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集液箱,主要由上部分支集液槽、中部分支集液槽和底部匯總集液槽三部分組成;分支集液槽為層狀排列,上部分支集液槽排為一層、中部分支集液槽排為一層,每層內的分支集液槽之間留有間隙,上部分支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層間留有間隙;上部分支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通過支撐件連接,各分支集液槽靠近筒體一端與筒體連接,中部分支集液槽的一端與底部匯總集液槽連接;底部匯總集液槽連接有抽出管。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集液箱空間占位低,壓降低,結構簡單,安裝方便。(*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煉油、石油化工、醫藥等領域塔器中需要收集液體的設備,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收集液體的集液箱。
技術介紹
中國專利ZL200610013462. 2公開了一種“熱補償式集油箱”,包括集液帽、集液槽、集液渠和抽出斗。集液渠兩端一端固定搭接,另一端自由搭接,集液渠兩邊設置有橫向位置的集液渠限位器;集液槽的兩端一端固定連接,另一端自由搭接,集液槽兩邊設置有集液槽限位器,在集液槽之間設置有集液帽。其缺點是結構形式復雜,制造難度大,安裝不方便。 中國專利ZL200610013462. 2公開了一種“集油箱防結焦和解決高溫膨脹的結構”,主要應用于減壓塔包括設置在減壓塔洗滌段的集油箱,集油箱包括一端部與一抽出斗連接的槽和垂直連接在槽上部的多個集液槽;集液槽與集液槽之間設置有擋液板;所述集液槽擋液板及抽出斗構成的集油箱整體外觀呈圓形,配合在減壓塔內通過與塔壁垂直的凸狀板塔壁支座活動連接,塔壁支座上方還設有清壁器。其缺點是結構形式復雜,制造難度大,安裝不方便。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集液箱結構形式復雜,制造難度大,安裝不方便的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集液箱,該集液箱空間占位低,壓降低,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本技術提供的集液箱,主要由上部分支集液槽、中部分支集液槽和底部匯總集液槽三部分組成;分支集液槽為層狀排列,上部分支集液槽排為一層、中部分支集液槽排為一層,每層內的分支集液槽之間留有間隙,上部分支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層間留有間隙;上部分支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通過支撐件連接,各分支集液槽靠近筒體一端與筒體連接,中部分支集液槽的一端與底部匯總集液槽連接;底部匯總集液槽連接有抽出管。本技術集液箱的上部和中部每層的分支集液槽按一定的間隙排列,上部分支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層間有一定的間隙,以上的間隙為氣體通道。在塔內氣液傳質過程中,氣體由下而上通過穿越集液箱與下降的液體進行氣液傳質,經過氣液傳質的液體無縫隙落入上部、中部分支集液槽中以及底部匯總集液槽中,最后在底部匯總槽中積聚,通過一側或底部的抽出管抽出,成為側線產品或供中段循環使用。本技術進行汽液傳質時,由下而上與液體進行傳質的氣體經過上、中、下三層集液槽縱向間隙向上升騰,由于條形槽式集液箱將塔的橫截面分成許多條狀,這樣氣體通過集液箱時氣相分布均勻,另一方面上下條形集液槽之間的縱向間隙的縫隙面積也相對較大,可以有效降低氣體穿越集液箱的速度,減少霧沫夾帶,降低通過集液箱的壓降,改善產品質量。同時本技術集液箱結構簡單、制造安裝方便、占位低。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主視圖;圖2為本技術俯視圖;圖中,I-上部分支集液槽,2-支撐圈,3-中部分支集液槽,4-加強筋,5-匯總集液槽,6-抽出管,7-支撐隔板,8-筒體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描述。如圖I、圖2所示,本技術的集液箱主要由上部分支集液槽I、中部分支集液槽3和底部匯總集液槽5三部分組成;分支集液槽為層狀排列,上部分支集液槽I排為一層、 中部分支集液槽3排為一層,每層內的分支集液槽之間留有間隙,上部分支集液槽I和中部·分支集液槽3層間留有間隙;上部分支集液槽I通過位于中部集液槽3之間的多個支撐隔板7支撐在中部分支集液槽3上方,支撐隔板7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支撐件;各分支集液槽靠近筒體8的一端由焊接在筒體8上的支撐圈2支撐,支撐圈2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支撐件;中部分支集液槽3的一端搭接在匯總集液槽5的一側折邊上,當然除了采用搭接方式之外,還可以采用其它連接方式,如螺栓連接;上部分支集液槽I和中部分支集液槽3呈交錯排列方式,當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排列方式;抽出管6連接于匯總集液槽5的側面,當然也可連接于匯總集液槽5的底部;加強筋4與分支集液槽相焊接,起加強作用。本技術集液箱的上、中、下三層集液槽上下錯落有致搭接,在塔內氣液傳質過程中,氣體由下而上通過集液槽之間的間隙穿越集液箱與下降的液體進行氣液傳質,經過氣液傳質的液體無縫隙落入上部、中部分支集液槽中以及底部匯總集液槽5中,然后上部分支集液槽I、中部分支集液槽3中的液體不斷匯流,最后匯流積聚到底部匯總集液槽5中,由抽出管6抽出。根據氣液相負荷的大小決定條形槽式集液箱上部、中部、下部各條形集液槽的寬度和深度,以及各條形槽之間的間隙大小以及上部分支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的層間距。下面為本技術的一個具體例子。實施例I例如為減壓塔減二線設計某集液箱,根據氣液相負荷,上部分支條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的槽寬度設計為360mm,上部和中部分支集液槽的槽深度為230mm,條形集液槽之間水平間隙為320mm,上部分支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垂直方向間隔為230mm,底部匯總集液槽深度為350mm,寬度為600mm。集液箱內件的主要參數見表I表I集液箱設計的主要參數權利要求1.一種集液箱,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上部分支集液槽、中部分支集液槽和底部匯總集液槽組成;分支集液槽為層狀排列,上部分支集液槽排為一層、中部分支集液槽排為一層,每層內的分支集液槽之間留有間隙,上部分支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層間留有間隙;上部分支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通過支撐件連接,各分支集液槽靠近筒體一端與筒體連接,中部分支集液槽的一端與底部匯總集液槽連接;底部匯總集液槽連接有抽出管。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集 液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分支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通過支撐隔板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集液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分支集液槽靠近筒體的一端通過焊接在筒體上的支撐圈與筒體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集液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分支集液槽的一端搭接或者螺栓連接于底部匯總集液槽的一側折邊上。5.根據權利要求I 4所述的任一種集液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分支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呈交錯排列方式。6.根據權利要求I 4所述的任一種集液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出管連接于匯總集液槽的側面或底部。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集液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出管連接于匯總集液槽的側面或底部。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集液箱,主要由上部分支集液槽、中部分支集液槽和底部匯總集液槽三部分組成;分支集液槽為層狀排列,上部分支集液槽排為一層、中部分支集液槽排為一層,每層內的分支集液槽之間留有間隙,上部分支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層間留有間隙;上部分支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通過支撐件連接,各分支集液槽靠近筒體一端與筒體連接,中部分支集液槽的一端與底部匯總集液槽連接;底部匯總集液槽連接有抽出管。本技術的集液箱空間占位低,壓降低,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文檔編號B65D88/02GK202642532SQ20112052554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6日專利技術者高有飛, 趙敏潔, 翁甲壯, 王長嶺 申請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集液箱,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上部分支集液槽、中部分支集液槽和底部匯總集液槽組成;分支集液槽為層狀排列,上部分支集液槽排為一層、中部分支集液槽排為一層,每層內的分支集液槽之間留有間隙,上部分支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層間留有間隙;上部分支集液槽和中部分支集液槽通過支撐件連接,各分支集液槽靠近筒體一端與筒體連接,中部分支集液槽的一端與底部匯總集液槽連接;底部匯總集液槽連接有抽出管。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有飛,趙敏潔,翁甲壯,王長嶺,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