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套管換熱器及其套管連接架,套管換熱器內設有兩個套管,所述套管連接架的本體的兩個相對面為與所述套管配合的配合面,所述配合面為向所述本體內凹陷的弧形面,兩個套管分別與兩個所述配合面套接,將兩個套管層疊放置。通過所述套管連接架將兩個套管能夠上下設置而成為一個整體,節省了套管所占用的面積;使兩個套管相對位置固定無偏差;節省了部分用于安裝套管的安裝梁、兩個套管之間的連接管路;并且在運輸及安裝方面都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空調
,特別是涉及ー種套管換熱器及其套管連接架。
技術介紹
隨著空調技術的進步,體積小、安裝方便的空調越來越受消費者的歡迎。因此,體積小的套管換熱器成為家用型中央空調比較喜歡受消費者喜歡使用的換熱器之一。但是現有技術的套管換熱器冷水機組空調,一般都是將蒸發器和冷凝器分開單獨放置,分別需要有支撐梁或接水盤來支撐,機組也必須是分層安裝的結構,如果換熱器自身體積因換熱面積的關系無法減小,機組也就無法隨之從根本上減小所占用空間;而且分開的蒸發器、冷凝器相連接的制冷劑進出管路較長,還需要考慮安裝得是否牢靠、管路振動是否滿足要求等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ー種套管連接架,其結構簡単,能夠將兩個套管上下設置,節省套管所占用空間,提高市場競爭力。本技術的另一目的是提高ー種套管換熱器,其能夠縮小套管所占面積,使套管換熱器內部結構更緊湊,且安裝方便。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ー種套管連接架,其包括有本體,所述本體的兩個相對面為與所述套管配合的配合面,所述配合面為向所述本體內凹陷的弧形面。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本體包括有兩塊平行設置的側板及至少兩塊連接板,所述連接板的兩個側邊分別與兩塊所述側板面連接,所述連接板的兩端向內凹陷形成所述配合面。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側邊及所述連接板為鋼板。—種套管換熱器,其包括有第一套管及第ニ套管,所述套管換熱器還包括有套管連接架,所述套管連接架包括有本體,所述本體的兩個相對面分別為與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二套管配合的配合面,所述配合面為向所述本體內凹陷的弧形面,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ニ套管分別與兩個所述配合面套接。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弧形面的軸向長度為所述第一套管及所述第二套管盤繞后長度的1/3-1/2。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分別為冷凝器、蒸發器。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分別與所述配合面焊接。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主體包括有兩塊平行設置的側板及至少兩塊連接板,所述連接板的兩個側邊分別與兩塊所述側板面連接,所述連接板的兩端向內凹陷形成所述配合面。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側邊及所述連接板為鋼板。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套管換熱器還包括有墊腳支架,所述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及所述套管連接架上下設置,所述墊腳支架與位于下方的第一套管或第二套管連接。本技術套管換熱器及其套管連接架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過所述套管連接架將兩個套管能夠上下設置而成為ー個整體,節省了套管所占用的面積;使兩個套管的相對位置固定無偏差;節省了部分用于安裝套管的安裝梁、兩個套管之間的連接管路;并且在運輸及安裝方面都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套管連接架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套管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ー; 圖3為本技術套管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ニ。具體實施方式如圖2及圖3所示,本技術套管換熱器,其包括第一套管11、第二套管12、位于所述第一套管11及所述第二套管12之間的兩個套管連接架13,兩個所述套管連接架13分別設于所述第二套管12的上端,所述第一套管11的最下端及所述第二套管12的最上端分別與所述套管連接架13焊接連接,使所述第一套管11及所述第二套管12上下設置并成為ー個整體。所述套管換熱器還包括墊腳支架16,所述墊腳支架16與所述第二套管12的下端固定,通過所述墊腳支架16將所述第一套管11及所述第二套管12固定于套管換熱器內。實際上,亦可將所述第一套管11固定于套管連接架13的下方,相應地,所述墊腳支架16與所述第一套管11的下端固定。如圖I所示,所述套管連接架13包括有本體21,所述本體21的兩個相對面為與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二套管12配合的配合面22、23,所述配合面22、23為向所述本體21內凹陷的弧形面,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二套管12分別與兩個所述配合面22、23套接,使所述第一套管11的最下端、所述第二套管12的最上端能夠恰位于所述配合面22、23內,從而使所述第一套管11及所述第二套管12能夠上下設置,節省占地面積。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主體21包括有兩塊平行設置的側板211、212及三塊連接板213、214、215,三塊所述連接板213、214、215的兩個側邊分別與兩塊所述側板211、212面連接,所述連接板213、214、215的兩端向內凹陷形成所述配合面22、23,兩塊所述側板211、212平行設置、并均為為4_厚的鋼板,三塊所述連接板213、214、215平行設置、并均為為4mm厚的鋼板,所述側板211、212及所述連接板213、214、215焊接連接。為了加強所述配合面22、23與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二套管12的固定效果,優選采用焊接技術將所述配合面22、23與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二套管12進行無縫隙重合焊接,避免在運輸的過程中,所述第一套管11或所述第二套管12掉落。優選所述弧形面的軸向長度為所述第一套管11及所述第二套管12盤繞后長度的1/3-1/2。在設置所述套管連接架13時,將兩個所述套管連接架13分別置于所述第二套管12的相對側,井居中設置;選擇好設置位置后,再通過焊接將第二套管12與所述配合面23焊接、將第一套管11與所述配合面22焊接。在本實施例套管換熱器中,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二套管12分別為冷凝器、蒸發器。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技術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技術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 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因此,本技術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權利要求1.ー種套管連接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本體,所述本體的兩個相對面為與所述套管配合的配合面,所述配合面為向所述本體內凹陷的弧形面。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套管連接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包括有兩塊平行設置的側板及至少兩塊連接板,所述連接板的兩個側邊分別與兩塊所述側板面連接,所述連接板的兩端向內凹陷形成所述配合面。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套管連接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邊及所述連接板為鋼板。4.ー種套管換熱器,其包括有第一套管及第ニ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換熱器還包括有套管連接架,所述套管連接架包括有本體,所述本體的兩個相對面分別為與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二套管配合的配合面,所述配合面為向所述本體內凹陷的弧形面,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分別與兩個所述配合面套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套管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面的軸向長度為所述第ー套管及所述第二套管盤繞后長度的1/3-1/2。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套管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分別為冷凝器、蒸發器。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套管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分別與所述配合面焊接。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套管換熱器,其特征在干,所述主體包括有兩塊平行設置的側板及至少兩塊連接板,所述連接板的兩個側邊分別與兩塊所述側板面連接,所述連接板的兩端向內凹陷形成所述配合面。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套管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側邊及所述連接板為鋼板。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套管連接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本體,所述本體的兩個相對面為與所述套管配合的配合面,所述配合面為向所述本體內凹陷的弧形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于宗偉,王嚴杰,周江峰,尹永存,徐美俊,劉曉東,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