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防水干掛件及采用該防水干掛件的建筑裝飾體。一種防水干掛件,包括木飾板、墻體和若干防水干掛件,防水干掛件包括一次擠壓成型的本體,本體的一個端面為平面結構,另一個端面由內側端面和相對于內側端面向外凸出的外側端面構成,內側端面與外側端面之間形成臺階掛接結構,所述平面結構上分布有若干筋條,外側端面上也分布有若干筋條;墻體上安裝有若干防水干掛件,木飾板上也安裝有與墻體上的防水干掛件配合安裝的防水干掛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減小了干掛件在安裝過程中與墻面、木飾板的接觸面面積,從而使干掛件的安裝更為流暢。通過在干掛件上設計斜邊,將長時間積留的水珠引導流入墻體,從而有效解決了干掛件和木飾板易霉變的問題,提升了產品品質及使用壽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ー種防水干掛件及采用該防水干掛件的建筑裝飾體
本技術涉及建筑裝飾掛件,尤其涉及對建筑裝飾干掛件的防水功能的改進。背景技木在建筑裝飾領域中需要用到干掛件來連接木飾板和墻面,干掛件通常是以多層板為原料,經過開條、鋸切、裁ロ等制作步驟制成。因多層板本身不具有防水功能,多數廠家因成本原因也不再對其進行防水處理,且鋸切、裁ロ后的多層板邊緣粗糙,因此,這樣的干掛件對墻面返潮無任何抵御力。并且,傳統的干掛件與墻面的接觸面較大,使干掛件的安裝過程不流暢。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就是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提出ー種防水干掛件及采用該防水干掛件的建筑裝飾體,能夠解決掛件安裝不流暢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出了ー種防水干掛件,包括一次擠壓成型的本體,所述本體的ー個端面為平面結構,另ー個端面由內側端面和相對于內側端面向外凸出的外側端面構成,內側端面與外側端面之間形成臺階掛接結構,所述平面結構上分布有若干筋條,所述外側端面上也分布有若干筋條。作為優選,所述平面結構的底部高于外側端面的底部,平面結構的底部與外側端面的底部之間通過斜邊連接,使積留的水珠沿斜邊流入墻體,避免木飾板發生霉變。作為優選,所述本體的左端面為平面結構,右端面由內側端面和相對于內側端面向外凸出的外側端面構成,內側端面在外側端面的上部,該結構為上掛式,操作方便。作為優選,所述本體的右端面為平面結構,左端面由內側端面和相對于內側端面向外凸出的外側端面構成,內側端面在外側端面的上部,該結構為下掛式,結構更穩固。作為優選,所述的內側端面與外側端面形成的臺階掛接結構為90°直角狀,使干掛件在使用過程中更為牢固。作為優選,所述筋條的橫截面為半圓形,有效減小干掛件與墻面、木飾面的接觸面,使干掛件的安裝更為流暢。作為優選,所述平面結構上的筋條數量為2 10個,且各相鄰筋條之間的間距均相等;所述外側端面上的筋條數量為2 7個,且各相鄰筋條之間的間距均相等,如果筋條數量太多,會影響安裝的流暢性。作為優選,所述平面結構上的筋條數量為3個,且各相鄰筋條之間的間距均相等;所述外側端面上的筋條數量為2個,該結構為最佳實施結構,操作方便,結構穩固。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還提出了一種采用防水干掛件的建筑裝飾體,包括木飾板、墻體和若干防水干掛件,所述防水干掛件包括一次擠壓成型的本體,所述本體的一個端面為平面結構,另ー個端面由內側端面和相對于內側端面向外凸出的外側端面構成,內側端面與外側端面之間形成臺階掛接結構,所述平面結構上分布有若干筋條,所述外側端面上也分布有若干筋條;所述墻體上安裝有若干防水干掛件,木飾板上也安裝有與墻體上的防水干掛件配合安裝的防水干掛件。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通過對干掛件結構的改進,采用一次擠壓成型結構,并在該一次擠壓成型的結構上設筋條,減小了干掛件在安裝過程中與墻面、木飾板的接觸面面積,從而使干掛件的安裝更為流暢。通過在干掛件上設計斜邊,將長時間積留的水珠引導流入墻體,從而有效解決了干掛件和木飾板易霉變的問題,提升了產品品質及使用壽命。本技術的特征及優點將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進行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中采用防水干掛件的建筑裝飾體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中防水干掛件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中采用防水干掛件的建筑裝飾體實施例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中防水干掛件實施例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圖I中的建筑裝飾體包括木飾板2、墻體I和若干防水干掛件3,所述墻體上安裝有若干防水干掛件3,木飾板2上也安裝有與墻體I上的防水干掛件3配合安裝的防水干掛件3。木飾板2和墻體I的連接通過防水干掛件3來實現,通過防水干掛件3的臺階掛接結構34來實現木飾板2和墻體I的連接。干掛件3的斜邊36則起到引導積水的作用,半圓形筋條35的設計有效減少了干掛件3與木飾板2和墻體I的接觸面積,減少了摩擦,使干掛件3的安裝更為流暢。如圖2所示,干掛件3包括一次擠壓成型的本體,所述本體的ー個端面為平面結構31,另ー個端面由內側端面和相對于內側端面32向外凸出的外側端面33構成,內側端面與外側端面之間形成臺階掛接結構34,所述平面結構上分布有若干筋條35,所述外側端面上也分布有若干筋條35,平面結構的底部與外側端面的底部之間通過斜邊36連接。該干掛件3可采用新型高分子材料PS擠壓一次成型,該材料表面光滑不吸水。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本體的左端面為平面結構31,右端面由內側端面32和相對于內側端面32向外凸出的外側端面33構成,內側端面32在外側端面33的上部,該結構為上掛式結構,將木飾板2從上方向下掛到墻體I上,操作方便。實施例ニ 如圖3所示,圖中的建筑裝飾體包括木飾板2、墻體I和若干防水干掛件3,所述墻體上安裝有若干防水干掛件3,木飾板2上也安裝有與墻體I上的防水干掛件3配合安裝的防水干掛件3。木飾板2和墻體I的連接通過防水干掛件3來實現,通過防水干掛件3的臺階掛接結構34來實現木飾板2和墻體I的連接。干掛件3的斜邊36則起到引導積水的作用,半圓形筋條35的設計有效減少了干掛件3與木飾板2和墻體I的接觸面積,減少了摩擦,使干掛件3的安裝更為流暢。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本體的右端面為平面結構31,左端面由內側端面32和相對于內側端面32向外凸出的外側端面33構成,內側端面32在外側端面33的上部,該結構為下掛式結構,將木飾板2從下方向上推進墻體I上的防水干掛件3內,結構更穩固。工作原理通過在墻體I和木飾板2上各自安裝防水干掛件3,利用干掛件3上的臺階掛接結構34,實現墻體I和木飾板2的連接。通過筋條35的安裝減少干掛件3與墻面 I、木飾板2的接觸面積,使干掛件的安裝更為流暢。通過干掛件3上的斜邊36設計,使因墻面返潮而形成的水珠流入墻體。上述實施例是對本技術的說明,不是對本技術的限定,任何對本技術簡單變換后的方案均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ー種防水干掛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次擠壓成型的本體,所述本體的ー個端面為平面結構,另ー個端面由內側端面和相對于內側端面向外凸出的外側端面構成,內側端面與外側端面之間形成臺階掛接結構,所述平面結構上分布有若干筋條,所述外側端面上也分布有若干筋條。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防水干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結構的底部高于外側端面的底部,平面結構的底部與外側端面的底部之間通過斜邊連接。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防水干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的左端面為平面結構,右端面由內側端面和相對于內側端面向外凸出的外側端面構成,內側端面在外側端面的上部。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防水干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的右端面為平面結構,左端面由內側端面和相對于內側端面向外凸出的外側端面構成,內側端面在外側端面的上部。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防水干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側端面與外側端面形成的臺階掛接結構為90°直角狀。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防水干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條的橫截面為半圓形。7.如權利要求I 6中任一項所述的ー種防水干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結構上的筋條數量為2 10個,且各相鄰筋條之間的間距均相等;所述外側端面上的筋條數量為2 7個,且各相鄰筋條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水干掛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次擠壓成型的本體,所述本體的一個端面為平面結構,另一個端面由內側端面和相對于內側端面向外凸出的外側端面構成,內側端面與外側端面之間形成臺階掛接結構,所述平面結構上分布有若干筋條,所述外側端面上也分布有若干筋條。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小春,
申請(專利權)人:周小春,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