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顯示模組,包括顯示面板和背光組件以及承載框,所述顯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組件之上,所述顯示面板和背光組件置于所述承載框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框包括:底部;側壁,至少一個可覆蓋所述顯示面板邊緣并卡合所述顯示面板的卡榫件,所述側壁下端與所述底部連接形成用于置放顯示面板和背光組件的承載空間,所述側壁上端連接卡榫件,所述卡榫件與所述底部平行并且向所述承載框中部延伸,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顯示模組的整體厚度難以縮減,且造成制作成本增加的問題。(*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有關于ー種顯示模組,且特別是有關于ー種具有承載框的顯示模組。
技術介紹
隨著光電技術與半導體制造技術的日益成熟,平面顯示裝置蓬勃發展。其中,液晶顯示器基于其低電壓操作、無輻射線散射、重量輕以及體積小等優點,逐漸取代傳統的陰極射線管顯示器,而成為近年來顯示器產品之主流。一般而言,液晶顯示模組包括背光組件以及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液晶顯示面板設置于背光組件上,且背光組件包括導光板以及光源裝置,用以輸出供液晶顯示面板顯示圖像的背光源。其中,背光組件以及液晶顯示面板通常是借由鐵框或膠帶來固定,以組立成液 晶顯示模組,然而,使用鐵框與膠帶來組立液晶顯示模組,使得液晶顯示模組的整體厚度難以縮減,且造成制作成本的增加。另ー方面,在諸如觸控顯示面板等面板上通常配置有覆蓋面板的覆蓋片(coverlens),其中覆蓋片多是借由全面涂膠等方式貼附至觸控顯示面板之上。詳言之,現行貼合面板與覆蓋片的方式多是對覆蓋片的表面進行全面涂膠,然后進行面板與覆蓋片的對位貼合,并借由機臺對覆蓋片施加下壓應カ來貼合面板與覆蓋片,而后以抽真空、UV硬化等方式完成貼合制程,然而,若未能妥善控制機臺的下壓應カ,會導致黏膠的厚度不一致,進而造成產品的不良率提升以及黏膠材料的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顯示模組,g在解決現有技術中,顯示模組的整體厚度難以縮減,且造成制作成本増加的問題。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ー種顯示模組,包括顯示面板和背光組件以及承載框,所述顯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組件之上,所述顯示面板和背光組件置于所述承載框中,所述承載框包括底部;側壁,至少ー個可覆蓋所述顯示面板邊緣并卡合所述顯示面板的卡榫件,所述側壁下端與所述底部連接形成用于置放顯示面板和背光組件的承載空間,所述側壁上端設有卡榫件,所述卡榫件與所述底部平行并且向所述承載框中部延伸。優選地,所述卡榫件高度介于O. 1-0. 25之間。優選地,所述卡榫件設置于所述側壁上端且相對設置。優選地,所述卡榫件截面的形狀包括楔形或矩形或三角形,所述卡榫件與側壁、底部采用塑膠材料一體成型。優選地,設ー覆蓋片,所述覆蓋片位于所述卡榫件之上并與所述卡榫件接觸。 優選地,所述覆蓋片下方設有膠體層。優選地,所述卡榫件高度介于O. 1-0. 25之間,所述膠體層厚度與所述卡榫件高度相同。優選地,所述卡榫件設置于所述側壁上端且相對設置。優選地,所述卡榫件的截面形狀包括楔形或矩形或三角形,所述卡榫件與側壁、底部采用塑膠材料一體成型。依借上述技術方案,所述承載框的承載空間中置放顯示面板和背光組件之后,受到卡榫件的阻擋,可防止顯示面板和背光組件脫落,使其得到更好的固定,由于承載框的外壁上端與所述顯示面板上表面平齊,相對于現有技術,卡榫件的應用減少了顯示模組的厚度,同吋,卡榫件減少了材料的應用,降低了成本。附圖說明圖IA是本技術實施例之顯示模組的示意圖。圖IB是沿圖IA之1-1’的剖面示意圖。圖2A是本技術實施例之顯示模組的示意圖。圖2B是沿圖2A之1-1’的剖面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0、2OO:顯示模組110:顯示面板120 :背光組件130 :承載框132 :底部134 :側壁134a :側壁上端136 :卡榫件140 :承載空間150 :覆蓋片160:膠體層d :卡榫件向所述承載框中部延伸的距離h :卡榫件高度t :膠體層厚度w :卡榫件寬度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歩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圖IA是依照本技術之一實施例之顯示模組的上視示意圖,以及圖IB是沿圖IA之1-1’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IA與圖1B,本實施例之顯示模組100包括顯示面板110、背光組件120以及承載框130。承載框130包括底部132、側壁134以及多個卡榫件136,其中底部132、側壁134以及多個卡榫件136 —體成型。在本實施例中,底部132、側壁134以及多個卡榫件136的材料例如是塑料。底部132、側壁134以及多個卡榫件136的形成方法例如是射出成型。側壁134與底部132連接以形成承載空間140,顯示面板110與背光組件120配置于承載空間140中,且顯示面板110配置于背光組件120上。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110例如是液晶顯示面板。顯示面板110配置于背光組件120的出光側。在本實施例中,背光組件120可以是光學膜片、導光板等構件,因此例如背光組件120與承載框130構成背光模塊。卡榫件136具有一高度h,配置于側壁134的頂部134a上,且各卡榫件136向內延伸ー距離山以覆蓋顯示面板110的部分邊緣并卡合顯示面板110。詳言之,根據顯示面板110與背光組件120的總厚度來設計側壁134的頂部134a與底部132之間的距離,使得向內延伸的卡榫件136實質上卡合顯示面板110的部分邊緣且覆蓋顯示面板110的部分邊緣。如此ー來,卡榫件136將顯示面板110與背光組件120固定于承載空間140中。在本實施例中,卡榫件136例如是配置于側壁134的頂部的相對側上。換言之,卡榫件136例如是覆蓋顯示面板110的相對側邊緣,以對稱方式覆蓋顯示面板110。在一實施例中,例如是先將背光組件120放置于承載框130的底部132上,使得背光組件120與卡榫件136之間具有一容置空間(未標示),再將顯示面板110嵌入此容置空間中。 各卡榫件136的高度h實質上相同。在本實施例中,卡榫件136的高度h例如是介于O. Imm至O. 25mm。卡榫件136的寬度W、向內延伸的距離d、形狀、數目以及配置位置等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而有所變化,本創作未加以限制。舉例來說,在本實施例中,卡榫件136的形狀例如是楔形,但卡榫件136的形狀也可以是矩形、三角形等形狀。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110與背光組件120是藉由承載框130的卡榫件136固定于承載框130中。換言之,顯示面板110與背光組件120的固定不需使用到鐵框、膠帶或其它額外的固定構件,而是藉由設計在承載框130的側壁頂部134a上的卡榫件136來固定顯示面板110與背光組件120。由于底部132、側壁134以及多個卡榫件136為一體成型,因此承載框130整體具有具薄的厚度、較輕的重量以及較佳的機械強度。如此ー來,使得顯示模組100符合具有輕薄的特性,且具有較佳的良率。圖2A是依照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之顯示模組的上視示意圖,以及圖2B是沿圖2A之Ι-Γ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2A與圖2B,本實施例之顯示模組200包括顯示面板110、背光組件120、承載框130、覆蓋片150以及膠體層160。其中,顯示面板110、背光組件120、承載框130與圖IA及圖IB所述之實施例大致相同,因此于此不贅述。覆蓋片150配置于卡榫件136上且與卡榫件136接觸,以覆蓋顯示面板110。膠體層160填入覆蓋片150與顯示面板110之間,其中膠體層160具有實質上與所述高度h相同的厚度t。在本實施例中,將覆蓋片150配置于顯示面板110上的方法例如是包括清潔覆蓋片150的表面以及顯示面板110的上表面,接著將膠材涂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顯示模組,包括顯示面板和背光組件以及承載框,所述顯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組件之上,所述顯示面板和背光組件置于所述承載框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框包括:底部;側壁,至少一個可覆蓋所述顯示面板邊緣并卡合所述顯示面板的卡榫件,所述側壁下端與所述底部連接形成用于置放顯示面板和背光組件的承載空間,所述側壁上端設有卡榫件,所述卡榫件與所述底部平行并且向所述承載框中部延伸。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黎遠謀,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華映顯示科技有限公司,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