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子裝置散熱系統,包括一機殼、一殼體、一散熱裝置及一發熱元件,所述機殼包括一后壁及一側壁,所述后壁開設有通風孔,所述散熱裝置包括有一位于發熱元件上方的第一散熱器、一第二散熱器、一導管、及一風扇,所述導管連接在第一散熱器與第二散熱器之間,所述風扇與第二散熱器相通,所述殼體包括一連接在后壁與側壁之間的隔離部,所述隔離部將機殼內部分隔成一第一區域與一第二區域,所述第一散熱器與風扇一起位于第一區域內,所述風扇抵靠在隔離部的一第一側上,所述導管穿過隔離部,所述第二散熱器位于第二區域內,并抵靠在隔離部的一與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散熱系統,尤指一種電子裝置散熱系統。
技術介紹
隨著電子科技之不斷研發與進步,電子產品零部件之設計向高性能、低成本之方向發展。因此,電子產品中之任何一項改進,只要有助于簡化結構、便于組裝及降低成本等功效,均具有產業利用價值。 一般的電子裝置散熱系統中都設置有散熱器及系統風扇等,以使殼體中電子零件發出的熱量給散發出去。如,一個電腦系統,包括有一機殼、一安裝于所述機殼內的電子兀件、及一為所述電子元件散熱的散熱裝置。所述散熱裝置包括有一散熱器及一固定在所述散熱器上的風扇。工作時,外界的氣流進入機殼中,所述散熱器吸收電子元件的熱量,所述風扇再將散熱器上的熱量經過機殼上的出風口排出。然而,所述風扇與散熱器之間的配合通常不夠緊密,而造成風扇的進風口與出風口處形成回流現象,而降低風扇的效率,從而影響整個電腦系統的散熱性。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以上內容,有必要提供一種散熱性好的電子裝置散熱系統。—種電子裝置散熱系統,包括一機殼、一殼體、一散熱裝置及一發熱兀件,所述機殼包括一后壁及一垂直連接于所述后壁的側壁,所述后壁開設有通風孔,所述散熱裝置包括有一位于發熱元件上方的第一散熱器、一第二散熱器、一導管、及一風扇,所述導管連接在所述第一散熱器與第二散熱器之間,所述風扇與所述第二散熱器相通,所述殼體包括一連接在所述后壁與側壁之間的隔離部,所述隔離部將機殼內部分隔成一第一區域與一第二區域,所述第一散熱器與所述風扇一起位于所述第一區域內,所述風扇抵靠在所述隔離部的一第一側上,所述導管穿過所述隔離部,所述第二散熱器位于第二區域內,并抵靠在所述隔離部的一與所述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上。優選地,所述殼體包括有一后板,所述后板包括一垂直連接所述隔離部的進風部,所述進風部抵靠在所述后壁上,并開設有與所述通風孔相通的殼體進風口。優選地,所述隔離部包括一垂直連接于所述側壁的出風部,所述出風部與所述風扇固定在一起,并開設有與所述風扇相通的通口。優選地,所述殼體還包括一連接所述進風部的第一側板及一連接所述出風部的第二側板,所述第一側板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側板的長度。優選地,所述隔離部還包括一垂直連接所述出風部的安裝部,所述安裝部開設有一定位所述導管的定位槽。優選地,所述隔離部還包括一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垂直連接于所述進風部,所述第二連接部垂直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安裝部之間。優選地,所述機殼包括有一垂直于所述后壁的底壁,所述第二散熱器與所述底壁之間留有一間距。優選地,所述發熱元件為一 CPU。優選地,所述殼體為一用以防電磁福射的金屬殼體。與現有技術相比,上述電子裝置散熱系統中的導管將第一散熱器的熱量傳遞至第二散熱器上,風扇將第二散熱器的熱量散發出去。所述隔離部將所述機殼分成了一第一區域與一第二區域,所述第一散熱器固定在所述發熱元件上方,并與所述風扇一起位于所述第一區域內,所述第二散熱器位于第二區域內。這樣,所述風扇與所述第二散熱器通過隔離 部的作用而分別位于不同的區域內,就減少了風扇與散熱器之間的回流現象,提高了風扇的效率,從而提高整個電腦系統的散熱性。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電子裝置散熱系統的一較佳實施方式的一立體分解圖。圖2是圖I中除去兩蓋板的一立體組裝圖。圖3是圖I的一立體組裝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權利要求1.一種電子裝置散熱系統,包括一機殼、一殼體、一散熱裝置及一發熱兀件,所述機殼包括一后壁及一垂直連接于所述后壁的側壁,所述后壁開設有通風孔,所述散熱裝置包括有一位于發熱元件上方的第一散熱器、一第二散熱器、一導管、及一風扇,所述導管連接在所述第一散熱器與第二散熱器之間,所述風扇與所述第二散熱器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包括一連接在所述后壁與側壁之間的隔離部,所述隔離部將機殼內部分隔成一第一區域與一第二區域,所述第一散熱器與所述風扇一起位于所述第一區域內,所述風扇抵靠在所述隔離部的一第一側上,所述導管穿過所述隔離部,所述第二散熱器位于第二區域內,并抵靠在所述隔離部的一與所述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上。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子裝置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包括有一后板,所述后板包括一垂直連接所述隔離部的進風部,所述進風部抵靠在所述后壁上,并開設有與所述通風孔相通的殼體進風口。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子裝置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部包括一垂直連接于所述側壁的出風部,所述出風部與所述風扇固定在一起,并開設有與所述風扇相通的通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子裝置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還包括一連接所述進風部的第一側板及一連接所述出風部的第二側板,所述第一側板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側板的長度。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子裝置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部還包括一垂直連接所述出風部的安裝部,所述安裝部開設有一定位所述導管的定位槽。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子裝置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部還包括一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垂直連接于所述進風部,所述第二連接部垂直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安裝部之間。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子裝置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殼包括有一垂直于所述后壁的底壁,所述第二散熱器與所述底壁之間留有一間距。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子裝置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發熱元件為一CPU。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子裝置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為一用以防電磁輻射的金屬殼體。全文摘要一種電子裝置散熱系統,包括一機殼、一殼體、一散熱裝置及一發熱元件,所述機殼包括一后壁及一側壁,所述后壁開設有通風孔,所述散熱裝置包括有一位于發熱元件上方的第一散熱器、一第二散熱器、一導管、及一風扇,所述導管連接在第一散熱器與第二散熱器之間,所述風扇與第二散熱器相通,所述殼體包括一連接在后壁與側壁之間的隔離部,所述隔離部將機殼內部分隔成一第一區域與一第二區域,所述第一散熱器與風扇一起位于第一區域內,所述風扇抵靠在隔離部的一第一側上,所述導管穿過隔離部,所述第二散熱器位于第二區域內,并抵靠在隔離部的一與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上。文檔編號G06F1/20GK102858136SQ20111018349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1日專利技術者李陽 申請人: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子裝置散熱系統,包括一機殼、一殼體、一散熱裝置及一發熱元件,所述機殼包括一后壁及一垂直連接于所述后壁的側壁,所述后壁開設有通風孔,所述散熱裝置包括有一位于發熱元件上方的第一散熱器、一第二散熱器、一導管、及一風扇,所述導管連接在所述第一散熱器與第二散熱器之間,所述風扇與所述第二散熱器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包括一連接在所述后壁與側壁之間的隔離部,所述隔離部將機殼內部分隔成一第一區域與一第二區域,所述第一散熱器與所述風扇一起位于所述第一區域內,所述風扇抵靠在所述隔離部的一第一側上,所述導管穿過所述隔離部,所述第二散熱器位于第二區域內,并抵靠在所述隔離部的一與所述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陽,
申請(專利權)人: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