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線束檢測裝置,包括夾持機構、立式導通機構和臥式導通機構,所述夾持機構用于夾持線束的兩端,所述立式導通機構和臥式導通機構分別與線束的一端連接,然后通過導線連接立式導通機構和臥式導通機構,這樣可以形成個檢測回路,對線束進行檢測。本發明專利技術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線束檢測裝置中夾持機構只具有夾持功能,不能對線束的位置進行調整,同時導通機構不能進行位置調節,且導通斷開線束十分麻煩的問題。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能夠快速準確調整線束夾持和導通位置,導通接觸方便,通用性較好的線束檢測裝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檢測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線束檢測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線束檢測裝置中需要夾持機構對線束進行夾持,而現有的的線束夾持機構一般只具有夾持功能,不能對線束的位置進行調整,無法滿足與各種線束連接件的結合,給后續的檢測帶來了困難。同時目前的線束夾持機構,不能較好的固定線束端部,在檢測過程中,容易與線束連接件脫離,造成整個檢測回路的斷開,無法進行正常的檢測。用于檢測裝置需要將線束導通后才能進行檢測。而目前的線束導通機構,將待測 線束與導體固定后實現導通,采用此方法導通斷開線束十分麻煩,大大延長了檢測的時間。同時線束導通位置不能進行水平豎直方向的調節,給線束與導通機構的配合帶來了較大麻煩,甚至導致一部分線束不能被檢測,通用性較差。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線束檢測裝置中夾持機構只具有夾持功能,不能對線束的位置進行調整,同時導通機構不能進行位置調節,且導通斷開線束十分麻煩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能夠快速準確調整線束夾持和導通位置,導通接觸方便,通用性較好的線束檢測>J-U ρ α裝直。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線束檢測裝置,包括夾持機構、立式導通機構和臥式導通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夾持結構包括底座、支架、橫向導軌、豎向導軌、滑動塊、線束插接塊和線束固定塊,在底座的后端設置有線束插接塊,在底座的前端設置有支架,在支架的上方設置有線束固定塊,在線束固定塊的前方設置有滑動塊,所述橫向導軌橫向穿過滑動塊與線束固定塊連接,所述豎向導軌依次穿過滑動塊和支架與底座連接; 所述立式導通機構包括氣缸、連接板和插接板,在連接板的頂部設置有凹槽,所述氣缸的氣缸軸放置于連接板的凹槽內,在連接板的下方設置有插接板,在插接板內豎向開設有三個插入口,在插接板內橫向開設有三個開口,在開口內設置有能夠與線束連通的導體,在連接板內設置有三個能夠升入到對應插入口并與導體連通的探針; 所述臥式導通機構包括底板、氣缸,連接塊和插板,在底板的尾端設置有氣缸,在底板的側邊上設置有線軌,在底板的上方設置有連接塊,所述氣缸的氣缸軸與連接塊相連接,在連接塊的底部設置有與線軌配合的滑槽,在連接塊的頂部設置有插板,在插接板的前端有插入線束插接塊內與線束連通的插接端子; 所述插接端子末端通過導線與探針相連接。前述的一種線束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塊由兩個滑動板組成,所述兩個滑動板上設置有橫向開孔和豎向開孔,在滑動塊上對稱的穿過兩個橫向導軌,在滑動塊上對稱的穿過兩個豎向導軌。前述的一種線束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滑動塊上設置有兩個橫向鎖緊把手和兩個豎向鎖緊把手。前述的一種線束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在線束固定塊的頂部設置有用于放置線束的凹槽,在凹槽的上方設置有壓板,在凹槽的一側設置有按壓壓板的擠壓裝置。前述的一種線束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擠壓裝置包括底座和擠壓臂,所述擠壓臂通過銷軸旋轉的安裝于底座頂端的銷孔內。前述的一種線束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個插入口形成的直線與所述三個開口形成的直線相互平行。前述的一種線束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氣缸的后方設置有背板,所述氣缸固定于背板正面。前述的一種線束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在背板的底部向背面后端延伸出一支撐 板。前述的一種線束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在連接板的外側設置有防護罩,所述防護罩通過兩個固定板與背板兩側面相連接。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I、本專利技術夾持機構的線束固定塊通過橫向導軌可在滑動塊內前后移動,這樣實現了線束固定塊水平移動。而滑動塊又可以帶動線束固定塊在豎向導軌上移動,這樣實現了線束固定塊豎向移動。通過改變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可以方便的調節線束插接塊和線束固定塊之間的位置,適合于不同線束夾持。同時在線束固定塊頂部設置有擠壓裝置,確保了線束端部的夾持穩定,便于后續對線束進行檢測。2、本專利技術立式導通機構將線束插入三個開口內與導體接通,然后利用氣缸來控制連接板內的探針插入對應插入口并與導體連通,這樣實現了待測線束的連通。采用此結構,導通和斷開線束都十分方便,大大縮短了檢測的時間提高了效率。同時本專利技術立式導通機構,能夠上下移動,控制線束與導通機構的接觸位置,適合不同類型的線束使用,通用性較好。3、本專利技術臥式導通機構通過氣缸來控制插板上的插接端子與線束接觸導通,導通和斷開線束都十分方便,大大縮短了檢測的時間提高了效率。同時本專利技術臥式線束導通機構,能夠水平能移動,控制線束與導通機構的接觸位置,適合不同類型的線束使用,通用性較好。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線束檢測裝置正面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線束檢測裝置背面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線束夾持機構背面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線束夾持機構正面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立式導通機構正面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立式導通機構背面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專利技術臥式導通機構背面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專利技術臥式導通機構正面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的描述。如圖1-2所示,一種線束檢測裝置,包括夾持機構、立式導通機構和臥式導通機構。如圖3-4所示,夾持機構包括底座11、支架12、線束插接塊13、線束固定塊14、橫向導軌15、豎向導軌16和滑動塊17。在底座11的后端設置有線束插接塊13,在底座11的前端設置有支架12,在支架12的上方設置有線束固定塊14,在線束固定塊14的前方設置有滑動塊17,滑動塊17由兩個滑動板18組成,兩個滑動板18上設置有橫向開孔和豎向開孔。兩個橫向導軌15橫向穿過滑動塊17的橫向開孔與線束固定塊14連接,兩個豎向導軌16依次穿過滑動塊17的豎向開孔和支架12與底座11連接。在滑動塊上設置有兩個橫向鎖緊把手19和兩個豎向鎖緊把手20,橫向鎖緊把手19和豎向鎖緊把手20用于鎖緊滑動塊17,使滑動塊17位于橫向導軌15和豎向導軌16行程內的任意位置。在線束固定塊14的頂部設置有用于放置線束的凹槽21,在凹槽21的上方設置有壓板22,在凹槽21的一側擠壓裝置。擠壓裝置包括底座23和擠壓臂24,擠壓臂24通過銷軸旋轉的安裝于底座23頂端的銷孔內,擠壓臂24用于壓緊壓板22,使得線束25端部夾持穩定。如圖5-6所示,立式導通機構包括氣缸26、連接板27和插接板28,在連接板27的頂部設置有凹槽,氣缸26的氣缸軸29放置于連接板27的凹槽內,在連接板27的下方設置有插接板28,在插接板28內豎向開設有三個插入口 30,在插接板28內橫向開設有三個開口 31,三個插入口 30形成的直線與三個開口 31形成的直線相互平行。在開口 31內設置有導體,在連接板27內設置有三個能夠升入到對應插入口 30并與導體連通的探針。在氣缸26的后方設置有背板21,氣缸26固定于背板32正面。在背板32的底部向背面后端延伸出一支撐板33,支撐板33對整個立式線束導通機構起進一步支撐作用,防止機構傾斜,提高了整體的安全性能。在連接板27的外側設置有防護罩34,防護罩34通過兩個固定板35與背板32兩側面相連接。保護罩34用于保護連接板27裝有的探針與插接板28對接測試時的人身安全,并防止其損壞。如圖7-8所示,臥式導通機構包括底板36、氣缸37、連接塊38和插板39,在底板36的尾端設置有氣缸37,在底板36的側邊上設置有線軌44,線軌44的長度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線束檢測裝置,包括夾持機構、立式導通機構和臥式導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結構包括底座、支架、橫向導軌、豎向導軌、滑動塊、線束插接塊和線束固定塊,在底座的后端設置有線束插接塊,在底座的前端設置有支架,在支架的上方設置有線束固定塊,在線束固定塊的前方設置有滑動塊,所述橫向導軌橫向穿過滑動塊與線束固定塊連接,所述豎向導軌依次穿過滑動塊和支架與底座連接;所述立式導通機構包括氣缸、連接板和插接板,在連接板的頂部設置有凹槽,所述氣缸的氣缸軸放置于連接板的凹槽內,在連接板的下方設置有插接板,在插接板內豎向開設有三個插入口,在插接板內橫向開設有三個開口,在開口內設置有能夠與線束連通的導體,在連接板內設置有三個能夠升入到對應插入口并與導體連通的探針;所述臥式導通機構包括底板、氣缸,連接塊和插板,在底板的尾端設置有氣缸,在底板的側邊上設置有線軌,在底板的上方設置有連接塊,所述氣缸的氣缸軸與連接塊相連接,在連接塊的底部設置有與線軌配合的滑槽,在連接塊的頂部設置有插板,在插接板的前端有插入線束插接塊內與線束連通的插接端子;所述插接端子末端通過導線與探針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偉,鄒興懷,周勇,
申請(專利權)人:昆山艾博機器人系統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