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金屬屋面板系統搭接處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將上坡屋面板與下坡屋面板搭接在一起,包括:加強背板,襯墊于上下兩層屋面板的下方;壓鉚螺栓,沿著加強背板的寬度方向緊固分布在加強背板上,壓鉚螺栓從兩層屋面板端部預制孔中穿出;壓條,相應地穿過多個壓鉚螺栓,位于兩層屋面板的上方;止松螺母,對應安裝于多個壓鉚螺栓上,將上坡屋面板與下坡屋面板密實搭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能使上下兩層金屬屋面板搭接更加牢固密實,有效的提高了屋面板搭接處的抗風承載力,同時也加強了屋面板搭接處的防水性能,并防止滲漏。該屋面搭接處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保持了屋面板的完整密封性,安裝操作簡便快捷,便于維護。(*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金屬屋面板系統搭接
,具體來說,本技術涉及ー種金屬屋面板系統搭接處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建筑上常用的金屬屋面板橫向搭接處的連接方式均為雙層板直接打釘連接的做法。打釘式搭接做法在釘合處應カ集中,強度、剛度均不足以抵抗惡劣的氣候條件。另夕卜,螺釘與屋面板材質不同且二者直接接觸,長期暴露在室外容易使二者間發生電化學反應而腐蝕屋面板。而且,打釘搭接方式的水密、氣密的性能也不理想。因此,需要一種新的具有抗風防水功能更強的螺栓組件搭接方式來克服現有技術的耐久性差、容易腐蝕、降低屋面的抗風性能以及容易滲漏的缺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ー種金屬屋面板系統搭接處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能夠有效地提高屋面抗風承載力,使金屬屋面板的連接更牢固,并提高了屋面防水性能,防止滲漏。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ー種金屬屋面板系統搭接處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將上坡屋面板與下坡屋面板搭接在一起,所述加強背板連接裝置包括加強背板,襯墊于所述上坡屋面板與所述下坡屋面板的下方;多個壓鉚螺栓,以鉚壓方式沿著所述加強背板的寬度方向緊固分布在所述加強背板上,所述壓鉚螺栓從所述上坡屋面板與所述下坡屋面板端部預制孔中穿出;壓條,相應地穿過多個所述壓鉚螺栓,位于所述上坡屋面板與所述下坡屋面板的上方;多個止松螺母,對應安裝于多個所述壓鉚螺栓上,將所述上坡屋面板與所述下坡屋面板密實搭接。可選地,所述加強背板在其端部沿寬度方向向下折彎90°,形成有豎向加筋肋小邊。 可選地,所述加強背板在距離其端部65mm處沿寬度方向向下形成有深度為3mm的凹槽。可選地,所述加強背板的材質Q235,熱浸鍍鋅Z275鋼,厚度為I. 4mm。可選地,所述加強背板上沿著寬度方向具有4個壓鉚螺栓。可選地,所述壓鉚螺栓的材質為304不銹鋼,規格為ΠΒ-Μ6-18。可選地,所述止松螺母的上端為六角形螺母,其下端為加大帽檐形式結構,底部帶有防松動螺紋。可選地,所述止松螺母的材質為304不銹鋼,規格為M6。可選地,所述壓條為不銹鋼壓條。可選地,所述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還包括丁基防水密封膠條,位于所述上坡屋面板與所述下坡屋面板結合處的兩者之間。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優點本技術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不僅具備了傳統直立鎖縫屋面橫向搭接方式所具有的諸如美觀、耐久、防滲漏、抗外力等特點,而且還在節省安裝成本、提高現場施工效率等方面超越了傳統的搭接方式,顯示了其獨特的優越性。本技術不僅外形美觀、耐久、防滲漏、抗外力,而且還節省安裝成本、提高現場施工效率。附圖說明本技術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質和優勢將通過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 的描述而變得更加明顯,其中圖I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的加強背板I和壓鉚螺栓2的軸測圖;圖2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的止松螺母3的軸測圖;圖3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金屬屋面板系統搭接處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的安裝分解圖;圖4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的整體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技術作進ー步說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闡述了更多的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術,但是本技術顯然能夠以多種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技術內涵的情況下根據實際應用情況作類似推廣、演繹,因此不應以此具體實施例的內容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圖I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的加強背板I和壓鉚螺栓2的軸測圖。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以及后續其他的附圖均僅作為示例,其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條件繪制的,并且不應該以此作為對本技術實際要求的保護范圍構成限制。請參閱圖I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加強背板I襯墊于上坡屋面板21與下坡屋面板22的下方,材質可以為Q235,熱浸鍍鋅Z275鋼,厚度為I. 4mm。所用的4個不銹鋼壓鉚螺栓2在エ廠內以鉚壓的方式沿著寬度方向緊固分布于鍍鋅加強背板I上(壓鉚螺栓2的材質具體可為304不銹鋼,規格為H1S-M6-18),各個不銹鋼壓鉚螺栓2的間距與屋面板端部預制孔的間距相同,壓鉚螺栓2直徑小于預制孔的直徑8mm,從上坡屋面板21與下坡屋面板22端部預制孔中穿出。加強背板I在其端部沿寬度方向向下折彎90°,形成ー個高度為25mm的豎向加筋肋小邊201,提高了加強背板I邊緣部位的剛度。加強背板I兩側有向上翻起的第一斜邊202和第二斜邊203,且兩斜邊202、203的長度及角度與屋面板的公母邊尺寸相匹配。同時在兩斜邊202、203與加強背板I底邊連接處有第一縱向折角204和第二縱向折角205,且折角尺寸與屋面板的公母邊折角尺寸相匹配。又在距離加強背板I端頭65mm處沿寬度方向向下沖壓出一道深度為3mm的凹槽206,增強了背板I的縱向截面剛度。圖2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的止松螺母3的軸測圖。如圖2所示,該止松螺母3對應安裝于4個壓鉚螺栓2上,將上坡屋面板21與下坡屋面板22密實搭接。止松螺母3的上端為六角形螺母210,下端為加大帽檐形式結構208,且螺母底面帶有防松動螺紋207。止松螺母3頂部209通透,安裝時可讓不銹鋼壓鉚螺栓2的頂部穿出止松螺母3的頂部209。配合上端的不銹鋼壓條23使用,相應地穿過4個壓鉚螺栓2,位于上坡屋面板21與下坡屋面板22的上方,可使搭接節點螺桿處受カ均為,避免應カ集中。另夕卜,不銹鋼止松螺母3的材質也為304不銹鋼,規格為M6,長期暴露在室外且表面接觸不會發生電化學反應導致屋面板搭接處腐蝕。圖3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金屬屋面板系統搭接處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的安裝分解圖。如圖3所示I.將鉚壓在加強背板I上的不銹鋼壓鉚螺栓2穿過下坡屋面板22的預制孔及其上方的丁基防水密封膠條24、使加強背板I與下坡屋面板22的底部緊密貼合;2.定位上坡屋面板21,將上坡屋面板21的前端與下坡屋面板22的端部搭接,將丁基防水密封膠條24夾合于上坡屋面板21與下坡屋面板22的結合處之間,確保兩塊屋面 板有50mm的搭接長度;使加強背板I上的不銹鋼壓鉚螺釘2穿過上坡屋面板21的預制孔,并檢查上坡屋面板2是否將正確搭接在丁基防水密封膠條24上;3.在上坡屋面板21端部根據屋面板上的預制孔放置不銹鋼壓條23,使用不銹鋼壓條23可使搭接節點的受カ均勻;4.在每顆不銹鋼壓鉚螺栓2上安裝不銹鋼止松螺母3。螺母的安裝需分為先初擰后終擰兩個步驟。初擰首先安裝加強背板I兩端的兩顆不銹鋼止松螺母3,然后安裝中間的兩顆不銹鋼止松螺母3 ;終擰待4顆不銹鋼止松螺母3都初擰完成后再將螺母終擰,使下坡屋面板22與上坡屋面板21之間的連接保證絕對密實。圖4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的整體示意圖。實踐證明,本技術如圖4所示的金屬屋面板系統搭接處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使用上下的螺栓組件相互擰緊,將上下兩塊金屬屋面板21、22以三明治的方式牢固地夾在一起形成ー塊整體氣密性的長板。可滿足在最惡劣強風地區建筑物屋面最高風荷載區域的要求,同時也徹底杜絕了屋面板搭接處的漏水隱患。本技術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不僅具備了傳統直立鎖縫屋面橫向搭接方式所具有的諸如美觀、耐久、防滲漏、抗外力等特點,而且還在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金屬屋面板系統搭接處的加強背板連接裝置,將上坡屋面板(21)與下坡屋面板(22)搭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背板連接裝置包括:加強背板(1),襯墊于所述上坡屋面板(21)與所述下坡屋面板(22)的下方;多個壓鉚螺栓(2),以鉚壓方式沿著所述加強背板(1)的寬度方向緊固分布在所述加強背板(1)上,所述壓鉚螺栓(2)從所述上坡屋面板(21)與所述下坡屋面板(22)端部預制孔中穿出;壓條(23),相應地穿過多個所述壓鉚螺栓(2),位于所述上坡屋面板(21)與所述下坡屋面板(22)的上方;多個止松螺母(3),對應安裝于多個所述壓鉚螺栓(2)上,將所述上坡屋面板(21)與所述下坡屋面板(22)密實搭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志勇,
申請(專利權)人:美聯鋼結構建筑系統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