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軌道運輸平臺車的上層升降機構,包括手輪、第一轉軸、第二轉軸、第三轉軸、錐齒輪和螺桿升降裝置;錐齒輪設有多個;第一轉軸的一端與手輪固定連接,另一端固定一個錐齒輪;第三轉軸設有兩根;第二轉軸和兩根第三轉軸均中部固定一個錐齒輪,兩端分別固定一個錐齒輪;螺桿升降裝置設有四個,且分別安裝在上層層板的下端面的四個角上;第一轉軸上的錐齒輪與第二轉軸中部的錐齒輪嚙合;第二轉軸兩端的錐齒輪分別與兩根第三轉軸中部的錐齒輪嚙合;兩根第三轉軸兩端的錐齒輪分別與四個螺桿升降裝置嚙合。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人工旋轉手輪驅動四個螺桿升降裝置,防止因各設備上的軌道與運輸軌道在高度上存在誤差而導致輸送不順利。(*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軌道運輸平臺車的上層升降機構。
技術介紹
軌道運輸平臺車主要是在工廠、倉庫、車站等場所使用。運輸時平臺車先與設備對接,待物品進入到平臺車的上層層板上后開始運送。由于各設備上的軌道與運輸軌道在高度上有可能存在誤差,此時物品無法順利進入平臺車上,給運輸帶來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軌道運輸平臺車的上層升降機構,提高平臺車與設備的對接精度,降低平臺車與設備的對接難度。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軌道運輸平臺車的上層升降機構,包括手輪、第一轉軸、第二轉軸、第三轉軸、錐齒輪和螺桿升降裝置;所述錐齒輪設有多個;所述第一轉軸的一端與手輪固定連接,另一端固定一個錐齒輪;所述第三轉軸設有兩根;所述第二轉軸和兩根第三轉軸均中部固定一個錐齒輪,兩端分別固定一個錐齒輪;所述螺桿升降裝置設有四個,且分別安裝在上層層板的下端面的四個角上;所述第一轉軸上的錐齒輪與第二轉軸中部的錐齒輪嚙合;所述第二轉軸兩端的錐齒輪分別與兩根第三轉軸中部的錐齒輪嚙合;所述兩根第三轉軸兩端的錐齒輪分別與四個螺桿升降裝置嚙合。所述螺桿升降裝置包括螺桿、螺母套、固定座、深溝球軸承、推力軸承、端蓋和錐形齒輪;所述螺桿與螺母套螺紋連接;所述螺母套的上部和下部分別通過一個深溝球軸承與固定座連接,螺母套的中部通過推力軸承與固定座連接;所述端蓋固定在固定座的上端;所述錐形齒輪固定在螺母套的下端,并且與第三轉軸上的錐齒輪嚙合。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技術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技術通過人工旋轉手輪驅動四個螺桿升降裝置,防止因各設備上的軌道與運輸軌道在高度上存在誤差而導致輸送不順利,四個螺桿升降裝置升降同步精度高,使用可靠,有效提高了平臺車與設備的對接精度,降低了平臺車與設備的對接難度。附圖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據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圖I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螺桿升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的標號為手輪I、第一轉軸2、第二轉軸3、第三轉軸4、錐齒輪5、螺桿升降裝置6、螺桿61、螺母套62、固定座63、深溝球軸承64、推力軸承65、端蓋66、錐形齒輪67。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I)見圖1,本實施例包括手輪I、第一轉軸2、第二轉軸3、第三轉軸4、錐齒輪5和螺桿升降裝置6。錐齒輪5設有多個。第一轉軸2的一端與手輪I固定連接,另一端固定一個錐齒輪5。第三轉軸4設有兩根。第二轉軸3和兩根第三轉軸4均中部固定一個錐齒輪5,兩端分別固定一個錐齒輪5。螺桿升降裝置6設有四個,且分別安裝在上層層板的下端面的四個角上。第一轉軸2上的錐齒輪5與第二轉軸3中部的錐齒輪5嚙合。第二轉軸3兩端的錐齒輪5分別與兩根第三轉軸4中部的錐齒輪5嚙合。兩根第三轉軸4兩端的錐齒輪5分別與四個螺桿升降裝置6嚙合。 見圖2,螺桿升降裝置6包括螺桿61、螺母套62、固定座63、深溝球軸承64、推力軸承65、端蓋66和錐形齒輪67。螺桿61與螺母套62螺紋連接。螺母套62的上部和下部分別通過一個深溝球軸承64與固定座63連接,螺母套62的中部通過推力軸承65與固定座63連接。端蓋66固定在固定座63的上端。錐形齒輪67固定在螺母套62的下端,并且與第三轉軸4上的錐齒輪5嚙合。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軌道運輸平臺車的上層升降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手輪(I)、第一轉軸(2)、第二轉軸(3)、第三轉軸(4)、錐齒輪(5)和螺桿升降裝置¢);所述錐齒輪(5)設有多個;所述第一轉軸(2)的一端與手輪(I)固定連接,另一端固定一個錐齒輪(5);所述第三轉軸(4)設有兩根;所述第二轉軸(3)和兩根第三轉軸(4)均中部固定一個錐齒輪(5),兩端分別固定一個錐齒輪(5);所述螺桿升降裝置(6)設有四個,且分別安裝在上層層板的下端面的四個角上;所述第一轉軸(2)上的錐齒輪(5)與第二轉軸(3)中部的錐齒輪(5)嚙合;所述第二轉軸(3)兩端的錐齒輪(5)分別與兩根第三轉軸(4)中部的錐齒輪(5)嚙合;所述兩根第三轉軸(4)兩端的錐齒輪(5)分別與四個螺桿升降裝置(6)嚙合。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軌道運輸平臺車的上層升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桿升降裝置(6)包括螺桿(61)、螺母套(62)、固定座(63)、深溝球軸承(64)、推力軸承(65)、端蓋¢6)和錐形齒輪¢7);所述螺桿(61)與螺母套¢2)螺紋連接;所述螺母套(62)的上部和下部分別通過一個深溝球軸承¢4)與固定座¢3)連接,螺母套¢2)的中部通過推力軸承¢5)與固定座¢3)連接;所述端蓋¢6)固定在固定座¢3)的上端;所述錐形齒輪¢7)固定在螺母套¢2)的下端,并且與第三轉軸(4)上的錐齒輪(5)嚙合。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軌道運輸平臺車的上層升降機構,包括手輪、第一轉軸、第二轉軸、第三轉軸、錐齒輪和螺桿升降裝置;錐齒輪設有多個;第一轉軸的一端與手輪固定連接,另一端固定一個錐齒輪;第三轉軸設有兩根;第二轉軸和兩根第三轉軸均中部固定一個錐齒輪,兩端分別固定一個錐齒輪;螺桿升降裝置設有四個,且分別安裝在上層層板的下端面的四個角上;第一轉軸上的錐齒輪與第二轉軸中部的錐齒輪嚙合;第二轉軸兩端的錐齒輪分別與兩根第三轉軸中部的錐齒輪嚙合;兩根第三轉軸兩端的錐齒輪分別與四個螺桿升降裝置嚙合。本技術通過人工旋轉手輪驅動四個螺桿升降裝置,防止因各設備上的軌道與運輸軌道在高度上存在誤差而導致輸送不順利。文檔編號B66F3/16GK202625736SQ20122010830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1日專利技術者于化叢, 江斌, 薛棋, 王勇, 丁銘, 符政寬 申請人:江蘇武進漢能光伏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軌道運輸平臺車的上層升降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手輪(1)、第一轉軸(2)、第二轉軸(3)、第三轉軸(4)、錐齒輪(5)和螺桿升降裝置(6);所述錐齒輪(5)設有多個;所述第一轉軸(2)的一端與手輪(1)固定連接,另一端固定一個錐齒輪(5);所述第三轉軸(4)設有兩根;所述第二轉軸(3)和兩根第三轉軸(4)均中部固定一個錐齒輪(5),兩端分別固定一個錐齒輪(5);所述螺桿升降裝置(6)設有四個,且分別安裝在上層層板的下端面的四個角上;所述第一轉軸(2)上的錐齒輪(5)與第二轉軸(3)中部的錐齒輪(5)嚙合;所述第二轉軸(3)兩端的錐齒輪(5)分別與兩根第三轉軸(4)中部的錐齒輪(5)嚙合;所述兩根第三轉軸(4)兩端的錐齒輪(5)分別與四個螺桿升降裝置(6)嚙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于化叢,江斌,薛棋,王勇,丁銘,符政寬,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武進漢能光伏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