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防燙龍頭,其包括龍頭本體,該龍頭本體的兩端處分別設有一冷水口和一熱水口,且該龍頭本體的中部設有熱水出孔和冷水出孔,上述龍頭本體內設有一管壁四周圍與龍頭本體間留有間隙的熱水管道,該熱水管道的兩端開口分別與上述熱水口、熱水出孔相連接并連通,上述龍頭本體內還形成有一用于將上述冷水口的冷水引流至上述熱水管道的外側壁四周圍后再引至上述冷水出孔的隔板結構;本新型利用冷熱水特性,巧妙應用能量傳遞原理,通過對龍頭本體結構的靈活改進,無需添加其他任何防燙結構或裝置,即可達到優異的防燙效果,為防燙龍頭的設計提供了一種新思路。(*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龍頭結構
,具體是指一種防燙龍頭。
技術介紹
龍頭是一種用來控制水流大小的開關結構,為一種人們日常生活中需普遍用到的清洗裝置。目前龍頭除了調節水流大小外,一般還附加有調節溫度的功能,該種龍頭一般于其本體的兩端處各設有一進水口,即冷水口和熱水口,對應本體形成相對稱的冷水端和熱水端,該冷、熱水端內分別形成有一與對應的冷、熱水口相連通的流水腔,于本體的中部上形成有可分別與所述二流水腔相連通的混水腔,使用中,冷水和熱水分別由冷水口、熱水口進入,經由各自的流水腔,再共同進入混水腔以供最終出水使用。所述現有龍頭結構,其本體的結構設計較為簡單,具有模具較好開發、良品率較高 等特點,但其在實際應用中,本體的熱水端溫度較高,存在燙傷安全隱患;為了克服該缺陷,人們想了各種各樣的改進途徑,例如通過在龍頭內增設各式各樣的防燙裝置或隔熱結構層,對應龍頭本體結構一般需要做相應較復雜的改進,或者通過變換本體材料來實現,不管哪種改進方式,都很難在現有龍頭本體的結構基礎上兼顧性能防燙及結構簡化,存在耗材又耗力的缺陷。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人針對現有龍頭結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本案由此產生。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燙龍頭,通過簡單的結構改進達到了優異的防燙效果。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技術的解決方案是—種防燙龍頭,其包括龍頭本體,該龍頭本體的兩端處分別設有一冷水口和一熱水口,且該龍頭本體的中部設有熱水出孔和冷水出孔,上述龍頭本體內設有一管壁四周圍與龍頭本體間留有間隙的熱水管道,該熱水管道的兩端開口分別與上述熱水口、熱水出孔相連接并連通,上述龍頭本體內還形成有一用于將上述冷水口的冷水引流至上述熱水管道的外側壁四周圍后再引至上述冷水出孔的隔板結構。上述熱水管道橫臥在上述龍頭本體內,其外側壁對應上下側的為表側壁和底側壁,則另外兩個側壁設為前側壁和后側壁,上述底側壁與上述龍頭本體間的間隙構成下層隔腔,上述熱水管道的其它側壁與上述龍頭本體間的間隙構成上層隔腔;上述隔板結構將冷水在上述龍頭本體內依次途徑的引流道分為相承接的下引流道和上引流道,該下引流道為從上述冷水口至上述下層隔腔,上述上引流道為從上述上層隔腔至上述冷水出孔;上述上層隔腔與上述下層隔腔在對應上述后側壁處相上下連通,并且上述冷水出孔設置在能夠引進上述上層隔腔對應上述前側壁處水流的位置處。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新型一種防燙龍頭,其內設有供熱水流通的熱水管道,還形成有由隔板結構在龍頭本體內隔出的供冷水流通的引流道,熱水管道的管壁四周圍與龍頭本體間留有間隙,所述冷水引流道能夠將冷水口的冷水引流至熱水管道的外側壁四周圍,之后再引至冷水出孔,熱水管道內的熱水始終被其外部的冷水包圍,熱水不直接接觸龍頭本體,使用中就能夠確保龍頭本體的熱水端保持在可任意觸摸的溫度范圍內,由此,本新型利用冷熱水特性,巧妙應用能量傳遞原理,通過對龍頭本體結構的靈活改進,無需添加其他任何防燙結構或裝置,即可達到優異的防燙效果,為防燙龍頭的設計提供了一種新思路。附圖說明圖I是本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新型龍頭本體的一截面圖;圖3是本新型龍頭本體內冷熱水的流向示意圖。標號說明龍頭本體 I熱水口11冷水口 12熱水出孔13冷水出孔 14熱水管道2表側壁 21底側壁22前側壁 23后側壁24隔板結構 3隔斷板31阻隔板 32下層隔腔41上層隔腔4具體實施方式為了進一步解釋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技術進行詳細闡述。如圖1-3所示為本技術涉及的一種防燙龍頭,其包括龍頭本體1,該龍頭本體I的外形結構同現有普通的龍頭本體相同,其底面的兩端處分別設有一熱水口 11和一冷水口 12,龍頭本體I的表面的中部處設有一混合腔,該混合腔的底面,即龍頭本體I的表面上開設有熱水出孔13和冷水出孔14,供水時,冷、熱水分別由冷水口 12和熱水口 11進入,經由中間引流后,分別由冷水出孔14和熱水出孔13流出至混合腔內。本案的主要改進點在于龍頭本體I內用于實現所述中間引流的特別引流結構,即于龍頭本體I內設有一熱水管道2,該熱水管道2的管壁四周圍與龍頭本體I間均留有間隙,該熱水管道2的兩端開口分別與熱水口 11、熱水出孔13相連接并連通;龍頭本體I內還形成有一隔板結構3,該隔板結構3的功用在于將冷水口 12的冷水引流至熱水管道2的外側壁四周圍,之后再引至冷水出孔14 ;所述熱水管道2的設置方式以及隔板結構3的結構形式,對應不同的龍頭本體I可以呈現多種變換方式,只要能夠達到所述的間隙要求及包圍引流功用即可,以下結合附圖針對上述所舉的一龍頭本體I的結構形式具體給出一較佳的實施例。如圖2所示,所述熱水管道2橫臥在龍頭本體I內,其兩端開口分別向下、向上略彎折以與對應的熱水口 11和熱水出孔13相連通連接;熱水管道2的四個側壁根據方位區分有四個側壁,對應上下側的為表側壁21和底側壁22,則另外兩個側壁設為前側壁23和后側壁24,底側壁22與龍頭本體I間的間隙構成下層隔腔41,熱水管道2的其它側壁(表側壁21、前側壁23及后側壁24)與龍頭本體I間的間隙構成上層隔腔42。所述隔板結構3,其包括隔斷板31和阻隔板32,隔斷板31的結構呈類似Z型狀,其臥放形成在龍頭本體I內,如圖2所示的陰影部分,該臥放著的Z型狀的隔斷板31分為三部分結構,分別為橫板、第一縱板及第二縱板,其中橫板的部分結構與熱水管道2的底側壁22相部分重疊設置,對應熱水口 11 一側的第一縱板靠近熱水口 11設置,并向下延伸至龍頭本體I的底面上,對應冷水口 12 —側的第二縱板向上延伸至龍頭本體I的表面上,隔斷板31向前延伸至龍頭本體I的前側面上,向后延伸至龍頭本體I的后側面上(除下面需要連通的部分除外);阻隔板32形成在龍頭本體I中間對應隔斷板31下方的位置處,其設置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引導冷水流經熱水管道2的整個底側壁22。由此,所述隔板結構3將冷水在龍頭本體I內依次途徑的引流道分為相承接的下引流道和上引流道,該下引流道為從冷水口 12至下層隔腔41的引流段,所述上引流道為從 上層隔腔42至冷水出孔14的引流段;所述上層隔腔42與下層隔腔41在對應后側壁24處相上下連通,并且所述冷水出孔14設置在能夠引進上層隔腔42對應前側壁23處水流的位置處(具體參加圖2、圖3),所述隔板結構3的該種結構設計,在充分考慮熱水管道2設置方式的情況下,做到了下述冷水包圍熱水的最大化;當然所述上層隔腔42與下層隔腔41還可以在對應前側壁23處相上下連通,并且所述冷水出孔14設置在能夠引進上層隔腔42對應后側壁24處水流的位置處,其同樣為實現上述冷水包圍熱水性能的最大化設計。如圖3所示,其中未帶填充的箭頭為熱水的引流方向,其由熱水口 11進入,經由熱水管道2,最終引流至熱水出孔13處并進入混合腔;其中帶填充的箭頭為冷水的引流方向,其由冷水口 12進入,一路引流至下層隔腔42,經由整個底側壁22,再向上直至整個上層隔腔42,并最終引向冷水出孔14處并同樣進入混合腔,另外所述冷水出孔14仍設置在靠近冷水口 12這側,所述整個冷水的引流方式可以描述成包圍熱水管道2的雙層回流方式;從上面冷熱水引流方式可以明顯看出,引流過程中熱水管道2內的熱水被其外部四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燙龍頭,其包括龍頭本體,該龍頭本體的兩端處分別設有一冷水口和一熱水口,且該龍頭本體的中部設有熱水出孔和冷水出孔,其特征在于:上述龍頭本體內設有一管壁四周圍與龍頭本體間留有間隙的熱水管道,該熱水管道的兩端開口分別與上述熱水口、熱水出孔相連接并連通,上述龍頭本體內還形成有一用于將上述冷水口的冷水引流至上述熱水管道的外側壁四周圍后再引至上述冷水出孔的隔板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蔡吉林,洪煌耀,竇宜宏,張志德,楊勇全,侯軍海,
申請(專利權)人:中宇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