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充電裝置,包括風力發電機和電池充電裝置,所述風力發電機電能輸出端連接于電池充電裝置輸入端,所述電池充電裝置輸出端連接于電動車電池;所述風力發電機通過支撐桿置于電動車車頂并與車頂活動連接;所述風力發電機設有二組風葉,所述二組風葉分別固定于發動機兩端的轉子軸上;所述二組風葉的葉片相互錯位設置,其葉片是長度為0.2-1米的短葉片。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實用,能夠實際應用,使用安全方便。(*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充電裝置。
技術介紹
當前電動車已經越來越普及,但是有一個缺陷,即要經常到充電站充電,有時可能中途因缺電而停車,使用不方便,而且也消耗電能。而電動車在行駛中甚至停車時都有很大的風,這種風能卻沒有利用。有人想到了可以利用風力發電機發電給電動車電池充電,即 利用風力發電機組和電池充電裝置,風力發電機電能輸出端連接于電池充電裝置輸入端,電池充電裝置輸出端連接于電動車電池。還有人申請了類似專利,如專利號為01270383. 4和201020663159. 4的專利。但是,這些想法或方案都有一個缺陷沒有考慮到現有風力發電機應用到電動車上的一些技術細節問題,如現有風力發電機的風葉很長、使用不安全、不方便,因而無法直接應用于電動車。由于這些技術細節問題沒有解決,上述想法或方案不實用,因此現有電動車一直沒有利用風力發電機發電給電動車電池充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用安全方便的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充電裝置。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充電裝置包括風力發電機和電池充電裝置,所述風力發電機電能輸出端連接于電池充電裝置輸入端,所述電池充電裝置輸出端連接于電動車電池;所述風力發電機通過支撐桿置于電動車車頂并與車頂活動連接;所述風力發電機設有二組風葉,所述二組風葉分別固定于發動機兩端的轉子軸上;所述二組風葉的葉片相互錯位設置,其葉片是長度為O. 2-1米的短葉片。作為進一步改進,還包括風葉護罩,所述二組風葉的風葉護罩兩端敞開、橫截面為圓形或僅罩住風葉下半部的半圓形,風葉護罩的寬度略寬于風葉的寬度,所述風葉護罩為通風的網狀,所述二組風葉的風葉護罩通過連接桿與發電機殼固定連接以實現與發動機體繞支撐桿同步運動。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風力發電機支撐桿為液壓式升降桿。采用本技術的結構,由于風力發電機風葉葉片是長度為O. 2-1米的短葉片,風力發電機能方便置于電動車車頂,并能安全方便運行;由于風力發電機設有二組風葉,所述二組風葉分別固定于發動機兩端的轉子軸上,二組風葉的葉片相互錯位設置,增加了風葉的受風量,解決了風力發電機由于葉片縮短導致動力不足的問題,因而能實際安全方便使用。電動車行駛過程中產生的風會驅使風力發電機組發電,即使是電動車停下來,其周圍也會有風,風力發電機組也會發電,所發出的電能通過電池充電裝置給電動車電池充電以補充電池的電能。這樣,就不需要經常到充電站充電,也不會中途因缺電而停車,使用方便,而且也節約了電能。本技術結構簡單、實用,能夠實際應用,使用安全方便。設置風葉護罩,能夠防止風葉被意外觸摸,能更好地確保安全使用。風力發電機支撐桿設置為液壓式升降桿,可以方便自由伸縮,電動車運行時支撐桿縮短,利于電動車安全方便運行;電動車停下后,支撐桿可以上伸,風力發電機可以離地面更高,防止被意外碰觸,能更好地確保人員和設備的安全。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風葉護罩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彈簧減震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詳細描述如圖I、圖2所示,本技術的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充電裝置包括風力發電機和·電池充電裝置。風力發電機電能輸出端連接于電池充電裝置輸入端,電池充電裝置輸出端連接于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機通過支撐桿5置于電動車車頂固定架上并與車頂活動連接。風力發電機設有二組風葉1、3,該二組風葉分別固定于發動機2兩端的轉子軸上。二組風葉的葉片相互錯位設置,其葉片是短葉片,風葉葉片的長度根據風力發電機功率大小和車型設為O. 2-1米。為了能夠防止風葉被意外觸摸,能更好地確保安全使用,如圖I、圖2所示,還可以設有二個風葉護罩4。二組風葉的風葉護罩兩端敞開、橫截面為僅罩住風葉下半部的半圓形當然也可以是圓形,風葉護罩的寬度略寬于風葉的寬度。風葉護罩為通風的網狀。二組風葉的風葉護罩通過連接桿與發電機殼固定連接以實現與發動機體繞支撐桿同步運動。為了能夠使支撐桿方便自由伸縮,確保電動車安全方便運行及防止被意外碰觸以能更好地確保人員和設備的安全,如圖I所示,風力發電機支撐桿5可以為液壓式升降桿。采用的液壓裝置及其控制裝置都是現有技術。為了使風力發電機在電動車行走過程中能夠保持機身平衡穩定,以確保風力發電機能夠正常安全工作,如圖3所示,還可以設有彈簧減震裝置。風力發電機的支撐桿通過該彈簧減震裝置與車頂連接。彈簧減震裝置包括四個減震套6、四個彈簧7、四個減震桿8和固定減震套的十字架9。風力發電機的支撐桿固定于十字架的中心。四個減震套6分別固定于十字架8的四端。四個減震桿8固定于車頂固定架。四個彈簧7分別置于四個減震桿8上、并分別套裝于四個減震套6內。為了使風力發電機在電動車行走過程中能夠保持機身平衡穩定、防止擺動和適應風向,如圖I所示,還可以設有風力發電機尾翼,尾翼桿通過軸承與發動機轉子軸活動連接、并通過連接桿與風葉護罩固定連接。權利要求1.一種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充電裝置,包括風力發電機和電池充電裝置,所述風力發電機電能輸出端連接于電池充電裝置輸入端,所述電池充電裝置輸出端連接于電動車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風力發電機通過支撐桿(5)置于電動車車頂固定架上并與車頂活動連接;所述風力發電機設有二組風葉(1、3),所述二組風葉分別固定于發動機(2)兩端的轉子軸上;所述二組風葉的葉片相互錯位設置,其葉片是長度為O. 2-1米的短葉片。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充電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二個風葉護罩(4),所述二組風葉的風葉護罩兩端敞開、橫截面為圓形或僅罩住風葉下半部的半圓形,風葉護罩的寬度略寬于風葉的寬度,所述風葉護罩為通風的網狀,所述二組風葉的風葉護罩通過連接桿與發電機殼固定連接以實現與發動機體繞支撐桿同步運動。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充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風力發電機支撐桿(5)為液壓式升降桿。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充電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彈簧減 震裝置,所述風力發電機的支撐桿(5)通過該彈簧減震裝置與車頂連接,所述彈簧減震裝置包括四個減震套(6)、四個彈簧(7)、四個減震桿(8)和固定減震套的十字架(9),所述風力發電機的支撐桿(5)固定于十字架的中心,所述四個減震套(6)分別固定于十字架(8)的四端,所述四個減震桿(8)固定于車頂固定架,所述四個彈簧(7)分別置于四個減震桿(8)上、并分別套裝于四個減震套(6)內。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充電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風力發電機尾翼,尾翼桿通過軸承與發動機轉子軸活動連接、并通過連接桿與風葉護罩固定連接。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充電裝置,包括風力發電機和電池充電裝置,所述風力發電機電能輸出端連接于電池充電裝置輸入端,所述電池充電裝置輸出端連接于電動車電池;所述風力發電機通過支撐桿置于電動車車頂并與車頂活動連接;所述風力發電機設有二組風葉,所述二組風葉分別固定于發動機兩端的轉子軸上;所述二組風葉的葉片相互錯位設置,其葉片是長度為0.2-1米的短葉片。本技術結構簡單、實用,能夠實際應用,使用安全方便。文檔編號F16F15/04GK20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充電裝置,包括風力發電機和電池充電裝置,所述風力發電機電能輸出端連接于電池充電裝置輸入端,所述電池充電裝置輸出端連接于電動車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風力發電機通過支撐桿(5)置于電動車車頂固定架上并與車頂活動連接;所述風力發電機設有二組風葉(1、3),所述二組風葉分別固定于發動機(2)兩端的轉子軸上;所述二組風葉的葉片相互錯位設置,其葉片是長度為0.2?1米的短葉片。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范浩源,
申請(專利權)人:范浩源,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