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變焦透鏡,從物體側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力的第二透鏡組;以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鏡組。在從廣角端到遠攝端的變焦期間通過改變第一到第三透鏡組之間的空間進行變焦。所述第三透鏡組從物體側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透鏡組、和布置成接近其像側且具有負折射力的負透鏡組,介于其間的是在第三透鏡組中最寬的氣隙。滿足如下條件表達式(1):-0.45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變焦透鏡以及成像裝置。具體地說,本技術涉及適合作為用于所謂可互換透鏡數碼相機的透鏡互換裝置的光學成像系統的變焦透鏡,以及使用它的成像裝置。
技術介紹
最近,使用固態成像器件的像可互換透鏡數碼相機那樣的成像裝置已得到廣泛使用。這樣的可互換透鏡數碼相機必須具有出色成像性能、緊密性(compactness)、低成本、和高變焦比。尤其,入門級遠攝變焦透鏡必須具有變焦比大于五倍(five magnification)并在35毫米膠片當量(equivalent)下在大約450毫米標稱值的遠攝端焦距上半視角小于3°的焦距范圍。作為用于可互換透鏡數碼相機的變焦透鏡,存在各種已知透鏡。尤其,作為適合遠 攝變焦透鏡的透鏡,存在每一個由四個透鏡組或三個透鏡組構成的已知透鏡。例如,已經提出了每一個從物體側(object side)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射力(refractive power)的第一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力的第二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鏡組的透鏡(參照,例如,JP-A-2004-029765 和 JP-A-2008-122775)。
技術實現思路
一般地,在正引導型光學系統中,尤其,在用于可互換透鏡數碼相機等的大多數成本優先入門級透鏡中,在光學系統中通常具有最大直徑和大重量的第一透鏡組用于聚焦。主要原因是,由于物體距離變化引起的用于聚焦的第一透鏡組的移動長度是與變焦位置無關的常數,所以機械配置容易,并且該配置就成本而言非常有利。相反,可以考慮將第二透鏡組用于聚焦。但是,取代在聚焦期間透鏡的總長度不變的優點,使機械配置的難度增大,因此,就性能價格比而言,這種聚焦方法比第一透鏡組的聚焦更不利。在第一組聚焦和第二組聚焦的任何情況下,聚焦透鏡組位于光學系統中與物體側較接近的地方。因此,當規劃或安放聚焦透鏡組時,必須避免對與像側(image side)較接近的透鏡構件的干擾。由于這個原因,難以正好圍繞聚焦透鏡組地安排像聚焦驅動機構那樣的構件。于是,必須將聚焦驅動機構安排在第三透鏡組后面的外圍中,第三透鏡組具有相對較小的直徑,并且位于比可避免不同構件的干擾的位置更接近像側的位置上。從這個角度來看,在上述現有變焦透鏡中,布置用于聚焦驅動的致動器的第三透鏡組的直徑相對較大,因此這些透鏡不利于縮小其總尺寸。因此,期望通過減小第三透鏡組的直徑縮小整個透鏡的尺寸。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針對變焦透鏡以及包括所述變焦透鏡的成像裝置。所述變焦透鏡從物體側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力的第二透鏡組;以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鏡組。在所述變焦透鏡中,在從廣角端到遠攝端的變焦期間通過改變第一到第三透鏡組之間的空間進行變焦。所述第三透鏡組從物體側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透鏡組、和布置成接近其像側且具有負折射力的負透鏡組,介于其間的是在第三透鏡組中最寬的氣隙。所述變焦透鏡滿足如下條件表達式(I)。(1)-0. 45<fGF/fGR<-0. 10這里,fGF是所述正透鏡組的焦距,以及fGR是所述負透鏡組的焦距。由此,限定了構成所述第三透鏡組的所述正透鏡組GF和所述負透鏡組GR的焦距比。并且,在本技術的該實施例中,可以進一步滿足如下條件表達式(2)。(2) O. l<L3/ft<0. 2這里,L3是所述第三透鏡組在光軸上的長度,以及ft是整個系統在所述變焦透鏡的遠攝端上的焦距。由此,限定了所述第三透鏡組的總長度。另外,在本技術的該實施例中,構成所述第三透鏡組的所述負透鏡組可以包括布 置成與物體側最接近、具有負折射力、且由朝著物體側凸出的正透鏡和朝著像側凹進的負透鏡形成的膠合透鏡??梢詽M足如下條件表達式(3 )和(4 )。(3) O. 2< (RLR1-RLR2) / (RLR1+RLR2)〈O. 8(4)ndLR2>l. 72這里,RLRl是所述膠合透鏡與物體側最接近的表面的曲率半徑,RLR2是所述膠合透鏡與像側最接近的表面的曲率半徑,以及ndLR2是負透鏡在d線上的折射率。從而,限定了所述膠合透鏡BL與物體側最接近的表面的曲率半徑與其與像側最接近的表面的曲率半徑之比,并且限定了構成所述膠合透鏡BL的負透鏡LR2的折射率。另外,在本技術的該實施例中,可以進一步滿足如下條件表達式(5)。(5) vdp/vdn>l. 18這里,vdp是構成所述膠合透鏡的正透鏡在d線上的阿貝數(Abbenumber),以及vdn是構成所述膠合透鏡的負透鏡在d線上的阿貝數。由此,限定了構成所述膠合透鏡BL的正透鏡LRl和負透鏡LR2的阿貝數的關系。另外,在本技術的該實施例中,構成所述第三透鏡組的所述負透鏡組從物體側依次包括具有負折射力且由朝著物體側凸出的正透鏡和朝著像側凹進的負透鏡形成的膠合透鏡、和第二正透鏡。由此,滿意地校正了變焦期間的球差和廣角端上的像散和失真。按照本技術的實施例,通過減小變焦透鏡中的第三透鏡組的直徑,能夠獲得縮小整個透鏡的尺寸的出色效果。附圖詳明圖I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透鏡配置的圖形;圖2A-2C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廣角端(wide angleend)上的像差(aberration)的圖形;圖3A-3C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廣角端與遠攝端之間的中間焦距上的像差的圖形;圖4A-4C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遠攝端上的像差的圖形;圖5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二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透鏡配置的圖形;圖6A-6C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二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廣角端上的像差的圖形;圖7A-7C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二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廣角端與遠攝端之間的中間焦距上的像差的圖形;圖8A-8C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二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遠攝端上的像差的圖形;圖9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三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透鏡配置的圖形;附圖說明圖10A-10C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三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廣角端上的像差的圖形;圖11A-11C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三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廣角端與遠攝端之間的中間焦距上的像差的圖形;圖12A-12C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三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遠攝端上的像差的圖形;圖13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四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透鏡配置的圖形;圖14A-14C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四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廣角端上的像差的圖形;圖15A-15C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四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 廣角端與遠攝端之間的中間焦距上的像差的圖形;圖16A-16C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四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的遠攝端上的像差的圖形;以及圖17是例示按照本技術第一到第四實施例的變焦透鏡應用于成像裝置的例子的圖形。具體實施例方式按照本技術的變焦透鏡從物體側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鏡組Gl ;具有負折射力的第二透鏡組G2 ;以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鏡組G3。在從廣角端到遠攝端的變焦期間,通過改變第一到第三透鏡組G1-G3之間的空間進行變焦。第三透鏡組G3從物體側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透鏡組GF、和布置成接近其像側和具有負折射力的負透鏡組GR,介于其間的是在第三透鏡組G3中最寬的氣隙(air gap)。在按照本技術的變焦透鏡中,通過適當構成第三透鏡組G3,使整體透鏡系統的尺寸減小。另外,優選的是,使按照本技術的變焦透鏡滿足如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變焦透鏡,從物體側依次包含: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力的第二透鏡組;以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鏡組,其中,在從廣角端到遠攝端的變焦期間通過改變第一到第三透鏡組之間的空間進行變焦,其中,所述第三透鏡組從物體側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透鏡組、和布置成接近其像側且具有負折射力的負透鏡組,介于其間的是在第三透鏡組中最寬的氣隙,以及其中滿足如下條件表達式(1):(1)?0.45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金井真實,
申請(專利權)人:索尼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