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有效率地回收偏振光的改良型偏光回收結構,其包括一偏光回收結構,其具有一能供未偏振光射入用的射入端及一能供垂直偏振光射出用的射出端,而該偏光回收結構是由一設于鄰近射入端處的第一光學結構、一設于鄰近該射出端處的第二光學結構及一設于該第一和第二光學結構之間的主間隔組成;其中該第一光學結構是由鄰近射入端處開始、往主間隔方向,依序排列設置的一第一復眼透鏡及一第一偏振光柵所組成;而該第二光學結構是由鄰近該主間隔處開始、往該射出端方向,依序排列設置的一第二偏振光柵、一副間隔、一四分之一波片陣列及一第二復眼透鏡組成。(*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改良型偏光回收結構。
技術介紹
對于一般的液 晶型投影機,由于液晶面板的先天限制,投影系統只能使用某一方向的偏振光,如垂直偏光,而另一正交方向的偏振光,如平行偏振光,則無法被系統所使用,所以有一半能量是被浪費的。而為了提高液晶型投影機的效率,偏光回收結構,即將不能被投影系統使用的偏振光、轉換為另一可以使用的偏振光的結構是為一主要議題,一般是以液晶光柵來搭配復眼透鏡,而組成為一種偏光回收結構,如圖I所示為傳統偏光回收機構的示意圖,傳統偏光回收機構200,其是由一第一傳統復眼透鏡A、一傳統偏振光柵B、一間隔X、一傳統四分之一波片陣列C及一第二傳統復眼透鏡D所依序排列而組成。其中,當傳統未偏振光LI射入該傳統偏光回收機構200時,傳統未偏振光LI會通過第一傳統復眼透鏡A,進入傳統偏振光柵B后,分束為左傳統圓偏振光L2及右傳統圓偏振光L3。此時,左傳統圓偏振光L2與右傳統圓偏振光L3經過相應的傳統四分之一波片陣列C后,會被轉換為第一傳統垂直偏振光L4與第二傳統垂直偏振光L5,并經由第二傳統復眼透鏡D輸出至投影系統。但是,當傳統未偏振光LI通過傳統偏振光柵B后,會有分束發散的問題,讓第一傳統垂直偏振光L4與第二傳統垂直偏振光L5產生偏差,導致之后的光學系統,無法有效利用輸出的第一傳統垂直偏振光L4與第二傳統垂直偏振光L5。有鑒于此,如何讓改良偏光回收結構,能更以有效率的方式轉換偏振光,以提升投影系統的總效率,便成為本技術欲改進的目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有效率地回收偏振光的改良型偏光回收結構。為解決前述問題及達到本技術的目的,本技術共有四種技術手段第一種技術手段是這樣實現的,為一種改良型偏光回收結構,其包括 一偏光回收結構,該偏光回收結構具有一能供未偏振光射入用的射入端及一能供垂直偏振光射出用的射出端,而該偏光回收結構是由一設于鄰近該射入端處的第一光學結構、一設于鄰近該射出端處的第二光學結構、及一設于該第一光學結構與第二光學結構之間的主間隔所組成,其中,所述第一光學結構由鄰近該射入端處開始、往該主間隔方向,依序排列設置的一第一復眼透鏡及一第一偏振光柵所組成;所述第二光學結構由鄰近該主間隔處開始、往該射出端方向,依序排列設置的一第二偏振光柵、一副間隔、一四分之一波片陣列及一第二復眼透鏡所組成。第二種技術手段是這樣實現的,為一種改良型偏光回收結構,其包括一偏光回收結構,該偏光回收結構具有一能供未偏振光射入用的射入端及一能供垂直偏振光射出用的射出端,而該偏光回收結構是由一設于鄰近該射入端處的第一光學結構、一設于鄰近該射出端處的第二光學結構、及一設于該第一光學結構與第二光學結構之間的主間隔所組成,其中,所述第一光學結構由鄰近該射入端處開始、往該主間隔方向,依序排列設置的一第一復眼透鏡及一第一偏振光柵所組成;所述第二光學結構由鄰近該主間隔處開始、往該射出端方向,依序排列設置的一第二復眼透鏡、一第二偏振光柵、一副間隔及一四分之一波片陣列所組成。第三種技術手段是這樣實現的,為一種改良型偏光回收結構,其包括一偏光回收結構,該偏光回收結構具有一能供未偏振光射入用的射入端及一能供垂直偏振光射出用的射出端,而該偏光回收結構是由一設于鄰近該射入端處的第一光學結構、一設于鄰近該射出端處的第二光學結構及一設于該第一光學結構與第二光學結構之間的主間隔所組成,其中,所述第一光學結構由鄰近該射入端處開始、往該主間隔方向,依序排列設置的一第一偏振光柵、及一第一復眼透鏡所組成;所述第二光學結構由鄰近該主間隔處開始、往該射出端方向,依序排列設置的一第二偏振光柵、一副間隔、一四分之一波片陣列及一第二復眼透鏡所組成。第四種技術手段是這樣實現的,為一種改良型偏光回收結構,其包括—偏光回收結構,該偏光回收結構具有一能供未偏振光射入用的射入端及一能供垂直偏振光射出用的射出端,而該偏光回收結構是由一設于鄰近該射入端處的第一光學結構、一設于鄰近該射出端處的第二光學結構及一設于該第一光學結構與第二光學結構之間的主間隔所組成,其中,所述第一光學結構,其是由鄰近該射入端處開始、往該主間隔方向,依序排列設置的一第一偏振光柵及一第一復眼透鏡所組成;所述第二光學結構,其是由鄰近該主間隔處開始、往該射出端方向,依序排列設置的一第二復眼透鏡、一第二偏振光柵、一副間隔及一四分之一波片陣列所組成。根據上述四種技術手段中的改良型偏光回收結構,所述第一復眼透鏡,其鄰近射入端的表面為凸面端,遠離射入端的表面為直平面端;所述第二復眼透鏡,其鄰近主間隔的表面為直平面端,遠離主間隔的表面為凸面端。本技術的技術功效為I.在本技術中,通過第一光學結構與第二光學結構的配置,能更以有效率的方式轉換偏振光,讓垂直偏振光能被光學系統所應用,解決垂直偏振光難以被應用的問題,同時提升投影系統的總效率。2.在本技術中,能以不同的第一光學結構與第二光學結構組合,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應用選擇,讓用戶能針對應用的投影系統,進行應用,讓本技術的產業應用性提升,能更多元化的應用。附圖說明本技術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以下結合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圖I為傳統偏光回收機構的示 意圖。圖2為本技術偏光回收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偏光回收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偏光回收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偏光回收結構的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I第一光學結構IN 射入端11第一復眼透鏡OUT 射出端12第一偏振光柵Hl 主間隔2第二光學結構H2 副間隔21第二偏振光柵A 第一傳統復眼透鏡22分之一波片陣列B 傳統偏振光柵23第二復眼透鏡C 傳統四分之一波片陣列10未偏振光D 第二傳統復眼透鏡20垂直偏振光X 間隔30第一左圓偏振光LI 傳統未偏振光40第一右圓偏振光L2 左傳統圓偏振光50第二右圓偏振光L3 右傳統圓偏振光60第二左圓偏振光L4 第一傳統垂直偏振光100偏光回收結構L5 第二傳統垂直偏振光200傳統偏光回收機構具體實施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技術,而不能解釋為對本技術的限制。如圖2所示為本技術偏光回收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所示,為一種改良型偏光回收結構,其包括—偏光回收結構100,該偏光回收結構100具有一能供未偏振光10射入用的射入端IN及一能供垂直偏振光20射出用的射出端0UT,而該偏光回收結構100是由一設于鄰近該射入端IN處的第一光學結構I、一設于鄰近該射出端OUT處的第二光學結構2及一設于該第一光學結構I與第二光學結構2之間的主間隔Hl所組成,其中,所述第一光學結構1,是由鄰近該射入端IN處開始、往該主間隔Hl方向,依序排列設置的一第一復眼透鏡11及一第一偏振光柵12所組成;所述第二光學結構2,是由鄰近該主間隔Hl處開始、往該射出端OUT方向,依序排列設置的一第二偏振光柵21、一副間隔H2、一四分之一波片陣列22及一第二復眼透鏡23所組成。其中,第一實施例偏振的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改良型偏光回收結構,包括:一偏光回收結構(100),該偏光回收結構(100)具有一能供未偏振光(10)射入用的射入端(IN)及一能供垂直偏振光(20)射出用的射出端(OUT),該偏光回收結構(100)是由一設于鄰近該射入端(IN)處的第一光學結構(1)、一設于鄰近該射出端(OUT)處的第二光學結構(2)及一設于該第一光學結構(1)與第二光學結構(2)之間的主間隔(H1)所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學結構(1)是由鄰近該射入端(IN)處開始、往該主間隔(H1)方向,依序排列設置的一第一復眼透鏡(11)及一第一偏振光柵(12)所組成;所述第二光學結構(2)是由鄰近該主間隔(H1)處開始、往該射出端(OUT)方向,依序排列設置的一第二偏振光柵(21)、一副間隔(H2)、一四分之一波片陣列(22)及一第二復眼透鏡(23)所組成。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志云,薛新國,吳欣昉,劉秉榮,
申請(專利權)人:星盛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