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為一種木板條山墻,屬于建筑工程技術領域。木板條山墻包括主木板條(1)、副木板條(2)和山墻框架,主木板條(1)和副木板條(2)固定在山墻框架上。借鑒獨龍族傳統手工紡織品—獨龍毯的線條,將不同尺寸和長度的木板條固定在山墻木屋架上,并通過控制豎向木板條的寬度、長度、色彩變化和相鄰木板條之間的縫隙,形成具有獨龍族鮮明特色的彩色木板條裝飾山墻。此結構能夠提高裝飾山墻構件的耐久性,對獨龍族民居民族特色的提煉、傳承和發揚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工程
,具體說是ー種用于獨龍族民居的彩色木板條裝飾山墻。
技術介紹
獨龍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經濟發展落后。獨龍族傳統民居多采用竹、木建造,技術簡陋,居住環境差。其山墻頂部多采用本色木板隨意釘在屋架端部,結構極不牢固,圖案凌亂,不美觀,民居的民族特色不突出,采用的木板未經防腐處理,耐久性差。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木板條山墻,借鑒獨龍族傳統手工 紡織品一獨龍毯的線條及色彩,將不同的豎向木板條釘在木屋架上,木板條底端低于木屋架下弦底面。豎向木板條由一條主木板條和若干副木板條組成,形成具有獨龍族鮮明特色的彩色木板條裝飾山墻。本技術的結構是如圖I和2所示,木板條山墻固定在墻壁6的上端,與屋脊平齊,木板條山墻包括主木板條I、副木板條2和山墻框架,主木板條I和副木板條2固定在山墻框架上。所述山墻框架的兩個屋架上弦桿3的一端連接在一起,屋架下弦桿5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屋架上弦桿3的兩端;所述兩個屋架上弦桿3上分別固定兩個屋架腹桿4的一端,兩個屋架腹桿4的另一端連接在一起并固定在屋架下弦桿5上;所述主木板條I的一端固定在山墻框架的頂端,與屋脊平齊,另一端低于木屋架下弦底面600_ 2800_ ;所述副木板條2依次沿屋架上弦桿3固定在主木板條I的兩邊,副木板條2 —端與木屋架上弦桿頂面平齊,另一端低于木屋架下弦底面Omm 250_,多個副木板條的長度可以不同。所述主木板條I的寬度為150臟,厚度18 22臟,主木板條表面涂飾深色朱漆。所述副木板條2的寬度IOOmm 120mm,厚度與主木板條相同。不同副木板條表面分別涂飾湖藍、朱紅、明黃、紫、綠等顏色的油漆。所述主木板條I與相鄰副木板條2之間、相鄰副木板條2之間間距為20mm 100mm,間距可以不同。按以上結構加工即可得到一種用于獨龍族民居的彩色木板條裝飾山墻。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I)彩色木板條有規律的釘在木屋架上,圖案美觀,有鮮明的獨龍族民居特色;(2)木板表面油漆涂飾后,耐久性得到明顯提高;(3)技術易于實施,造價低;(4)木板條之間的間隙能夠方便排煙,結構牢固耐用。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木板條山墻的立面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木板條山墻的剖面示意圖。圖中各標號為1-主木板條,2-副木板條,3-屋架上弦桿,4-屋架腹桿,5-屋架下弦桿,6-墻壁。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ー步說明,但本技術不限于以下所述范圍。實施例I :本實施例的木板條山墻的結構為如圖I和2所示,木板條山墻固定在墻壁6的上端,與屋脊平齊,木板條山墻包括主木板條I、副木板條2和山墻框架,主木板條I和副木板條2固定在山墻框架上。所述山墻框架的兩個屋架上弦桿3的一端連接在一起,屋架下弦桿5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屋架上弦桿3的兩端;所述兩個屋架上弦桿3上分別固定兩個屋架腹桿4的一端,兩個屋架腹桿4的另一端連接在一起并固定在屋架下弦桿5上;所述主木板條I的一端固定在山墻框架的頂端,與屋脊平齊,另一端低于木屋架下弦底面600_im ; 所述副木板條2依次沿屋架上弦桿3固定在主木板條I的兩邊,副木板條2 —端與木屋架上弦桿頂面平齊,另一端低于木屋架下弦底面Omm 100mm,多個副木板條的長度不同。所述主木板條I與相鄰副木板條2之間、相鄰副木板條2之間間距為20mm 80mm。主木板條表面涂飾深色朱漆,不同副木板條表面分別涂飾湖藍、朱紅、明黃、紫、綠等顏色的油漆,即可得到一種用于獨龍族民居的彩色木板條裝飾山墻。實施例2:本實施例的木板條山墻的結構為如圖I和2所示,木板條山墻固定在墻壁6的上端,與屋脊平齊,木板條山墻包括主木板條I、副木板條2和山墻框架,主木板條I和副木板條2固定在山墻框架上。所述山墻框架的兩個屋架上弦桿3的一端連接在一起,屋架下弦桿5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屋架上弦桿3的兩端;所述兩個屋架上弦桿3上分別固定兩個屋架腹桿4的一端,兩個屋架腹桿4的另一端連接在一起并固定在屋架下弦桿5上;所述主木板條I的一端固定在山墻框架的頂端,與屋脊平齊,另一端低于木屋架下弦底面IOOOmm ;所述副木板條2依次沿屋架上弦桿3固定在主木板條I的兩邊,副木板條2 —端與木屋架上弦桿頂面平齊,另一端低于木屋架下弦底面80mm 200mm,多個副木板條的長度不同。所述主木板條I與相鄰副木板條2之間、相鄰副木板條2之間間距為60mm 100mm,間距可以不同。主木板條表面涂飾深色朱漆,不同副木板條表面分別涂飾湖藍、朱紅、明黃、紫、綠等顔色的油漆,即可得到一種用于獨龍族民居的彩色木板條裝飾山墻。實施例3:本實施例的木板條山墻的結構為如圖I和2所示,木板條山墻固定在墻壁6的上端,與屋脊平齊,木板條山墻包括主木板條I、副木板條2和山墻框架,主木板條I和副木板條2固定在山墻框架上。所述山墻框架的兩個屋架上弦桿3的一端連接在一起,屋架下弦桿5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屋架上弦桿3的兩端;所述兩個屋架上弦桿3上分別固定兩個屋架腹桿4的一端,兩個屋架腹桿4的另一端連接在一起并固定在屋架下弦桿5上;所述主木板條I的一端固定在山墻框架的頂端,與屋脊平齊,另一端低于木屋架下弦底面2800mm ;所述副木板條2依次沿屋架上弦桿3固定在主木板條I的兩邊,副木板條2 —端與木屋架上弦桿頂面平齊,另一端低于木屋架下弦底面Omm 250mm,多個副木板條的長度不同。所述主木板條I與相鄰副木板條2之間、相鄰副木板條2之間間距為50mm 100mm, 間距可以不同。主木板條表面涂飾深色朱漆,不同副木板條表面分別涂飾湖藍、朱紅、明黃、紫、綠等顔色的油漆,即可得到一種用于獨龍族民居的彩色木板條裝飾山墻。權利要求1.一種木板條山墻,固定在墻壁(6)的上端,與屋脊平齊,其特征在于木板條山墻包括主木板條(I)、副木板條(2)和山墻框架,主木板條(I)和副木板條(2)固定在山墻框架上。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木板條山墻,其特征在于山墻框架的兩個屋架上弦桿(3)的一端連接在一起,屋架下弦桿(5)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屋架上弦桿(3)的兩端。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木板條山墻,其特征在于兩個屋架上弦桿(3)上分別固定在兩個屋架腹桿(4)的一端,兩個屋架腹桿(4)的另一端連接在一起并固定在屋架下弦桿(5)上。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木板條山墻,其特征在于主木板條(I)的一端固定在山墻框架的頂端,與屋脊平齊,另一端低于木屋架下弦底面600_ 2800_。5.根據權利要求I 4中任一項所述的木板條山墻,其特征在于副木板條(2)依次沿屋架上弦桿(3)固定在主木板條(I)的兩邊,副木板條(2)—端與木屋架上弦桿頂面平齊,另一端低于木屋架下弦底面Omm 250mm。6.根據權利要求I或4所述的木板條山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木板條(I)與相鄰副木板條(2)之間、相鄰副木板條(2)之間間距為20mm 100mm。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木板條山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木板條(I)與相鄰副木板條(2)之間、相鄰副木板條(2)之間間距為20mm 100mm。專利摘要本技術為一種木板條山墻,屬于建筑工程
木板條山墻包括主木板條(1)、副木板條(2)和山墻框架,主木板條(1)和副木板條(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木板條山墻,固定在墻壁(6)的上端,與屋脊平齊,其特征在于:木板條山墻包括主木板條(1)、副木板條(2)和山墻框架,主木板條(1)和副木板條(2)固定在山墻框架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志宏,柏文峰,
申請(專利權)人:昆明理工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