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雙瓶蓋結構,包括上瓶蓋和下瓶蓋,所述下瓶蓋的頂部設有帶出水口的出水頭,所述上瓶蓋蓋住出水頭將出水口密封,所述上瓶蓋與下瓶蓋之間設有連接件,所述上瓶蓋通過連接件固定在下瓶蓋上,所述出水頭伸入下瓶蓋的一端至少設有一片內開刀。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內開刀旋轉刺破密封膜,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防止了瓶內液體與外界空氣接觸受污染,導致不衛生的情況。(*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瓶蓋,特別是涉及ー種用于礦泉水或飲料的雙瓶蓋結構。
技術介紹
目前,用于礦泉水或飲料的瓶蓋幾乎只有ー個瓶蓋,而瓶子上的瓶ロ的大小常常很不適用,還有的瓶子設有大小的兩個瓶ロ,上面的小瓶蓋容易被拉掉,這時用大瓶蓋來蓋,會出現密封性差的問題,還有ー些瓶蓋由于設計較小,沒有保護結構,容易丟失,使用起來不方便。例如專利號為CN200820088317. 5,公開號為CN201214517Y的中國專利“一種帶有雙瓶蓋的瓶”。公開了ー種帶有雙瓶蓋的瓶,它包括瓶體和瓶蓋,瓶蓋包括整體瓶蓋,整體瓶蓋上有上瓶ロ,整體瓶蓋上還有一連接帶,連接帶連有上瓶蓋,上瓶蓋可蓋于上瓶口上。此專利的不足之處在于,瓶蓋安裝在瓶子上,喝水吋,需要取下瓶蓋,撕下瓶口上的密封膜,才 能飲用,使用不方便,而且不衛生。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ー種雙瓶蓋結構。本技術采用在下瓶蓋內設置內開刀,克服了現有技術存在使用不方便和不衛生的技術問題,內開刀通過旋轉刺破密封膜,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防止了瓶內液體與外界空氣接觸受污染,導致不衛生的情況。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雙瓶蓋結構,包括上瓶蓋和下瓶蓋,所述下瓶蓋的頂部設有帶出水ロ的出水頭,所述上瓶蓋蓋住出水頭將出水ロ密封,所述上瓶蓋與下瓶蓋之間設有連接件,所述上瓶蓋通過連接件固定在下瓶蓋上,其特征在干所述出水頭伸入下瓶蓋的一端至少設有一片內開刀。所述與內開刀位置平行的下瓶蓋內設有卡槽,卡槽內設有墊片。所述下瓶蓋的頂部還設有防盜環,上瓶蓋通過連接件固定在下瓶蓋的防盜環上。所述上瓶蓋內設有密封環和卡扣件,密封環的形狀大小與出水ロ的形狀大小相適配,卡扣件的形狀大小與出水頭頂部的形狀大小相適配。所述下瓶蓋的的中部設有防滑條。所述下瓶蓋的底部設有撕拉環。所述下瓶蓋的中部內側設有螺紋槽。本技術的優點在于I、本技術采用在下瓶蓋內設置內開刀,克服了現有技術存在使用不方便和不衛生的技術問題,內開刀通過旋轉刺破密封膜,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防止了瓶內液體與外界空氣接觸受污染,導致不衛生的情況。2、本技術采用與內開刀位置平行的下瓶蓋內設有卡槽,卡槽內設有墊片;墊片用于防止瓶子出水時瓶ロ測漏,墊片干凈衛生,使用效果好。3、本技術采用下瓶蓋的頂部還設有防盜環,防盜環的設計不但防止下瓶蓋脫落,容易丟失的情況;而且防盜環可以在下瓶蓋的表面進行旋轉,防止了連接件因固定受到撞擊或其他外力導致斷裂的情況。4、本技術采用上瓶蓋內設有密封環和卡扣件,設置于上瓶蓋的頂部內側很好地對出水口和出水頭進行了密封,結構簡單,打開或扣蓋方便。5、本技術采用下瓶蓋的的中部設有防滑條,用于使用者旋轉下瓶蓋時增加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6、本技術采用下瓶蓋的底部設有撕拉環,未使用吋,撕拉環起到支撐作用,保持內開刀距離封ロ膜有一定的安全高度,使用時,消費者將撕拉環撕掉后,再將瓶蓋旋下,內開刀逐漸下降劃開瓶ロ封ロ膜。7、本技術采用下瓶蓋的中部內側設有螺紋槽,方便與瓶子配合使用,結構簡単,使用方便。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2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3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1、上瓶蓋,2、下瓶蓋,3、出水頭,4、出水ロ,5、連接件,6、內開刀,7、墊片,8、防盜環,9、密封環,10、卡扣件,11、防滑條,12、撕拉環,13、螺紋槽。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I :一種雙瓶蓋結構,包括上瓶蓋I和下瓶蓋2,所述下瓶蓋2的頂部設有帶出水ロ 4的出水頭3,所述上瓶蓋I蓋住出水頭3將出水口 4密封,所述上瓶蓋I與下瓶蓋2之間設有連接件5,所述上瓶蓋I通過連接件5固定在下瓶蓋2上,所述出水頭3伸入下瓶蓋2的一端設有一片內開刀6。本技術中,所述與內開刀6位置平行的下瓶蓋2內設有卡槽,卡槽內設有發泡墊片7 ;所述上瓶蓋I內設有密封環9和卡扣件10,密封環9的形狀大小與出水ロ 4的形狀大小相適配,卡扣件10的形狀大小與出水頭3頂部的形狀大小相適配;所述下瓶蓋2的的中部設有防滑條11,所述下瓶蓋2的中部內側設有螺紋槽13。本技術在使用吋,生產時,通過下瓶蓋2的中部內側設有螺紋槽13與瓶子上的螺紋槽配合將瓶子密封,銷售到市面上后,消費者在購買本技術結構的瓶裝飲料或礦泉水后,只需要旋轉瓶蓋,通過設置在出水頭3伸入下瓶蓋2的一端設有一片內開刀6,可輕松將瓶口上的密封膜劃破,從而避免了取下瓶蓋來撕去的情況,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防止了瓶內液體與外界空氣接觸受污染,導致不衛生的情況。實施例2 一種雙瓶蓋結構,包括上瓶蓋I和下瓶蓋2,所述下瓶蓋2的頂部設有帶出水ロ 4的出水頭3,所述上瓶蓋I蓋住出水頭3將出水口 4密封,所述上瓶蓋I與下瓶蓋2之間設有連接件5,所述上瓶蓋I通過連接件5固定在下瓶蓋2上,所述出水頭3伸入下瓶蓋2的一端設有兩片內開刀6。本技術中,所述與內開刀6位置平行的下瓶蓋2內設有卡槽,卡槽內設有墊片7 ;所述下瓶蓋2的頂部還設有防盜環8,上瓶蓋I通過連接件5固定在下瓶蓋2的防盜環8上;所述上瓶蓋I內設有密封環9和卡扣件10,密封環9的形狀大小與出水ロ 4的形狀大小相適配,卡扣件10的形狀大小與出水頭3頂部的形狀大小相適配;所述下瓶蓋2的的中部設有防滑條11 ;所述下瓶蓋2的中部內側設有螺紋槽13。本技術在使用時,在出水頭3伸入下瓶蓋2的一端設有ニ片內開刀6,防盜環8的設計不但防止下瓶蓋2脫落,容易丟失的情況;而且防盜環8可以在下瓶蓋2的表面進行旋轉,防止了連接件5因固定受到撞擊或其他外力導致斷裂的情況。實施例3 一種雙瓶蓋結構,包括上瓶蓋I和下瓶蓋2,所述下瓶蓋2的頂部設有帶出水ロ 4的出水頭3,所述上瓶蓋I蓋住出水頭3將出水口 4密封,所述上瓶蓋I與下瓶蓋2之間設有連接件5,所述上瓶蓋I通過連接件5固定在下瓶蓋2上,所述出水頭3伸入下瓶蓋2的一端設有兩片內開刀6。本技術中,所述與內開刀6位置平行的下瓶蓋2內設有卡槽,卡槽內設有墊片7 ;所述下瓶蓋2的頂部還設有防盜環8,上瓶蓋I通過連接件5固定在下瓶蓋2的防盜環8上;所述上瓶蓋I內設有密封環9和卡扣件10,密封環9的形狀大小與出水ロ 4的形狀大小相適配,卡扣件10的形狀大小與出水頭3頂部的形狀大小相適配;所述下瓶蓋2的的中部設有防滑條11 ;所述下瓶蓋2的底部設有撕拉環12 ;所述下瓶蓋2的中部內側設有螺紋槽13。本技術在使用時,下瓶蓋2的底部設有撕拉環12,未使用吋,撕拉環12起到支撐作用,保持內開刀6距離封ロ膜有一定的安全高度;使用時,消費者將撕拉環12撕掉后,再將瓶蓋旋下,內開刀6逐漸下降劃開瓶ロ封ロ膜。本技術不限于上述實施例,所述內開刀6的數量,可根據使用者的需要而增減,上述部件的其它組合使用方式,以及防滑條有或無均可正常使用的方式,均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雙瓶蓋結構,包括上瓶蓋(I)和下瓶蓋(2),所述下瓶蓋(2)的頂部設有帶出水ロ(4)的出水頭(3),所述上瓶蓋(I)蓋住出水頭(3)將出水口(4)密封,所述上瓶蓋(I)與下瓶蓋(2)之間設有連接件(5),所述上瓶蓋(I)通過連接件(5)固定在下瓶蓋(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瓶蓋結構,包括上瓶蓋(1)和下瓶蓋(2),所述下瓶蓋(2)的頂部設有帶出水口(4)的出水頭(3),所述上瓶蓋(1)蓋住出水頭(3)將出水口(4)密封,所述上瓶蓋(1)與下瓶蓋(2)之間設有連接件(5),所述上瓶蓋(1)通過連接件(5)固定在下瓶蓋(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頭(3)伸入下瓶蓋(2)的一端至少設有一片內開刀(6)。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一民,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斯比泰飲料食品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