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側光源處理模塊以及應用該側光源處理模塊的照明裝置,側光源處理模塊包括一第一表面以及相對于第一表面之一第二表面,且第二表面上形成有多個鋸齒狀結構;其中,任一鋸齒狀結構上的任一表面與垂直于該第一表面的一法線間的夾角呈一特定角度,以使投射至鋸齒狀結構上的光束于其上產(chǎn)生反射,并因應該特定角度而朝一相對應的方向行進。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側光源處理模塊具有指向性且光使用效率佳。(*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一種側光源處理模塊,尤其關于一種應用于照明裝置的側光源處理模塊以及應用該側光源處理模塊的照明裝置。
技術介紹
一般來說,由于導光板具有將由其側邊所接收的光束均勻傳導至整個導光板的功能,因此大部分利用側向式光源的裝置都是透過導光板將側向式光源所提供的光束向外輸出,故導光板的應用范疇非常廣泛,如應用于液晶面板或是發(fā)光鍵盤的背光模塊,抑或是應用于室內(nèi)照明裝置或室外照明裝置等。請參閱圖1,其為現(xiàn)有導光板的結構示意圖,且圖I中亦示意了部分入射至導光板的光束的行進路徑;其中,導光板I具有一第一表面11以及相對于第一表面11的一第二表面12,且第一表面11與第二表面12皆呈平整狀。又,光源設置于導光板11的側邊,用以提供多個光束LI入射至導光板I內(nèi),由于導光板I的折射率大于空氣的折射率,根據(jù)司乃耳定律(snell’S law)可知,入射至導光板I內(nèi)的光束LI容易于導光板I內(nèi)產(chǎn)生全反射現(xiàn)象,因此由導光板I的一端入射至導光板I內(nèi)的光束LI可以在導光板I內(nèi)不斷地發(fā)生全反射而傳導至導光板I的另一端,如此使得導光板I內(nèi)具有均勻的光能分布。又,為了使導光板I內(nèi)的光能可以向外輸出,第一表面11上還具有多個用以破壞全反射現(xiàn)象的出光點13,因此,當入射至導光板I內(nèi)的光束LI投射至出光點13時會往外折射,進而能夠向外輸出(光束LI’)。其中,該些出光點13可透過一印刷制程、一蝕刻制程、一切削制程、一微影制程或一噴沙制程等方式而形成于第一表面11上。然而,現(xiàn)有的導光板I是具有缺點,即相對于導光板I的第一表面11的面積而言,所有出光點13所占的面積顯得過小,以致于存在于導光板I內(nèi)的光能無法有效地向外輸出,造成導光板I所輸出的光亮不足。然而,在很多的時候,應用現(xiàn)有導光板的裝置(如照明裝置)所注重的是盡可能的使輸出明亮以及節(jié)省能源,而輸出光束的均勻度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根據(jù)以上的描述可知,現(xiàn)有的導光板是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因此,現(xiàn)有的導光板具有改善的空間。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具有指向性且光使用效率佳的側光源處理模塊。本技術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應用上述側光源處理模塊的照明裝置。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照明裝置,其包括側光源處理模塊、用以輸出多個光束的至少一發(fā)光二極管單元以及導光模塊,該側光源處理模塊包括第一表面以及相對于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且該第二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鋸齒狀結構;該至少一發(fā)光二極管單元設置于該側光源處理模塊的側緣;該導光模塊用以使該至少一發(fā)光二極管單元所輸出的該些光束中的至少一者朝該至少一鋸齒狀結構投射;其中,該至少一鋸齒狀結構上的一表面與垂直于該第一表面的一法線間的夾角呈特定角度,以使投射至該至少一鋸齒狀結構上的至少一光束于其上產(chǎn)生全反射并因應該特定角度而朝相對應的方向行進。較佳地,該導光模塊設置于該至少一發(fā)光二極管單兀與該側光源處理模塊之間,抑或是該至少一發(fā)光二極管單元設置于該側光源處理模塊與該導光模塊之間。較佳地,該導光模塊包括半圓柱透境、微結構以及光學元件中的至少一者。較佳地,該側光源處理模塊還包括散斑(Speckle)層,該散斑層形成于該側光源處理模塊的該第一表面,以使朝該相對應的方向行進的至少一光束于穿經(jīng)該散斑層后向外輸出。較佳地,該散斑層至少包括多個散斑,其中,該些散斑是連續(xù)性分布于該第一表 面,抑或是該些散斑是間斷性分布于該第一表面,抑或是該些散斑是分布形成一特定形狀。較佳地,該散斑層包括至少一功能區(qū)域,該至少一功能區(qū)域呈特定形狀且不含任一散斑。較佳地,該至少一發(fā)光二極管單元包括第一發(fā)光二極管單元以及第二發(fā)光二極管單元,且該第一發(fā)光二極管單元以及該第二發(fā)光二極管單元分別位于該側光源處理模塊的第一側緣以及第二側緣。較佳地,所述照明裝置為室內(nèi)照明裝置或室外照明裝置。較佳地,該特定角度介于45度±3度之間。較佳地,該側光源處理模塊還包括至少一增亮膜(BEF),其設置于該至少一鋸齒狀結構上的至少一表面。較佳地,該側光源處理模塊還包括影像片,且該散斑層位于該鋸齒狀結構與該影像片之間,以使自該光源所輸出的多個光束于依序經(jīng)過該鋸齒狀結構、該散斑層以及該影像片后向外輸出。本技術還提供一種側光源處理模塊,用以傳導由該側光源處理模塊的側緣進入的多個光束并予以向外輸出,該側光源處理模塊包括第一表面以及相對于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且該第二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鋸齒狀結構;其中,該至少一鋸齒狀結構上的一表面與垂直于該第一表面的一法線間的夾角呈特定角度,以使投射至該至少一鋸齒狀結構的該表面上的至少一光束于其上產(chǎn)生全反射,并因應該特定角度而朝一相對應的方向行進,進而于穿經(jīng)該第一表面后向外輸出。較佳地,所述側光源處理模塊還包括散斑(Speckle)層,該散斑層形成于該側光源處理模塊的該第一表面。較佳地,該散斑層至少包括多個散斑;其中,該些散斑是連續(xù)性分布于該第一表面,抑或是該些散斑是間斷性分布于該第一表面,抑或是該些散斑是分布形成一特定形狀。較佳地,該散斑層包括至少一功能區(qū)域,該至少一功能區(qū)域呈特定形狀且不含任一散斑。較佳地,該特定角度介于45度±3度之間。較佳地,所述側光源處理模塊還包括至少一增亮膜(BEF),其設置于該至少一鋸齒狀結構上的至少一表面。較佳地,所述側光源處理模塊是應用于室內(nèi)照明裝置、室外照明裝置、顯示裝置、背光模塊或投影裝置的側光源處理模塊。較佳地,該室內(nèi)照明裝置或該室外照明裝置包括至少一發(fā)光二極管單元以及導光模塊,且該至少一發(fā)光二極管單元置于該側光源處理模塊的側緣,而該導光模塊設置于該至少一發(fā)光二極管單元與該側光源處理模塊之間或者該至少一發(fā)光二極管單元設置于該側光源處理模塊與該導光模塊之間,且該導光模塊使該至少一發(fā)光二極管單元所輸出的多個光束中的至少一者朝該至少一鋸齒狀結構投射。較佳地,該導光模塊包括半圓柱透境、微結構以及光學元件中的至少一者。較佳地,所述側光源處理模塊還包括影像片,且該散斑層位于該鋸齒狀結構與該 影像片之間,以使自該側光源處理模塊的側緣進入的該些光束于依序經(jīng)過該鋸齒狀結構、該散斑層以及該影像片后向外輸出。本技術的側光源處理模塊具有指向性,因此可使需要光線的區(qū)域特別明亮,且本技術不須于側光源處理模塊的第一表面上設置出光點,如此不會因為所有出光點所占的總面積過小而產(chǎn)生側光源處理模塊內(nèi)的光能無法快速向外輸出的問題,從而提高光的使用效率。此外,本技術還可通過于側光源處理模塊增設增亮膜,以回收光并再度利用,進一步提高光使用效率。再者,本技術側光源處理模塊可令特定的區(qū)域或特定的形狀以不同方式或不同光線呈現(xiàn)來吸引眾人的目光,以達廣告的效果或特殊的目的。本技術的側光源處理模塊可應用于各種照明裝置,亦可應用于背光模塊、投影裝置等。附圖說明圖I :為現(xiàn)有導光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 :為本技術側光源處理模塊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側視圖。圖3 :為本技術側光源處理模塊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側視圖。圖4 :為本技術側光源處理模塊第三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側視圖。圖5 :為本技術側光源處理模塊第四較佳實施例的散斑層的正視圖。圖6 :為本技術側光源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側光源處理模塊,包括第一表面以及相對于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且該第二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鋸齒狀結構;用以輸出多個光束的至少一發(fā)光二極管單元,設置于該側光源處理模塊的側緣;以及用以使該至少一發(fā)光二極管單元所輸出的該些光束中的至少一者朝該至少一鋸齒狀結構投射的導光模塊;其中,該至少一鋸齒狀結構上的一表面與垂直于該第一表面的一法線間的夾角呈特定角度,以使投射至該至少一鋸齒狀結構上的至少一光束于其上產(chǎn)生全反射并因應該特定角度而朝相對應的方向行進。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姚銘堂,
申請(專利權)人:宇隆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