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桑粉虱成蟲生物測定的成蟲收集及接蟲的方法,屬昆蟲生物測定技術領域。成蟲收集是將透明無色的塑料袋套在有桑粉虱逗留的桑枝上,使枝條進入袋內,用手抖動套袋的桑枝條,桑粉虱成蟲即落入塑料袋中;接蟲是將生物測定器具傾斜且其器具口向下,生物測定器具的底部朝向自然光,塑料袋袋口與塑料環圈連接,再將塑料環圈的圈口與生物測定器具口對接,因桑粉虱成蟲的習性,桑粉虱成蟲即會爬入生物測定器具達到接蟲,塑料環圈的外徑與生物測定采用的生物測定器具的器具口外徑相等。本發明專利技術方法在短時間內能大量收集田間桑粉虱成蟲,接蟲時間短、不傷害試蟲、操作簡便,20分鐘左右即可完成達到試驗所需的接蟲工作,工作效率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農業害蟲生物測定時收集害蟲、試驗接蟲的方法,屬昆蟲生物測定
,具體涉及桑粉虱成蟲生物測定時能快速地收集田間蟲源并將桑粉虱成蟲接入生物測定器具的接蟲方法。
技術介紹
桑粉風(Pealius mori (Takahashi )屬同翅目、粉風科,是桑園危害桑葉的主要害蟲,其雌成蟲體長約I. 2毫米,雄成蟲體長約0. 8毫米,翅白色透明并被ー層臘粉,遇水易溺死。生產上對農業害蟲進行化學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時,需要對害蟲抗藥性進行監測,即殺蟲劑室內生物測定試驗。通過比較不同殺蟲劑劑量或濃度對供測昆蟲產生效應的 強度,來評價兩種或兩種以上殺蟲劑的相對效率,盡而指導化學防治用藥種類和劑量,以達到化學防治的經濟性、安全性及科學性。殺蟲劑室內生物測定應遵循的一般原則是1、供試昆蟲應盡量一致(蟲態、蟲齡、生理上盡可能一致);2、控制環境因素盡量一致(溫度、濕度對殺蟲劑和昆蟲的生理狀態有影響);3、須設對照;4、須設重復(測試對象不是昆蟲個體,而是群體,重復至少4次,每個重復20 50頭試蟲)。殺蟲劑按照等比或等差方法配置5 7個系列質量濃度。昆蟲分類學上同屬于粉虱科的煙粉虱害蟲生物測定研究較多,煙粉虱是在煙葉上取食為害的小型昆蟲。煙粉虱生物測定通常采用葉片浸潰法或閃爍管內壁藥膜法對其進行毒力測定。每進行ー種殺蟲劑的室內生物測定試驗一次共需粉虱試蟲840頭。現有技術對煙粉虱成蟲收集的方法通常是到田間將試管ロ或玻璃杯ロ迎面對準停留葉背面的成蟲,輕壓在植株背面,用手輕彈葉片正面,蟲子進入器具中,蓋住試管ロ或玻璃杯ロ后帶回實驗室。室內粉虱成蟲生測實驗關鍵步驟之ー是接蟲,將帶回實驗室的成蟲放入生物測定器具稱為接蟲。接蟲前,先在生物測定器具內放入浸藥葉片或藥膜,由于粉虱成蟲比較活躍,帶回實驗室的粉虱成蟲放入生物測定器具的接蟲的方式是通過4°C低溫冷凍60秒或者將用CO2短暫麻醉后,用毛筆將蟲子挑入生物測定器具中或輕拍載蟲的物體使其落入生物測定器具中,等成蟲由冷凍或麻醉狀態恢復過來后檢查活蟲數,剔除死亡蟲子,再補充活蟲。生物測定器具可以是玻璃指形管、離心管等,這些生物測定器具的口徑通常為2cm 4cm不等。接蟲后,按昆蟲生物測定技術標準操作,將生物測定器具置于一定溫、濕、光照條件下培養一定時間后,統計活、死蟲數并進行相應計算求其致死中量或致死中濃度。上述收集蟲源和接蟲方式存在如下缺陷①蟲子收集困難,用試管或瓶子收集成蟲時易受器具口徑及空間限制,蟲子進入瓶中數量少,收集效率低。尤其在經常性、大量生測工作開展時費時費力,工作效率較為低下接蟲操作繁瑣,接蟲前需先通過低溫或麻酔處理,蟲子接入盛有藥葉或藥膜器具后需觀察蟲子復蘇、成活情況。因經人為處理過程,蟲子易受傷害或致死,影響了生物測定的準確性,特別在時間上延長了粉虱成蟲毒性測定操作過程,工作效率降低。目前,桑粉虱成蟲毒力測定尚無報道,因而也沒有對桑粉虱成蟲收集、接蟲的裝置及方法。生物測定時應用上述對煙粉虱成蟲的收集、接蟲方式顯然也存在相同的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是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對粉虱科成蟲收集量少,收集效率低,通過4°C低溫冷凍60秒或者將用CO2短暫麻醉后接蟲,蟲子易受傷害,影響生物測定的準確性,接蟲操作繁瑣,接蟲操作時間長,工作效率低的技術問題,其目的是提供了ー種收集試蟲和接蟲都簡便、效率高、操作過程中試蟲不受傷害、易于推廣應用的桑粉虱成蟲生物測定的成蟲收集及接蟲的方法。本專利技術所述的ー種桑粉虱成蟲生物測定的成蟲收集及接蟲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如下 (1)桑粉虱成蟲的收集,打開透明無色的塑料袋袋ロ并將該塑料袋套在有桑粉虱逗留的桑枝上,使枝條進入袋內,用手抖動套有該塑料袋的桑枝條,桑粉虱成蟲即落入塑料袋中,取下塑料袋,用橡皮筋圈扎住塑料袋ロ帶回實驗室; (2)接蟲,將生物測定器具傾斜且其器具ロ向下,生物測定器具的底部朝向自然光,取下所述的塑料袋上的橡皮筋圈,將所述的塑料袋袋ロ與塑料環圈連接,再將塑料環圈的圈ロ與生物測定器具的器具ロ相對并接觸,手握住對接ロ處(即手握住塑料環圈的圈ロ與生物測定器具ロ相對并接觸處),該塑料袋內的桑粉虱成蟲即會爬入生物測定器具達到接蟲,所述的塑料環圈的外徑與生物測定采用的生物測定器具的器具ロ外徑相等。所述的透明無色的塑料袋可以是無色透明的聚こ烯保鮮袋,該無色透明的聚こ烯保鮮袋具有環保,輕薄柔軟、透光、透氣性,有利于試蟲在袋里存活,且在市場上均有銷售,取材、使用方便,成本較低。所述的將塑料袋袋ロ與塑料環圈連接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粘接。所述的可拆卸連接可以是將塑料環圈套在無色透明的塑料袋上部外壁,然后將該塑料袋袋ロ部分向塑料環圈的圈外翻井向下折,再將袋ロ邊緣部分折入該塑料袋與塑料環圈之間。所述的將塑料袋袋ロ與塑料環圈粘接可以是將塑料袋袋ロ與塑料環圈通過膠黏劑粘接。所述將生物測定器具傾斜為生物測定器具的中心線與水平面的夾角a為45° 5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I、本專利技術在短時間內能大量收集田間桑粉虱成蟲,操作簡便。由于桑粉虱成蟲具有喜好桑樹幼嫩枝葉的趨嫩性、趨光習性,因此,桑粉虱成蟲多分布于桑樹枝條頂部葉背,還有假死習性,因此,選擇無色透明的材料,便于收集于袋子中的蟲子不易爬出,而無色透明的聚こ烯保鮮袋在市場上均有銷售,取材、使用方便,成本較低,且聚こ烯保鮮袋環保,輕薄柔軟、具有透光、透氣性,有利于蟲子在袋里存活。如果蟲量不夠多,輕拍袋子,蟲子沉入袋底,再換套在另一枝條,反復操作I 3次即可收集足量成蟲。本專利技術方法收集蟲的方法根據粉虱害蟲固有的天然習性,使用材料極為簡單且綠色環保,操作方法極為簡便,收集效率卻大為提高,短時間內可采集大量試驗用蟲,與已有的收集方法相比,工作效率大為提高20倍以上(按每試管收集45 60頭桑粉虱成蟲需操作3次,共計10分鐘時間,一次生物測定試驗需28支試管收集的蟲量,28支試管收集蟲源共需280分鐘;而套袋收集蟲子5 10分鐘即可完成)。該方法適用于學生、教師及農業科研エ作者野外米蟲工作。2、接蟲時間短、操作簡便,不傷害試蟲,避免了繁瑣的手工接蟲操作,能保證蟲體生命活力一致性,減少試驗誤差,工作效率提高12倍以上。本專利技術接蟲的方法將所述的生物測定器具ロ向下,底部朝向自然光,利用桑粉虱成蟲具有的向上習性、趨光習性,桑粉虱成蟲即可自行爬入生物測定器具中,達到試驗要求試蟲數量后,移走生物測定器具,更換另一生物測定器具接蟲,如此反復,20分鐘即可完成達到試驗所需的28個生物測定器具的接蟲工作,而現有技術通過4°C低溫冷凍60秒或者用CO2短暫麻醉后,用毛筆將蟲子挑入生物測定器具中,完成28個生物測定器具的接蟲工作至少需4個小時,本專利技術方法工作效率提高了 12倍以上。本專利技術方法不需對試蟲進行低溫或麻醉處理,避免了因外界因素導致蟲體生理活性受到負面影響;利用桑粉虱成蟲的向上性、趨光習性,活蟲自行進入生物測定器具無需活蟲檢查,剔除死蟲,補充活蟲操作,使得操作過程簡單易行,是適用于學生、教師及農業科研工作者室內開展各種農藥劑型對試蟲的生物測定實驗研究的接蟲方法。本專利技術構思巧妙,應用昆蟲自然屬性,使用簡單材料,成本低廉,收集成蟲和接蟲的操作均簡便易行,工作效率提高30倍以上,易于應用推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桑粉虱成蟲生物測定的成蟲收集及接蟲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如下:(1)桑粉虱成蟲的收集,打開透明無色的塑料袋袋口并將該塑料袋套在有桑粉虱逗留的桑枝上,使枝條進入袋內,用手抖動套袋的桑枝條,桑粉虱成蟲即落入塑料袋中,取下該塑料袋,用橡皮筋圈扎住該塑料袋口帶回實驗室;(2)接蟲,將生物測定器具傾斜且其器具口向下,生物測定器具的底部朝向自然光,取下所述的塑料袋上的橡皮筋圈,將所述的塑料袋袋口與塑料環圈連接,再將塑料環圈的圈口與生物測定器具的器具口相對并接觸,手握住對接口處,該塑料袋內的桑粉虱成蟲即會爬入生物測定器具達到接蟲,所述的塑料環圈的外徑與生物測定采用的生物測定器具的器具口外徑相等。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柴建萍,白興榮,江秀均,羅雁婕,倪婧,謝道燕,達愛斯,
申請(專利權)人: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