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旋轉脫模系統,其包括:基座,基座包括有沿豎直方向延伸的收容通孔;模仁組件,穿置于收容通孔,模仁組件包括模具型腔,模仁組件外側活動設置有若干滾珠,若干滾珠抵持收容通孔側壁,模仁組件通過若干滾珠在收容通孔中水平旋轉配合推出組件完成對成型塑件的旋轉脫模。該旋轉脫模系統,通過收容通孔收容模仁組件,并在模仁組件上活動設置滾珠,模仁組件通過若干滾珠在收容通孔中水平旋轉,配合位于模仁組件下方的推出組件,實現對成型塑件的旋轉出模,采用滾珠轉動形式,保證其使用壽命的同時,降低了旋轉脫模系統的修護成本,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模具鑄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旋轉脫模系統。
技術介紹
隨著新材料的不斷開發,當前許多新材料的某些物理性能已經接近或超過金屬,同時,在耐酸堿、耐腐蝕等方面更遠遠超過了金屬,前述新材料中,常見的塑料由于可塑性強、耐化學腐蝕能力強、并且絕緣性好等諸多優點在某些方面有廣泛應用。目前,針對形狀較復雜的塑料產品,多采用注射成型以及后續的頂出脫模結合的方式來制備,然而某些成型塑件,其外側的具有凸部,并且該凸部的延伸方向與塑件在脫模過程中的頂出方向不一致,使得該成型塑件在脫模過程中,還需要提供額外轉動力使得成型塑件在頂出過程中旋轉,從而完成該種塑件的旋轉脫模,現有的旋轉脫模系統通常采用 在注塑機內設置轉動槽道,并在型腔壁的外圍設置卡持部,通過該卡持部與轉動槽道配合帶動型腔壁轉動,但是采用卡持部與轉動槽道的組合形式需要提供較大的驅動力來驅動型腔壁旋轉,提高了該旋轉脫模系統脫模耗能,同時該種轉動槽道維護周期較短,增加了該種旋轉脫模系統的維護成本。因此,非常必要設計一種新的旋轉脫模系統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轉動效率高的旋轉脫模系統。為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旋轉脫模系統,用于使成型塑件旋轉脫離模具型腔,其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包括有沿豎直方向延伸的收容通孔;模仁組件,穿置于所述收容通孔,所述模仁組件包括模具型腔;推出組件,位于所述模仁組件的下方,所述推出組件沿豎直方向移動以將成型塑件推出模具型腔;其中,所述模仁組件外側活動設置有若干滾珠,所述若干滾珠抵持所述收容通孔側壁,所述模仁組件通過所述若干滾珠在所述收容通孔中水平旋轉。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模仁組件包括定義所述模具型腔的部分型腔側壁,所述型腔側壁設置有凸肋,所述凸肋的延伸方向不為豎直方向。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收容通孔包括截面均為圓形的第一通孔、及與所述第一通孔貫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半徑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半徑。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通孔包括第一頂壁以及自所述第一頂壁周側延伸出的第一側壁,所述若干滾珠抵持所述第一頂壁。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模仁組件包括主體部以及環繞設置于所述主體部外側的凸環部,所述凸環部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主體部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若干滾珠活動設置于所述凸環部的上側壁。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凸環部位于所述主體部的最下端。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頂壁包括旋轉槽道,所述滾珠部分收容于所述旋轉槽道,以在所述旋轉槽道轉動。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所提供的旋轉脫模系統,通過收容通孔收容模仁組件,并在模仁組件上活動設置滾珠,模仁組件通過所述若干滾珠在所述收容通孔中水平旋轉,配合位于模仁組件下方的推出組件,實現對成型塑件的旋轉出模,采用滾珠轉動形式,保證其使用壽命的同時,降低了旋轉脫模系統的修護成本,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 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有關本技術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本技術一實施例中旋轉出模系統所制備的成型塑件的立體圖;圖2為圖I所示的旋轉出模系統中基座與模仁組件的組合后立體圖;圖3為圖2所示的基座與模仁組件的組合后俯視圖;圖4為圖3所示的基座與模仁組件的組合后在A-A方向的剖視圖;圖5為圖I所示的旋轉出模系統中模仁組件的立體圖;圖6為圖5所示的模仁組件的側視圖;圖7為圖5所示的模仁組件的俯視圖;圖8為圖7所示的模仁組件在B-B方向的剖視圖。其中,附圖標記為旋轉脫模系統,100 ;基座,10 ;第一頂壁,1111 ;第一側壁,1112 ;模仁組件,20 ;模具型腔,21 ;型腔側壁,22 ;凸肋,221 ;主體部,23 ;凸環部,24 ;上側壁,241 ;滾珠,30 ;成型塑件,200 ;凸條,201。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例并不限制本技術,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例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參圖2至圖8所示,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轉動效率高的旋轉脫模系統100,其通過模仁組件20外側活動設置滾珠30來實現模仁組件20在收容通孔中旋轉,保證了模仁組件20的轉動效率。參圖I所示,本技術所提供的旋轉脫模系統100,其制備的成型塑件200,其外側設置有若干凸條201,該凸條201形成于兩個凸肋221之間,由于凸肋221的延伸方向不為豎直方向,而該成型塑件200在脫模過程中的移動方向是豎直方向,因此該種旋轉脫模系統100所制備的成型塑件200在豎直方向移動過程,還需要在水平方向轉動,使得凸條201配合凸肋221的延伸方向,進而完成脫模。具體的,本技術提供的旋轉脫模系統100,其包括基座10,所述基座10包括有沿豎直方向延伸的收容通孔;模仁組件20,穿置于所述收容通孔,所述模仁組件20包括模具型腔21 ;推出組件(未圖示),位于所述模仁組件20的下方,所述推出組件(未圖示)沿豎直方向移動以將成型塑件200推出模具型腔21 ;在脫模過程中,成型塑件200在豎直方向移動的同時,具有水平方向的轉動速度。其中,所述模仁組件20外側活動設置有若干滾珠30,所述若干滾珠30抵持所述收容通孔側壁,所述模仁組件20通過所述若干滾珠30在所述收容通孔中水平旋轉。特別的,所述推出組件(未圖示)包括用于定義所述模具型腔21的部分型腔底壁, 從而保證推出成型塑件過程中,不會破壞成型塑件。其中,所述模仁組件20包括用于定義所述模具型腔21的部分型腔側壁22,所述型腔側壁22設置有若干間隔排布的凸肋221,所述凸肋221的延伸方向不為豎直方向。其中,所述凸肋221為長直條,所述推出組件(未圖示)自下往上推出成型塑件200過程中,需要水平轉動模仁組件20,進而帶動成型塑件200水平轉動,通過在豎直方向推動成型塑件200配合模仁組件20的水平轉動,完成該類型的成型塑件200的脫模。本實施例中,所述模仁組件20的旋轉速度與凸肋221與豎直方向的夾角有關,通過調整模仁組件20的轉速可匹配任意夾角的凸肋221,保證了成型塑件200脫模后的完整性。特別的,所述收容通孔包括截面均為圓形的第一通孔、及與所述第一通孔貫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半徑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半徑。具體的,所述第一通孔包括第一頂壁1111以及自所述第一頂壁1111周側延伸出的第一側壁1112,所述若干滾珠30抵持所述第一頂壁1111。類似的,所述模仁組件20包括主體部23以及環繞設置于所述主體部23外側的凸環部24,所述凸環部24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主體部23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特別的,所述若干滾珠30活動設置于所述凸環部24的上側壁241。其中,主體部23在凸環部24上方的部分收容于第二通孔之中,并且該部分的外側與第二通孔的內側貼合,從而保證模仁組件20在收容通孔之中平穩轉動。同時,凸環部24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旋轉脫模系統,用于使成型塑件旋轉脫離模具型腔,其特征在于,該旋轉脫模系統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包括有沿豎直方向延伸的收容通孔;模仁組件,穿置于所述收容通孔,所述模仁組件包括模具型腔;推出組件,位于所述模仁組件的下方,所述推出組件沿豎直方向移動以將成型塑件推出模具型腔;其中,所述模仁組件外側活動設置有若干滾珠,所述若干滾珠抵持所述收容通孔側壁,所述模仁組件通過所述若干滾珠在所述收容通孔中水平旋轉。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葉茂,劉榮亮,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星諾奇傳動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