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吊裝架,其包括主梁、撐桿、頂面吊耳和底面吊耳;所述主梁為兩根,兩根主梁之間通過撐桿進行連接,共同構成吊裝架的主框架,兩根主梁對稱布置于主框架縱向中心線的兩側;每根主梁的頂面均設有頂面吊耳、其底面均設有底面吊耳。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受力合理、安全可靠,可滿足不同發電廠中的吊點位置不同凝汽器殼體模塊的吊運安裝。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供單臺起重設備起吊、兩臺起重設備兩側抬吊及多臺起重設備輪流吊運等多種吊運安裝的使用方式,適用范圍廣。(*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發電廠大型設備安裝施工用起重鋼結構領域,具體涉及ー種用于吊運凝汽器殼體模塊的吊裝架。
技術介紹
凝汽設備是汽輪機組的重要輔機,在汽輪機組的熱カ循環中,凝汽設備起著冷源的作用,主要任務是將汽輪機排汽凝結成水,將凝結水送回蒸汽發生器(或鍋爐)繼續使用;在汽輪機排汽ロ建立并維持一定的真空度。因此,凝汽設備對整個電廠的安全、經濟運 行具有重要作用。凝汽器是凝汽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殼體、喉部、管束、支撐隔板、除氧裝置等組成,其中殼體是凝汽器的主要構件,其可分為多個模塊運輸,在現場組合成整體。凝汽器殼體模塊頂面一般相對過重心的縱、橫中心線對稱設置四個吊點,用于凝汽器殼體模塊的吊運和安裝。凝汽器殼體模塊具有外形尺寸大、重量重、安裝組合要求高等特點,如某核電站用凝汽器殼體模塊外形尺寸為15.44X5. 28 X 4. 67米(長X寬X高),重量達到87噸。另外,同一凝汽器的不同殼體模塊在外形尺寸、重量、吊點位置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異。凝汽器殼體模塊的安裝需要使用起重設備將其從運輸車輛上吊運至汽機房內的安裝位置就位。由于汽機房結構的阻礙,使用一臺或兩臺一般噸位起重設備無法吊運著凝汽器越過障礙物,而使用超大噸位起重設備雖然可以實現安裝,但是經濟性差;同時當凝汽器殼體模塊I直接使用一臺起重設備四點起吊(見圖I)或兩臺起重設備兩側抬吊(見圖2)時,起重繩2的水平分力可能會對凝汽器殼體模塊造成不良影響。因此使用多臺起重設備輪流吊運的方式逐步將凝汽器殼體模塊轉運至其安裝位置就位是ー種更為經濟、合理、安全可靠的安裝方案。為此,要在凝汽器殼體模塊I和起重繩2間加入專用的吊裝架過渡,在吊裝架上設置多組吊點,滿足多臺起重設備輪流吊運的需要。同時可以達到吊裝架承受起重繩的水平分力,避免了殼體模塊在起重繩水平分力作用下產生不利于安裝的變形。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結構簡單、安全可靠的吊裝架,滿足凝汽器殼體模塊的吊運安裝需要。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以下技術方案—種吊裝架,其包括主梁、撐桿、頂面吊耳和底面吊耳;所述主梁為兩根,兩根主梁之間通過撐桿進行連接,共同構成吊裝架的主框架,兩根主梁對稱布置于主框架縱向中心線的兩側;每根主梁的頂面均設有頂面吊耳、其底面均設有底面吊耳。其中,所述每根主梁采用分段結構,包括位于兩側的兩根短梁和位于中間的一根長梁。其中,所述頂面吊耳包括頂面橫向吊耳和頂面斜向吊耳,所述頂面橫向吊耳焊接于主梁上的位置位于頂面斜向吊耳的外側。其中,焊接于兩根主梁上的所述頂面橫向吊耳相對于主框架縱向中心線對稱布置,每根主梁的頂面焊接有至少兩件頂面橫向吊耳,并且各頂面橫向吊耳分布于主框架橫向中心線的兩側。其中,所述每根主梁的頂面焊接有兩件頂面斜向吊耳,所述頂面斜向吊耳相對于主框架縱、橫中心線對稱布置。其中,所述撐桿包括通過法蘭固定于兩根主梁之間的橫向撐桿和斜向撐桿。其中,所述頂面橫向吊耳包括一塊吊耳板,所述橫向撐桿與兩根主梁相垂直,每兩個沿主框架縱向中心線對稱設置的頂面橫向吊耳的吊耳板所在平面與相應橫向撐桿的中心線共面。其中,所述頂面斜向吊耳包括一塊吊耳板,所述斜向撐桿成對并以交叉形式設置于兩根主梁之間,每兩個處于對角線位置的頂面斜向吊耳的吊耳板所在平面與相應斜向撐桿的中心線共面。其中,所述每根主梁的底面焊接有兩件底面吊耳,所述底面吊耳相對于主框架縱、橫向中心線對稱布置。其中,所述底面吊耳包括兩塊結構相同的吊耳板,兩塊吊耳板上均開設有長型孔,兩塊吊耳板之間留有間距。通過長型孔的設置,可滿足不同殼體模塊橫向吊點間距不同的要求。通過吊耳板之間的間距來吊運被吊物。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吊裝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吊裝架主梁頂面設有多對頂面橫向吊耳和一組斜向吊耳,可滿足單臺起重設備起吊、兩臺起重設備在兩側抬吊及多臺起重設備輪流吊運,從而滿足不同發電廠施工中凝汽器殼體模塊的吊運安裝,同時保證了凝汽器殼體模塊吊運安裝的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吊裝架主梁采用分段結構,方便運輸,各段之間采用法蘭連接,方便現場拆裝。3)吊裝架成對設置的頂面橫向吊耳和斜向吊耳的吊耳板分別與橫向撐桿和斜向撐桿的中心線所在平面重合,可承受起重繩水平分力的作用,避免了凝汽器殼體模塊發生不利于安裝的變形。4)吊裝架主梁底面吊耳由兩塊吊耳板組成,吊耳板上開有長型孔,且兩塊吊耳板間距大于凝汽器殼體模塊上吊板的厚度,從而可適應不同殼體模塊吊點位置存在的橫、縱向間距不同的特點,可用于不同模塊的吊運安裝。附圖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內容被更清楚的理解,并便于具體實施方式的描述,下面給出與本技術相關的附圖,說明如下圖I-圖2為凝汽器殼直接吊裝示意圖,其中圖I為單臺起重設備四點起吊,圖2為兩臺起重設備兩側抬吊。圖3-圖5為本技術的凝汽器殼體模塊吊裝架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3為吊裝架的正視圖,圖4為吊裝架的側視圖,圖5為吊裝架的俯視圖。圖6-圖7為本技術的底面吊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6為底面吊耳的正視圖,圖7為底面吊耳的側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用于吊運凝汽器殼體模塊的吊裝架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3-5所示,本例的用于安裝凝汽器殼體模塊的吊裝架包括主梁31、橫向撐桿32、斜向撐桿33、頂面橫向吊耳34、頂面斜向吊耳35和底面吊耳36。吊裝架的各部件由型鋼或鋼板焊接而成,結構形式簡單、緊湊、加工制造方便,各構件間使用法蘭連接,安裝、拆除方便。所述主梁為兩根,兩根主梁之間通過橫向撐桿和斜向撐桿進行連接,共同構成吊裝架的主框架進行承載,兩根主梁對稱布置于該主框架縱向中心線的兩側;所述主梁頂面焊接有頂面橫向吊耳和頂面斜向吊耳,分別供兩臺起重設備兩側抬吊和單臺起重設備起吊使用;在主梁底面焊接有底面吊耳,通過銷軸以實現吊裝架與凝汽器殼體模塊的連接。主梁31是主要承力構件,其頂面焊接有頂面橫向吊耳34和頂面斜向吊耳35,用于連接起重繩,其底面焊接有底面吊耳36,用于連接凝汽器殼體模塊。主梁31共兩根,相對吊裝架縱向中心線(該吊裝架縱向中心線即為主框架縱向中心線,吊裝架橫向中心線即為主框架橫向中心線)對稱布置,其間使用數根橫向撐桿32和斜向撐桿33進行連接,共同構成主框架,作為起重繩與凝汽器殼體模塊的過渡連接件。由于主梁31長度較大,為方便運輸,每根主梁31可分為三段,即每根主梁31包括位于兩側的兩根短梁41和位于中間的一根長梁42,短梁41和長梁42使用法蘭43連接。本例中的頂面斜向吊耳35共四件,每件頂面斜向吊耳35均包括一塊吊耳板,四件頂面斜向吊耳35焊接在主梁31頂面內側(即靠近主框架橫向中心線),每根主梁31上有兩件,用于單臺起重設備四點起吊凝汽器殼體模塊。四件頂面斜向吊耳35相對主框架縱、橫中心線對稱,每件頂面斜向吊耳35的吊耳板所在平面與主框架中心點共面,從而保證了起重繩與頂面斜向吊耳35的吊耳板共面,起重繩不會對吊耳板產生橫向力,保證了頂面斜向吊耳35的受力合理。斜向撐桿33成對且交叉設置在兩根主梁31之間,每對斜向撐桿均相對于吊裝架縱、橫中心線對稱,每兩個處于對角線位置的頂面斜向吊耳35的吊耳板所在平面與相應斜向撐桿的中心線共面,可用于承受四點起吊時起重繩的水平分力。斜向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吊裝架,其特征在于:該吊裝架包括主梁(31)、撐桿、頂面吊耳和底面吊耳(36);所述主梁(31)為兩根,兩根主梁之間通過撐桿進行連接,共同構成吊裝架的主框架,兩根主梁對稱布置于主框架縱向中心線的兩側;每根主梁(31)的頂面均設有頂面吊耳、其底面均設有底面吊耳(36)。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夏擁軍,繆謙,江明,鄒玉英,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