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動閥裝置,包括電動閥和與其連接的第一接管,所述電動閥具有閥座和閥座芯,所述閥座芯插入所述閥座的軸向通孔中形成閥口,所述第一接管與所述閥口連通,所述閥座芯的外周壁與所述軸向通孔的周壁焊接固定,所述第一接管的上端與所述閥座底部焊接固定。該結構電動閥的第一接管上端與閥座底部焊接固定,形成的焊縫可以阻擋自閥座與閥座芯之間焊縫滲透出的冷媒外漏,提高電動閥的密封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流量調節閥
,特別涉及ー種電動閥裝置。
技術介紹
在制冷循環系統中,室外換熱器和室內換熱器之間通常設置電動閥。處于制冷模式吋,電動閥將來自室外換熱器的冷媒節流降壓后導向室內換熱器;處于制熱模式時,將來自室內換熱器的冷媒節流降壓后導向室外換熱器。請參考圖1,圖I為ー種電動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電動閥10具有外殼101以及閥座105,外殼101的內部設置轉子裝置、絲桿103、螺母104,絲桿103的上端與轉子裝置的磁轉子102連接,絲桿103的下端連接閥針部件106, 絲桿103的外螺紋和螺母104的內螺紋構成螺紋副。如圖I所示,閥座105的軸向通孔中插有閥座芯107,閥座芯107的下端與閥座105焊接固定,閥座芯107的上端延伸一定長度,以供閥針部件106貫穿。轉子裝置驅動絲桿103轉動,在螺紋副作用下,帶動閥針部件作軸向直線運動,則閥針相對于閥座芯107下端的軸向通孔軸向移動,以控制閥ロ開度大小,從而實現控制流經閥ロ冷媒流量的功能。圖I中電動閥10上連接有供冷媒流動的第一接管30和第二接管20。閥座105為筒狀,其底部開設通孔,閥座芯107下端形成兩級臺階,閥座105通孔的周壁卡接于第一臺階處,并焊接固定;第一接管30的上端面抵接于第二臺階面處,并焊接固定,第一接管30的上端面與閥座105的下端面(通孔的周壁附近)在徑向上錯開。則第一接管30的上端面與閥座芯107貼合部位的焊縫并不能遮蔽閥座105與閥座芯107配合部位的焊縫。由于閥座105為薄壁件,閥座105與閥座芯107焊縫長度較短,故閥腔中冷媒沿該焊縫泄漏至外部的幾率較高,影響了電動閥的性能。因此,如何改進電動閥和接管的焊接結構,提高密封性,防止外漏,是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ー種電動閥裝置,該電動閥裝置中,接管和閥座的焊縫可以阻擋自閥座與閥座芯之間焊縫滲透出的冷媒外漏,提高電動閥裝置的密封性。為達到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ー種電動閥裝置,包括電動閥和與其連接的第一接管,所述電動閥具有閥座和閥座芯,所述閥座芯插入所述閥座的軸向通孔中形成閥ロ,所述第一接管與所述閥ロ連通,所述閥座芯的外周壁與所述軸向通孔的周壁焊接固定,所述第一接管的上端與所述閥座底部焊接固定。優選地,所述第一接管上端的內周壁與所述閥座芯下端的外周壁焊接固定。優選地,所述第一接管豎直延伸,且其整體上端面與所述閥座底部的下端面貼合并焊接固定。優選地,所述第一接管的上端具有向外延伸的彎折邊,所述彎折邊的上端面與所述閥座底部的下端面貼合并焊接固定。優選地,所述閥座芯的外周壁依次設有向下的第一臺階面和第二臺階面,所述閥座焊接于所述第一臺階面處,所述第一接管焊接于所述第二臺階面處。優選地,所述閥座軸向通孔的邊緣具有沿豎直方向延伸的豎直彎折邊,所述豎直彎折邊與所述第一接管的外周壁焊接固定。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電動閥裝置,其第一接管的上端與閥座底部焊接固定,形成的焊縫可以阻擋自閥座與閥座芯之間焊縫滲透出的冷媒外漏,提高電動閥的密封性。在進ー步的技術方案中,第一接管的上端具有向外延伸的彎折邊,彎折邊的上端面與閥座底部的下端面貼合并焊接固定。彎折邊的設置加長了第一接管與閥座底部下端面焊縫的長度,從而進一步延長了冷媒外漏的路徑,因此,該結構中的電動閥具有更為良好的 防外漏性能。附圖說明圖I為ー種典型的電動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所提供電動閥裝置第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所提供電動閥裝置第二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所提供電動閥裝置第三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6中C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本專利技術的核心為本專利技術的核心為提供一種電動閥裝置,該電動閥裝置中,接管和閥座的焊縫可以阻擋自閥座與閥座芯之間焊縫滲透出的冷媒外漏,提高電動閥裝置的密封性。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ー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圖2和圖3,圖2為本專利技術所提供電動閥裝置第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圖。電動閥裝置中的電動閥2,包括外殼21、轉子裝置22、絲桿23、螺母24、閥針26、閥座25、閥座芯27,以及第一接管3,閥座25底部設有軸向通孔,閥座芯27插入軸向通孔中形成閥ロ,第一接管3與閥ロ連通,閥體上還連接有第二接管4。閥座芯27下端的外周壁與閥座25的軸向通孔的周壁焊接固定,且第一接管3連接于閥座芯27的下端,則冷媒可以自第一接管3流向閥座芯27的閥ロ處。此外,第一接管3的上端與閥座25的底部焊接固定。如圖3所示,閥座芯27的外周壁具有兩級臺階,臺階面均向下,第一級臺階面卡于閥座25底部的上端面,第二臺階面卡于第一接管3的上端面,則第一接管3的上端面,部分覆蓋第二臺階面,部分與閥座25底部的下端面抵觸。閥座25與閥座芯27形成的焊縫包括閥座25底部上端面與閥座芯27第一臺階面連接邊緣的第一焊縫al、閥座25底部上端面與第一臺階面貼合位置的第二焊縫a2、閥座25軸向通孔周壁與閥座芯27第一臺階外周壁貼合位置的第三焊縫a3。第一接管3與閥座芯27以及閥座25的焊縫包括第一接管3上端面與閥座25底部下端面連接邊緣的第四焊縫bl、第一接管3上端面與閥座25底部下端面以及閥座芯27第二臺階面貼合位置的第五焊縫b2、第一接管3內周壁與閥座芯27第二臺階外周壁貼合位置的第六焊縫c2、第一接管3內周壁與閥座芯27下端面連接邊緣處的第七焊縫Cl。對上述焊縫布置進行分析可知,第五焊縫b2和第四焊縫bl完全遮蔽了第三焊縫a3。則閥腔內的冷媒自第一焊縫al滲透時,流經第二焊縫a2和第三焊縫a3后,外漏時,需要流出第五焊縫b2,并流出第四焊縫bl。因此,該實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接管3的上端面與閥座25底部的下端面焊接固定,延長了冷媒沿第一焊縫al、第二焊縫a2,并通過第三焊縫a3向外泄漏的路徑,從而提高了焊接強度和焊接可靠性,能夠有效避免冷媒向外泄漏。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接管3上端的內周壁與閥座芯27下端的外周壁焊接固定,形成第六焊縫c2和第七焊縫Cl。實際上,也可以僅焊接固定第一接管3的上端面和閥座芯27的第二臺階面,形成第五焊縫b2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閥座芯27也可以不設置第二臺階,第一接管3的上端面直接與閥座芯27的下端面焊接固定;或,第一接管3僅與閥座25 焊接固定,不與閥座芯27焊接。當然,該具體實施方式中閥座芯27的外周壁設置ニ級臺階,采取的焊接方式為較為優化的方案,冷媒自第三焊縫a3處,經第五焊縫b2向內,還需通過第六焊縫Cl和第七焊縫c2方可流向第一接管3 ;反方向考慮,第一接管3內的冷媒也需通過第七焊縫Cl和第六焊縫c2、第五焊縫b2和第四焊縫bl,向外流出,經過第七焊縫Cl和第六焊縫c2、第三焊縫a3、第二焊縫a2、第一焊縫al流向內部,因此,該焊接方式能夠有效避免冷媒自第一接管3處外漏或內漏。請參考圖4,圖4為本專利技術所提供電動閥裝置第二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圖。該具體實施方式中,第一接管3豎直延伸,且其整體上端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動閥裝置,包括電動閥(2)和與其連接的第一接管(3),所述電動閥具有閥座(25)和閥座芯(27),所述閥座芯(27)插入所述閥座(25)的軸向通孔中形成閥口,所述第一接管(3)與所述閥口連通,所述閥座芯(27)的外周壁與所述軸向通孔的周壁焊接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管(3)的上端與所述閥座(25)底部焊接固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