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包括:鋼管混凝土柱和鋼梁,所述鋼管混凝土柱包括:內鋼管柱和套設在所述內鋼管柱外周的外鋼管柱,所述外鋼管柱的管壁上開設孔位,緊固件貫穿所述孔位將所述鋼梁緊固連接在所述鋼管混凝土柱的所述外鋼管柱的管壁上。實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能夠有效傳遞來自鋼管混凝土柱和鋼梁的梁端的荷載,傳力明確,性能可靠,施工簡便且經濟性良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結構工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的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因結構設計不合理,存在如下問題I、節點復雜、不便于施工、施工周期長。2、影響建筑使用空間,不美觀。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能夠有效傳遞來自鋼管混凝土柱和鋼梁的梁端的荷載,傳カ明確,性能可靠,施工簡便且經濟性良好。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包括鋼管混凝土柱和鋼梁,所述鋼管混凝土柱包括內鋼管柱和套設在所述內鋼管柱外周的外鋼管柱,所述外鋼管柱的管壁上開設孔位,緊固件貫穿所述孔位將所述鋼梁緊固連接在所述鋼管混凝土柱的所述外鋼管柱的管壁上。優選的,所述緊固件(3)包括單向螺栓緊固件。優選的,還包括端板(4),所述端板(4)設置在所述鋼梁(2)與所述外鋼管柱(12)的管壁之間,其由所述單向螺栓緊固件鎖緊固定。優選的,所述內鋼管柱(11)的中部和其與所述外鋼管柱(12)之間圍擋而成的中空區域共同澆注設置混凝土澆注體(5),所述混凝土澆注體(5)分別與所述內鋼管柱(11)和所述外鋼管柱(12)連為一體。優選的,所述外鋼管柱(12)的截面呈圓形或方形。本技術所提供的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由于外鋼管柱的管壁上開設孔位,緊固件貫穿孔位將鋼梁緊固連接在鋼管混凝土柱的外鋼管柱的管壁上,使得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能夠有效傳遞來自鋼管混凝土柱和鋼梁的梁端的荷載,傳カ明確,性能可靠,施工簡便且經濟性良好,適于應用在高層、大跨建筑及有關的構筑物中。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的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的俯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參考附圖對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進行描述。本技術實 施例提供了一種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包括鋼管混凝土柱I和鋼梁2,所述鋼管混凝土柱I包括內鋼管柱11和套設在所述內鋼管柱11外周的外鋼管柱12,所述外鋼管柱12表面開設孔位120,緊固件3貫穿所述孔位120將所述鋼梁2緊固連接在所述鋼管混凝土柱I的所述外鋼管柱12的管壁上。進ー步的,所述緊固件3包括單向螺栓緊固件。進ー步的,所述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還包括端板4,所述端板4設置在所述鋼梁2與所述外鋼管柱12的管壁之間,其由所述單向螺栓緊固件鎖緊固定。進ー步的,所述內鋼管柱11的中部和其與所述外鋼管柱12之間圍擋而成的中空區域共同澆注設置混凝土澆注體5,所述混凝土澆注體5分別與所述內鋼管柱11和所述外鋼管柱12連為一體。進ー步的,所述外鋼管柱12的截面呈圓形或方形。以下具體介紹本技術鋼管混凝土柱I的結構構造。參見圖1,外鋼管柱12是截面呈方形或圓形的中空柱體結構,其是由鋼制或不銹鋼材料制成的方柱鋼管或圓柱鋼管。外鋼管柱12主要起到加強承載力的作用,使鋼管混凝土柱I的整體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和抗火性能。可以理解的是,外鋼管柱12也可以配置為上述方形截面或圓形截面外的其他截面形狀。外鋼管柱12的表面開設用于將鋼梁2與鋼管混凝土柱I進行連接的孔位120,孔位120開設的位置以及尺寸可以根據安裝的位置以及緊固件3的尺寸進行確定。與此同吋,也需要在鋼梁2端面的相應位置上開設與上述孔位相匹配的安裝孔(圖未示)。實施時,緊固件3可依次貫穿鋼梁端面上的安裝孔(圖未示)及上述孔位120,將鋼梁2緊固連接在鋼管混凝土柱I的外鋼管柱12的管壁上。優選的實施方式中,緊固件3包括了單向螺栓緊固件,實施安裝螺栓后,擰緊螺母即可。另ー種實施方式中,梁柱節點結構還包括起到加強緊固連接作用的端板4,端板4設置在鋼梁2與外鋼管柱12的管壁之間,并由單向螺栓緊固件鎖緊固定。按上述裝配步驟實施后,端板4的一端擠壓在外鋼管柱12的管壁上,相對的另一端擠壓在鋼梁2的端面上。其它實施方式中,可以在由鋼制材料制成的截面呈圓形的內鋼管柱11的內部,以及外鋼管柱12和內鋼管柱11之間圍擋而成的中空區域澆注設置混凝土澆注體5,使混凝土燒注體5分別與內鋼管柱11和外鋼管柱12連為一體。混凝土澆注體5與上述內鋼管柱11和外鋼管柱12的組合結構能夠提高鋼管混凝土柱I的承載カ和抗壓強度、可以減小構件的變形,提高了構件的延性;與此同時,該結構具有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節能環保等優點。實施本技術的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由于外鋼管柱的管壁上開設孔位,緊固件貫穿孔位將鋼梁緊固連接在鋼管混凝土柱的外鋼管柱的管壁上,使得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能夠有效傳遞來自鋼管混凝土柱和鋼梁的梁端的荷載·,傳カ明確,性能可靠,施工簡便且經濟性良好,適于應用在高層、大跨建筑及有關的構筑物中。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技術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技術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技術所涵蓋的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包括鋼管混凝土柱(I)和鋼梁(2),所述鋼管混凝土柱(I)包括內鋼管柱(11)和套設在所述內鋼管柱(11)外周的外鋼管柱(1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鋼管柱(12)的管壁上開設孔位(120),緊固件(3)貫穿所述孔位(120)將所述鋼梁(2)緊固連接在所述鋼管混凝土柱(I)的所述外鋼管柱(12)的管壁上。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其特征在干,所述緊固件(3)包括單向螺栓緊固件。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其特征在干,還包括端板(4),所述端板(4)設置在所述鋼梁(2)與所述外鋼管柱(12)的管壁之間,其由所述單向螺栓緊固件鎖緊固定。4.如權利要求I-3任一項所述的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鋼管柱(11)的中部和其與所述外鋼管柱(12)之間圍擋而成的中空區域共同澆注設置混凝土澆注體(5),所述混凝土澆注體(5)分別與所述內鋼管柱(11)和所述外鋼管柱(12)連為一體。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其特征在干,所述外鋼管柱(12)的截面呈圓形或方形。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包括鋼管混凝土柱和鋼梁,所述鋼管混凝土柱包括內鋼管柱和套設在所述內鋼管柱外周的外鋼管柱,所述外鋼管柱的管壁上開設孔位,緊固件貫穿所述孔位將所述鋼梁緊固連接在所述鋼管混凝土柱的所述外鋼管柱的管壁上。實施本技術的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能夠有效傳遞來自鋼管混凝土柱和鋼梁的梁端的荷載,傳力明確,性能可靠,施工簡便且經濟性良好。文檔編號E04B1/58GK202644739SQ201220230419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復合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梁柱節點結構,包括:鋼管混凝土柱(1)和鋼梁(2),所述鋼管混凝土柱(1)包括:內鋼管柱(11)和套設在所述內鋼管柱(11)外周的外鋼管柱(1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鋼管柱(12)的管壁上開設孔位(120),緊固件(3)貫穿所述孔位(120)將所述鋼梁(2)緊固連接在所述鋼管混凝土柱(1)的所述外鋼管柱(12)的管壁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明,堯國皇,陳宜言,姜瑞娟,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