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揭露一種顯示器及其可連動式支撐裝置。可連動式支撐裝置包含一底座、至少一內連桿以及一支架。內連桿具有一第一樞接部與相對于第一樞接部的一第二樞接部,其中第二樞接部樞接于底座。支架具有至少一樞接件及一支撐板。樞接件樞接于內連桿的第一樞接部上。支撐板連接于樞接件。(*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顯示面板的支撐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顯示器及其可連動式支撐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觸控技術的成熟發展,無論各種尺寸的面板,均逐漸朝向觸控功能的趨勢前進。在這樣的趨勢下,一般桌上型電腦的顯示器也開始采用觸控面板來取代無觸控功能的傳統液晶面板。觸控面板除了用來顯示畫面之外,更可用來做為使用者的操作界面,讓使用者可 直接在面板上操作電腦、輸入資訊。現有顯示器通常是由一支撐裝置將液晶面板固定在與桌面大致垂直的角度,以便使用者觀看。然而,這樣的支撐裝置用在觸控面板上時雖然仍可提供使用者觀看,但若使用者欲操作此觸控面板,則必須要將手抬起至一定的高度方能順利進行,故這樣的支撐裝置并不利于使用者操作。雖然有部分顯示器的的支撐裝置可供使用者調整面板的角度,但是現有的角度調整機構均為了改變觀看視角而設計,故僅能些微地調整,仍然無法讓使用者較輕松、方便地操作觸控面板。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連動式支撐裝置,使支撐裝置上的面板能順暢地由大致上垂直于桌面的狀態轉換為近乎平躺于桌面的狀態,從而利于使用者操作面板。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可連動式支撐裝置,包含一底座、至少一內連桿以及一支架。內連桿具有一第一樞接部與相對于第一樞接部的一第二樞接部,其中第二樞接部樞接于底座。支架具有至少一樞接件及一支撐板。樞接件樞接于內連桿的第一樞接部上。支撐板連接于樞接件。該可連動式支撐裝置還包含至少一第一樞軸,穿設通過該支架的該樞接件及該內連桿的該第一樞接部。該可連動式支撐裝置還包含至少一第一扭簧,纏繞于該第一樞軸上,其中該第一扭簧的一端連接于該第一樞軸,而該第一扭簧的另一端連接于該支架的該樞接件。該可連動式支撐裝置還包含至少一第二樞軸,固定于該底座上且穿設通過該內連桿的該第二樞接部。該可連動式支撐裝置還包含至少一第二扭簧,纏繞于該第二樞軸,其中該第二扭簧的一端連接于該第二樞軸,該第二扭簧的另一端連接于該內連桿。該底座包含樞接座,該第二樞軸穿設通過該樞接座。該可連動式支撐裝置還包含至少一外連桿,樞接于該底座,該外連桿隔著該內連桿面對該支架;以及背板,連接該外連桿。該可連動式支撐裝置還包含至少一拉簧,該拉簧的一端連接于該背板,該拉簧的另一端連接于該內連桿,其中當該背板及該內連桿朝向該底座傾倒時,該背板與該內連桿的距離會逐漸拉開。該可連動式支撐裝置還包含頂持板,覆蓋于該支撐板上。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顯示器,其顯示面板可順暢地由大致上垂直于桌面的狀態轉換為近乎平躺于桌面的狀態,從而利于使用者操作顯示器的顯示面板。為達上述目的,本技術還提供一種顯示器,其包含一顯示面板以及如上述任一特征的可連動式支撐裝置,顯示面板承載于所述可連動式支撐裝置的支撐板上。如該可連動式支撐裝置包含一底座、至少一內連桿以及一支架。內連桿具有一第一樞接部與相對于第一樞接部的一第二樞接部,其中第二樞接部樞接于底座。支架具有至少一樞接件及一支撐板,樞接件樞接于內連桿的第一樞接部上,支撐板連接樞接件等。 本技術的優點在于,通過上述技術手段,本技術將內連桿樞接于底座上,又將支架樞接于內連桿上。由此,當使用者將支架上的顯示面板往底座推時,可帶動支架及內連桿同時樞轉,以利顯示面板順暢地平躺于底座(或底座下的桌面)上,從而達到本技術的目的及效果。以上所述僅用以闡述本技術所欲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及其產生的功效等等,本技術的具體細節將在下文的實施方式及相關附圖中詳細介紹。附圖說明為讓本技術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附圖的說明如下圖I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的可連動式支撐裝置的立體圖;圖2為圖I的可連動式支撐裝置的局部立體圖;圖3為圖I的可連動式支撐裝置的局部立體圖;圖4為圖I的可連動式支撐裝置的局部立體圖;圖5A-圖為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可連動式支撐裝置在不同操作步驟下的立體圖;圖6為圖的可連動式支撐裝置的側視圖;圖7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的顯示器。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0 :底座110:樞接座112:通孔114:板體2OO:內連桿210 :第一樞接部212 :通孔214 :板體220 :第二樞接部222 :通孔224 :板體240 :夾勾300 :支架310 :樞接件312 :通孔314 :板體320 :支撐板410 :第一樞軸412:凸臺420 :第二樞軸510 :第一扭簧512 :第一端部514 :第二端部520:第二扭簧522 :第一端部524 :第二端部610 :外連桿620 :背板622 :拉勾700 :拉簧710 :第一端部720 :第二端部800 :頂持板810 :夾角910 :可連動式支撐裝置920 :顯示面板A:方向B:方向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以附圖揭露本技術的多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并說明。然而,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了解到,在本技術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并非必要的,因此不應用以限制本技術。此外,為簡化附圖起見,一些現有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附圖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圖I繪示依據本技術一實施方式的可連動式支撐裝置的立體圖。如圖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可連動式支撐裝置可包含一底座100、至少一內連桿200以及一支架300。內連桿200具有一第一樞接部210與相對于第一樞接部210的一第二樞接部220,其中第二樞接部220樞接于底座100。支架300具有至少一樞接件310及一支撐板320。樞接件310樞接于內連桿200的第一樞接部210上。支撐板320連接于樞接件310。本技術的上述實施方式可將內連桿200樞接于底座100上,并將支架300樞接于內連桿200上。通過支架300、內連桿200、及底座100依序的樞接機制,當支架300受力時,可使內連桿200與支架300連動地樞轉,而使得支撐板320能順暢地接近底座100,而利于支撐板320所承載的外物(例如顯示面板)平躺于底座100或桌面上。圖2繪示圖I的可連動式支撐裝置的局部立體圖。如圖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可連動式支撐裝置可包含至少一第一樞軸410,其穿設通過支架300的樞接件310及內連桿200的第一樞接部210。具體而言,支架300的樞接件310可包含一通孔312以及一板體314,通孔312開設于板體314的表面;相似地,內連桿200的第一樞接部210也可包含一通孔212以及一板體214,通孔212開設于板體214的表面。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通孔212與通孔312的形狀 及尺寸均與第一樞軸410相配合,以利第一樞軸410穿設通過通孔212及通孔312。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樞軸410可垂直通過通孔212與通孔312,換言之,第一樞軸410與板體214及板體314均相垂直。由于通孔212與通孔312的位置會受限于第一樞軸410,若樞接件310移動而使通孔312的位置改變時,可移動第一樞軸410,而改變通孔212的位置,進而同時帶動內連桿200進行樞轉。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可連動式支撐裝置可進一步包含至少一第一扭簧510,第一扭簧510纏繞于第一樞軸410上。第一扭簧510的一端連接于該第一樞軸410上,而第一扭簧510的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連動式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可連動式支撐裝置包含:底座;至少一內連桿,具有第一樞接部與相對于該第一樞接部的第二樞接部,其中該第二樞接部樞接于該底座;以及支架,具有至少一樞接件及一支撐板,該樞接件樞接于該內連桿的該第一樞接部上,該支撐板連接于該樞接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路聲偉,吳伯勛,
申請(專利權)人: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