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分體式智能空氣換熱通風機,包括引風機和排風機,所述的引風機包括引風機機殼,所述引風機機殼被過濾單元隔成室外風道和室內風道,在所述室內風道中設置有室內風機,所述的排風機包括排風機機殼,在所述排風機機殼的前壁上設置有排風機進風口,在所述排風機機殼的后壁上設置有排風機出風口,所述排風機機殼內還設置有室外風機,室外風機的出風口與排風機出風口連通,在所述引風機機殼內還設置有控制單元,以及在所述引風機機殼的前壁上還設置有與控制單元連接的操作面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換熱通風機,通過引入室外冷量對室內降溫,更加節能,分體式結構設計,體積小,減少對安裝處地面的占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換熱設備,具體地說,是涉及ー種分體式智能空氣換熱通風機。
技術介紹
ー些對內部工作環境要求較高的エ業設備,常年都需要用溫度控制設備對內部空間進行制冷控溫。目前主要采用的控溫裝置是空調,然而空調制冷能耗高,節能低碳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題,在室外氣溫較低的時間段或者季節,使用空調降溫會造成能源浪費,因此,為了節約設備冷卻的功耗,很多場合都采用了空氣換熱通風裝置,利用室外冷源對室內降溫的節能模式,現有的空氣換熱通風裝置采用機械式設計,需要人工控制空氣換熱通風 裝置的通斷,或者有的可以設置自動開啟溫度值,但是不同的エ況環境下以及不同的季節 對溫度要求也不同,設計極不智能。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ー種分體式智能空氣換熱通風機,通過引入室外冷量對室內降溫,更加節能,分體式結構設計,體積小,減少對安裝處地面的占用,使用方便。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ー種分體式智能空氣換熱通風機,包括引風機和排風機,所述的引風機包括引風機機殼,所述引風機機殼被過濾單元隔成室外風道和室內風道,引風機進風ロ與室外風道連通,設置在引風機機殼的后壁上,引風機出風ロ與室內風道連通,設置在引風機機殼的前壁上,在所述室內風道中設置有室內風機,且室內風機的出風ロ與引風機出風ロ連通;所述的排風機包括排風機機売,在所述排風機機殼的前壁上設置有排風機進風ロ,在所述排風機機殼的后壁上設置有排風機出風ロ,所述排風機機殼內還設置有室外風機,且室外風機的進風ロ與排風機進風ロ連通,室外風機的出風ロ與排風機出風ロ連通,在所述引風機機殼內還設置有控制單元,所述的室內風機、室外風機分別與控制單元連接,以及在所述引風機機殼的前壁上還設置有與控制單元連接的操作面板。進ー步的,所述的操作面板上設置有顯示屏和輸入按鍵,可以進行顯示,以及通過輸入按鍵輸入設定參數值。又進ー步的,所述的引風機進風ロ處設置有引風機風門,所述的引風機風門包括引風機導風葉片、第一連桿、以及第一步進電機,所述的引風機導風葉片通過第一連桿與第ー步進電機連接,所述的第一步進電機與控制單元連接。又進ー步的,所述的過濾單元由相連接的初效過濾器和中效過濾器組成,分別對引入的空氣進行兩級過濾。又進ー步的,在所述引風機機殼的后壁一側設置有與控制單元連接的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室外環境溫度,并發送至控制單元。優選的,所述的室內風機為后向離心風機,室外風機為軸流風機。為了保護引風機內部結構,及提高引風機使用安全性,所述的引風機出風ロ處設置有格狀風門。再進ー步的,所述的排風機進風ロ處設置有排風機風門,所述的排風機風門包括排風機導風葉片、第二連桿、以及第ニ步進電機,所述的排風機導風葉片通過第二連桿與第ニ步進電機連接,所述的第二步進電機與控制單元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本技術的分體式智能空氣換熱通風機,通過引入室外冷量對室內降溫,更加節能,引風機風門和排風機風門可任意角度開合,閉合后空氣泄漏率小于5%。分體式結構設計,體積小,減少對安裝處地面的占用,且分體式設計可以將引風機和排風機分別安裝于房屋對角,可提高新風置換效率,引入室外低溫新風的同時,將室內高溫污濁空氣排出。 結合附圖閱讀本技術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后,本技術的其他特點和優點將變得更加清楚。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所提出的分體式智能空氣換熱通風機的引風機的一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所提出的分體式智能空氣換熱通風機的排風機的一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I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I的局部結構放大圖;圖5是圖2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ー步詳細地說明。實施例一,參見圖I、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分體式智能空氣換熱通風機,包括引風機I和排風機2,參見圖3所示,所述的引風機I包括引風機機殼11,所述引風機機殼11被過濾單元12隔成室外風道111和室內風道112,引風機進風ロ 13與室外風道111連通,設置在引風機機殼11的后壁上,引風機出風ロ 14與室內風道112連通,設置在引風機機殼11的前壁上,在所述室內風道112中設置有室內風機15,且室內風機15的出風ロ與引風機出風ロ 14連通;所述的排風機2包括排風機機殼21,在所述排風機機殼21的前壁上設置有排風機進風ロ 22,在所述排風機機殼21的后壁上設置有排風機出風ロ 23,所述排風機機殼21內還設置有室外風機24,且室外風機24的進風ロ與排風機進風ロ 22連通,室外風機24的出風ロ與排風機出風ロ 23連通,在所述引風機機殼11內還設置有控制單元3,所述的室內風機15、室外風機24分別與控制単元3連接,以及在所述引風機機殼11的前壁上還設置有與控制單元3連接的操作面板4。引風機I用于將室外低溫空氣引入室內,室外空氣的流向為在室內風機15的作用下,室外空氣經引風機進風ロ 13進入室外風道111,然后經過濾單元12的過濾后,進入室內風道112,最后經室內風機15通過引風機出風ロ 14排入至室內??刂茊卧?用于控制室內風機15以及室外風機24的啟停,用戶還可以通過操作面板4向控制單元輸入控制參數,以便可以根據不同的環溫以及不同的季節進行調整。其中,引風機機殼11可以采用熱鍍鋅板實現。所述的室內風機15可以采用后向離心風機實現,室外風機24可以采用軸流風機實現。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參見圖4所示,所述的操作面板4上設置有顯示屏5和輸入按鍵6,顯示屏5可以進行顯示,以及用戶可以通過輸入按鍵6向控制單元3輸入設定參數值。在換熱通風機在停機時,為了防止室外空氣流入室內,所述的引風機進風ロ 13處設置有引風機風門,所述的引風機風門包括引風機導風葉片16、第一連桿17、以及第一歩進電機18,所述的引風機導風葉片16通過第一連桿17與第一步進電機18連接,所述的第一步進電機18與控制單元3連接。引風機導風葉片16由第一步進電機18驅動,可任意角度開合,完全閉合后,實現空氣泄漏率低于5%,第一步進電機18接受控制單元3的控制。 為了可以更好的過濾室外空氣,所述的過濾單元12由相連接的初效過濾器121和中效過濾器122組成,分別對引入的空氣進行兩級過濾。在所述引風機機殼11的后壁一側設置有與控制單元3連接的溫度傳感器7,用于檢測室外環境溫度,并發送至控制單元3。為了保護引風機內部結構,及提高引風機使用安全性,所述的引風機出風ロ 14處設置有格狀風門19。具體在本實施例中,與引風機I類似,參見圖5所示,所述的排風機進風ロ 22處設置有排風機風門,所述的排風機風門包括排風機導風葉片25、第二連桿26、以及第二步進電機27,所述的排風機導風葉片25通過第二連桿26與第二步進電機27連接,所述的第二步進電機27與控制單元3連接。同樣的,排風機導風葉片25由第二步進電機27驅動,可任意角度開合,第二步進電機27同樣接受控制單元3的控制。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技術的限制,本技術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技術的實質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應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ー種分體式智能空氣換熱通風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引風機和排風機,所述的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分體式智能空氣換熱通風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引風機和排風機,所述的引風機包括引風機機殼,所述引風機機殼被過濾單元隔成室外風道和室內風道,引風機進風口與室外風道連通,設置在引風機機殼的后壁上,引風機出風口與室內風道連通,設置在引風機機殼的前壁上,在所述室內風道中設置有室內風機,且室內風機的出風口與引風機出風口連通;所述的排風機包括排風機機殼,在所述排風機機殼的前壁上設置有排風機進風口,在所述排風機機殼的后壁上設置有排風機出風口,所述排風機機殼內還設置有室外風機,且室外風機的進風口與排風機進風口連通,室外風機的出風口與排風機出風口連通,在所述引風機機殼內還設置有控制單元,所述的室內風機、室外風機分別與控制單元連接,以及在所述引風機機殼的前壁上還設置有與控制單元連接的操作面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罡,史文伯,劉敏學,
申請(專利權)人: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