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履帶張力調整裝置,包括履帶張力調整裝置的作業(yè)車具有向右以及左行進裝置提供速度差的第1以及第2轉彎機構、提高轉向操作構造的轉彎性能以及轉彎操作的操作性。構成為與轉向操作件(77)的單位操作量對應的、基于第1轉彎機構(第2轉彎機構)的單位速度差,在轉向操作件的直進位置(N)側的區(qū)域中小、在轉向操作件(77)的轉向極限側的區(qū)域中大。將第1狀態(tài)的單位速度差的變化特性和第2狀態(tài)的單位速度差的變化特性設定為不同的變化特性。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ー種具有右以及左行進裝置的作業(yè)車,更具體而言,涉及ー種作業(yè)車的轉向操作構造,向右以及左行進裝置施加 速度差而進行機體的轉向操作。
技術介紹
在作為作業(yè)車的一例的聯(lián)合收割機中,如JP2000-335268A所公開的那樣,具有右以及左行進裝置(圖I以及圖2的I);第I轉彎機構(圖2的45),向右以及左行進裝置施加速度差而使機體轉彎;第2轉彎機構(圖2的49、50),向右以及左行進裝置施加比第I轉彎機構大的速度差而使機體轉彎。在JP2000 — 335268A中,具有轉彎設定機構(圖3的71、55),能夠設定第I轉彎機構工作的第I狀態(tài)或者第2轉彎機構工作的第2狀態(tài);轉向操作件(圖4的58),能夠人為地進行操作。由此,在轉向操作件被操作到直進位置時,向右以及左行進裝置傳遞相同速度且相同方向的動力,從而機體直進。在第I狀態(tài)中,若轉向操作件例如被向右操作,則第I轉彎機構成為工作狀態(tài),利用右以及左行進裝置的速度差,使機體向右改變方向,轉向操作件被向右操作越大,右以及左行進裝置的速度差越大,機體以越小的轉彎半徑向右改變方向。在第2狀態(tài)中,若轉向操作件例如被向右操作,則第2轉彎機構成為工作狀態(tài),與上述相同,機體也向右改變方向。如JP2000-335268A那樣,在具有向右以及左行進裝置施加速度差的第I以及第2轉彎機構的情況中,在轉彎性能以及轉彎操作的操作性的提高的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在作業(yè)車的轉向操作構造中,在具有向右以及左行進裝置施加速度差的第I以及第2轉彎機構、且具有能夠設定第I轉彎機構工作的第I狀態(tài)或者第2轉彎機構工作的第2狀態(tài)的轉彎設定機構的情況下,實現(xiàn)作業(yè)車的轉彎性能以及轉彎操作的操作性的提高。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作業(yè)車的第I特征構造在于如下地構成轉向操作構造。具有右以及左行進裝置;第I轉彎機構,向右以及左行進裝置施加速度差而使機體轉彎;第2轉彎機構,向右以及左行進裝置施加比第I轉彎機構大的速度差而使機體轉彎。具有轉彎設定機構,能夠設定第I轉彎機構工作的第I狀態(tài)或者第2轉彎機構エ作的第2狀態(tài);轉向操作件,能夠人為地進行操作。具有控制機構,在第I狀態(tài)中,以轉向操作件從直進位置越被向右或左操作、右以及左行進裝置的速度差越大的方式操作第I轉彎機構,在第2狀態(tài)中,以轉向操作件從直進位置越被向右或左操作、右以及左行進裝置的速度差越大的方式操作第2轉彎機構。在第I狀態(tài)中,與轉向操作件的単位操作量對應的、基于第I轉彎機構的單位速度差,構成為在轉向操作件的直進位置側的區(qū)域中小、在轉向操作件的轉向極限側的區(qū)域中大。在第2狀態(tài)中,與轉向操作件的單位操作量對應的、基于第2轉彎機構的單位速度差,構成為在轉向操作件的直進位置側的區(qū)域中小、在轉向操作件的轉向極限側的區(qū)域中大。將第I狀態(tài)的單位速度差的變化特性和第2狀態(tài)的單位速度差的變化特性設定為不同的變化特性。根據(jù)上述第I特征結構,在第I狀態(tài)(第2狀態(tài))中,若轉向操作件被向右(左)操 作,則第I轉彎機構(第2轉彎機構)成為工作狀態(tài),通過右以及左行進裝置的速度差,使機體向右(左)改變方向,轉向操作件被向右(左)操作越大,右以及左行進裝置的速度差越大,使機體以小的轉彎半徑向右(左)改變方向。此時,在直進位置側的區(qū)域中操作轉向操作件的狀態(tài)(從直進位置只稍微向右或左操作轉向操作件的狀態(tài))中,右以及左行進裝置的速度差比較小,成為按轉向操作件的操作的比例機體比較緩慢地向右(左)改變方向的狀態(tài),所以適用于進行直進時的機體的方向的微調整這樣的狀態(tài)。這個特別適用于第I狀態(tài)。此外,在轉向極限側的區(qū)域中操作轉向操作件的狀態(tài)(從直進位置向右或左大幅操作轉向操作件的狀態(tài))中,右以及左行進裝置的速度差比較大,成為按轉向操作件的操作的比例機體以小的轉彎半徑向右(左)改變方向的狀態(tài),所以適用于急速地變化機體的方向的狀態(tài)。這個特別適用于第2狀態(tài)。進而,根據(jù)上述第I特征結構,將第I狀態(tài)的單位速度差的變化特性和第2狀態(tài)的単位速度差的變化特性設定為不同的變化特性。由此,從直進位置向轉向極限操作轉向操作件時的右以及左行進裝置的速度差的發(fā)生情況(發(fā)生特性),在第I以及第2狀態(tài)中是不一樣的,所以,與第I以及第2狀態(tài)中上述的速度差的發(fā)生情況(發(fā)生特性)相同的構成相比,第I以及第2狀態(tài)的轉彎特性的差異是較大的,易干與作業(yè)地的狀態(tài)或作業(yè)形式對應而設定適當?shù)牡贗以及第2狀態(tài)。因此,在第I以及第2狀態(tài)中,與轉向操作件的單位操作量對應的基于第I以及第2轉彎機構的單位速度差,在轉向操作件的直進位置側的區(qū)域中較小,在轉向操作件的轉向極限側的區(qū)域中較大,并且,第I以及第2狀態(tài)的轉彎特性的差異較大,從上述兩點,易干與作業(yè)地的狀態(tài)或作業(yè)方式對應而設定適當?shù)牡贗以及第2狀態(tài),能夠實現(xiàn)作業(yè)車的轉彎性能以及轉彎操作的操作性的提升。在本專利技術的第2特征結構中,在轉向操作件的直進位置側的區(qū)域中,以第I狀態(tài)的単位速度差比第2狀態(tài)的單位速度差小的方式設定第I以及第2狀態(tài)的單位速度差的變化特性。這在以下的方面更有利。在第I狀態(tài)中,在直進位置側的區(qū)域中操作轉向操作件的狀態(tài)(從直進位置只稍微向右或左操作轉向操作件的狀態(tài))中,右以及左行進裝置的速度差比較小,成為按轉向操作件的操作的比例,機體比較緩慢地向右(左)改變方向的狀態(tài),所以適用于進行直進時的機體的方向的微調整的狀態(tài)。此時,根據(jù)上述第2特征結構,在向右以及左行進裝置施加比較小的速度差而使機體轉彎的第I狀態(tài)中,能夠獲得上述那樣的狀態(tài),所以,第I狀態(tài)與直進時的機體的方向的微調整在特性(機體的方向不太大地變化的特性)的方面是一致的,能夠對于駕駛員沒有不諧調感地進行直進時的機體的方向的微調整。因此,能夠使作業(yè)車的轉彎性能以及轉彎操作的操作性更加提高。在本專利技術的第3特征結構中,第I轉彎機構是慢轉彎機構(grand turnmechanism),該慢轉彎機構向右或者左行進裝置的另一方傳遞與右或者左行進裝置的一方方向相同且低速的動カ,第2轉彎機構是向右或者左行進裝置進行制動的制動機構。在本專利技術的第4特征結構中,第I轉彎機構是慢轉彎機構,該慢轉彎機構向右或者 左行進裝置的另一方傳遞與右或者左行進裝置的一方方向相同且低速的動カ,第2轉彎機構是反轉機構,該反轉機構向右或者左行進裝置的另一方傳遞與右或者左行進裝置的一方方向相反的動力。若除了具有第2特征結構還具有上述第3特征結構或者第4特征結構,則通過慢轉彎機構和制動機構或反轉機構,能夠使第I以及第2狀態(tài)的轉彎特性完全不同,所以易于與作業(yè)地的狀態(tài)或作業(yè)方式對應而設定適當?shù)牡贗以及第2狀態(tài)。因此,使第I以及第2狀態(tài)的轉彎特性的差異増大,易于與作業(yè)地的狀態(tài)或作業(yè)方式對應而設定適當?shù)牡贗以及第2狀態(tài),能夠實現(xiàn)作業(yè)車的轉彎性能以及轉彎操作的操作性的提聞。在本專利技術的第5特征結構中,除了上述第2特征結構,還具有以下那樣的構成。第I轉彎機構是慢轉彎機構,該慢轉彎機構向右或者左行進裝置的另一方傳遞與右或者左行進裝置的一方方向相同且低速的動力,第2轉彎機構是向右或者左行進裝置進行制動的制動機構。具有反轉機構,該反轉機構向右或者左行進裝置的另一方傳遞與右或者左行進裝置的一方方向相反的動力。構成為能夠利用轉彎設定機構設定使用慢轉彎機構的第I狀態(tài)、使用制動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履帶行進裝置的履帶張力調整裝置,包括:接地轉輪(124、125、126),旋轉自如地設置于軌道框架(122)的橫向一側方;引導部件(152),位于上述軌道框架122的上述接地轉輪所位于的橫向一側方,被上述軌道框架(122)支承;張力調整框架(151),沿軌道框架前后方向滑動自如地支承在上述引導部件(152)上;張緊輪(127),旋轉自如地被支承在上述張力調整框架(151)的輪體支承部(150)上而向履帶(129)施加支承作用;履帶導件(143),對上述履帶(129)施加防脫作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軌道框架(122)上設置支承上述履帶導件(143)的導件安裝部(144),上述導件安裝部(144)與上述張力調整框架(151)連續(xù)設置并支承上述張力調整框架(151)。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山中之史,林繁樹,加藤裕治,奧山天,下田洋平,池田太,加藤勝秀,山形浩司,北橋敏幸,米田安孝,小谷伸介,宮崎誠,大森美樹雄,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久保田,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