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高效能水力旋流器。包括開口逐漸縮小的一號錐管、二號錐管、三號錐管,所述一號錐管包括開口逐漸縮小的兩錐段并安裝于隔板上,其上部設安裝溢流管的封板、下部設套設在錐管內部的導流管,導流管位置低于旋流器進水口;所述二號錐管位于一號錐管的下端,所述三號錐管位于二號錐管下端并安設在隔板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設置三段錐管、四段錐段的筒體結構形式,較傳統的旋流器能連續(xù)的獲得加速度,得到較大的離心力,有利于液-液分離。(*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高效能水力旋流器,適用于港口、油田、石油、石化等行業(yè)的懸浮油及分散油的污廢水凈化處理,屬于液---液分離。
技術介紹
油水分離技術在石油石化行業(yè)很普及,常用分離方法為重力沉降法、氣浮法、過濾法、離心分離法等。水力旋流器屬于離心分離的一種,由于結構簡單,停留時間短,已越來越多的被使用,但由于各種因素原因,往往設備設計不合理,造成加工復雜,安裝及拆卸麻煩,分離效率低、進出口能耗大、溢流跑粗等諸多問題。為此專利號為2006201760169/200520087363的專利提供了一種旋流分離裝置, 其利用導流塊螺旋形流道及開口逐漸縮小的錐管設置的結構形式,利用離心分離原理得到液-液分離的目的,但此種結構形式其錐管設置較為平緩,且錐管之間有直管過渡,不易獲得很大的加速度,離心力收到影響,不利于液-液的分離。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上述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進一步提高液-液分離效果的高效能水力旋流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技術包括開口逐漸縮小的一號錐管、二號錐管、三號錐管,所述一號錐管包括開口逐漸縮小的兩錐段并安裝于隔板上,其上部設安裝溢流管的封板、下部設套設在錐管內部的導流管,導流管位置低于旋流器進水口 ;所述二號錐管位于一號錐管的下端,所述三號錐管位于二號錐管下端并安設在隔板上。所述導流管外周面設螺旋型流道。所述導流管下端外周面為內凹型弧面。所述一號錐管和隔板之間、三號錐管和隔板之間分別設密封圈。本技術的優(yōu)點是1)本技術設置三段錐管、四段錐段的筒體結構形式,較傳統的旋流器能連續(xù)的獲得加速度,得到較大的離心力,有利于液-液分離;2)本技術導流管下端設置成內凹型弧面,改善了附件的水流環(huán)境,避免了與上相流沖突,不易產生紊流,減少了溢流跑粗的現象。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導流管截面圖。圖3為本技術導流管正視圖。圖中I為封板、2為一號錐管、3為隔板一、4為密封圈一、5為溢流管、6為導流管、7為二號錐管、8為尾管支架、9為密封圈二、10為隔板二、11為三號錐管。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水力旋流器共分三個腔,中間為進水腔,上面為排油腔,下面為排水腔。當來水進中間腔后,由一號錐管2中間分配孔進錐管內,經過導流管6時產生螺旋型運動,隨流道的截面積的減小,流速逐漸變大,在末端產生噴射,形成高速旋轉,并經過下面四段錐段收縮,產生較大的加速度,產生離心分離,使較重的水甩向外側,從底流口排走,較輕的油向油腔方向運動。本技術一號錐管2和隔板一 3、三號錐管11與隔板二 10采用O型密封圈密封,安裝時僅需輕輕推進各隔板即可,無需螺栓密封,拆卸時從排油腔即可拔出整根管子,非常方便。本技術的一號錐管2有兩段錐段,二號錐管7有一段錐段,三號錐管11有一段錐段;其中一號錐管2安裝于隔板一 3上,隔板一 3和一號錐管2之間設密封圈一 4,其頂部焊有封板1,一號錐管2內部裝有溢流管5,溢流管5下部連接導流管6 號錐管2下部連接二號錐管7,二號錐管7連接三號錐管11,三號錐管11上連接尾管支架8和隔板二·10,尾管支架上8有密封槽,密封槽上有密封圈二 9。本技術導流管6下端外周面設置成內凹型弧面結構形式。權利要求1.高效能水力旋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開口逐漸縮小的一號錐管、二號錐管、三號錐管,所述一號錐管包括開口逐漸縮小的兩錐段并安裝于隔板上,其上部設安裝溢流管的封板、下部設套設在錐管內部的導流管,導流管位置低于旋流器進水口 ;所述二號錐管位于一號錐管的下端,所述三號錐管位于二號錐管下端并安設在隔板上。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高效能水力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管外周面設螺旋型流道。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高效能水力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管下端外周面為內凹型弧面。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高效能水力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號錐管和隔板之間、三號錐管和隔板之間分別設密封圈。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高效能水力旋流器。包括開口逐漸縮小的一號錐管、二號錐管、三號錐管,所述一號錐管包括開口逐漸縮小的兩錐段并安裝于隔板上,其上部設安裝溢流管的封板、下部設套設在錐管內部的導流管,導流管位置低于旋流器進水口;所述二號錐管位于一號錐管的下端,所述三號錐管位于二號錐管下端并安設在隔板上。本技術設置三段錐管、四段錐段的筒體結構形式,較傳統的旋流器能連續(xù)的獲得加速度,得到較大的離心力,有利于液-液分離。文檔編號B04C5/107GK202638614SQ20122019161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5月2日專利技術者謝文志 申請人:謝文志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高效能水力旋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開口逐漸縮小的一號錐管、二號錐管、三號錐管,所述一號錐管包括開口逐漸縮小的兩錐段并安裝于隔板上,其上部設安裝溢流管的封板、下部設套設在錐管內部的導流管,導流管位置低于旋流器進水口;所述二號錐管位于一號錐管的下端,所述三號錐管位于二號錐管下端并安設在隔板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謝文志,
申請(專利權)人:謝文志,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