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排氣噴頭裝置,設置有噴液裝置及排氣裝置,排氣裝置設置于噴液裝置的上部。噴液裝置設置有主體,主體有進液端和主腔,主腔的輸出端設置有凸環(huán),凸環(huán)固定于主腔的輸出端外壁面;排氣裝置設置有墊片和排氣件;墊片套設于主腔外、凸環(huán)下部,墊片設置有排氣孔;排氣件設置有件體、連接環(huán)、透氣架和通孔,相鄰兩個所述架腳之間設置有空槽,墊片卡于連接環(huán),凸環(huán)卡于架面,凸環(huán)的外壁面與架腳的內壁面相貼。該自排氣噴頭裝置還可為不設墊片,將凸環(huán)設置排氣槽結構。該自排氣噴頭裝置亦可將排氣裝置直接設置為主腔上的氣孔。該自排氣噴頭裝置自帶排氣結構,可在補液時實現(xiàn)排氣功能,適應性強,補液器皿密封性好。(*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噴液裝置
,特別是涉及一種自排氣噴頭裝置。
技術介紹
噴液裝置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人們生活,特別是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對噴液裝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噴液裝置不僅要求其具有噴液功能,而且還要求其具有補液功能以實現(xiàn)重復使用。為了節(jié)約資源,實現(xiàn)噴液裝置或容器器皿的重復利用,能夠進行重復補液的噴液裝置應運而生。具有補液功能的噴液裝置通常包括噴頭、容器器皿和補液裝置,補液裝置設置于容器器皿底部,噴頭與容器器皿固定裝配。為了能夠有效進行補液和噴液,容器器皿需要設置一強排氣結構,該強排氣結構主要由設置于容器器皿內并穿出容器器皿底部的排氣管構成。當進行補液時,液體進入容器器皿導致容器器皿內壓強增大,氣體必須通過排氣管排出。強排氣結構使得容器器皿中增加了一個排氣管,不夠美觀,而且也容易污染瓶內液體,不能保證液體的品質。更為嚴重的是,排氣管的設置不利于容器器皿的閉封性,封閉 效果較差,而且濃度大的液體不易充甚至不能夠循環(huán)充液。另外,噴頭與容器器皿固定裝配的方式,適用性較差,噴頭裝置不能與更多的容器器皿進行配合。因此,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不足,提供一種自排氣噴頭裝置以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不足甚為必要。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避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自排氣噴頭裝置,該自排氣噴頭裝置自帶排氣結構,使得補液器皿的密封性好,而且適用范圍寬。本技術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措施實現(xiàn)。一種自排氣噴頭裝置,設置有噴液裝置及排氣裝置,所述排氣裝置設置于所述噴液裝置的上部。優(yōu)選的,上述噴液裝置設置有主體,所述主體自下而上設置有進液端和主腔,所述進液端和所述主腔連通,所述主腔的輸出端設置有凸環(huán),所述凸環(huán)固定于所述主腔的輸出端外壁面;所述排氣裝置設置有墊片和排氣件;所述墊片套設于所述主腔,所述墊片設置于所述凸環(huán)下部,所述墊片設置有排氣孔,所述排氣孔設置于所述墊片的內環(huán)處;所述排氣件設置有件體、連接環(huán)、透氣架和通孔,所述透氣架設置有架面和兩個以上與所述架面固定連接的架腳,相鄰兩個所述架腳之間設置有空槽,所述透氣架設置于所述件體內部,所述連接環(huán)外緣與所述件體內壁面連接,所述連接環(huán)內緣與所述透氣架的架腳相連,所述通孔設置于所述透氣架的架面;所述墊片卡于所述連接環(huán),所述凸環(huán)卡于所述架面,所述凸環(huán)的外壁面與所述架腳的內壁面相貼。上述排氣孔的直徑設置為I一2_,所述排氣孔設置為至少兩個,所述排氣孔均勻分布于所述墊片的內環(huán)處。另一優(yōu)選的,上述噴液裝置設置有主體,所述主體自下而上設置有進液端和主腔,所述進液端和所述主腔連通,所述主腔的輸出端設置有凸環(huán),所述凸環(huán)固定于所述主腔的輸出端外壁面,所述凸環(huán)的外壁面設置有排氣槽;所述排氣裝置設置有排氣件,所述排氣件設置有件體、連接環(huán)、透氣架和通孔,所述透氣架設置有架面和兩個以上與所述架面固定連接的架腳,相鄰兩個所述架腳之間設置有空槽,所述透氣架設置于所述件體內部,所述連接環(huán)外緣與所述件體內壁面連接,所述連接環(huán)內緣與所述透氣架的架腳相連,所述通孔設置于所述透氣架的架面;所述凸環(huán)卡于所述架面,所述凸環(huán)的外壁面與所述架腳的內壁面相貼。上述排氣槽設置為兩個或兩個以上,所述排氣槽均勻分布于所述凸環(huán)外壁面。`以上的,上述架腳均勻設置于所述架面周圍。另一優(yōu)選的,上述噴液裝置設置有主體,所述主體自下而上設置有進液端和主腔,所述進液端和所述主腔連通,所述主腔設置有凸環(huán),所述凸環(huán)固定于所述主腔的輸出端外壁面;所述排氣裝置設置為氣孔,所述氣孔設置于所述主腔,所述氣孔位于所述主腔的上部位置且位于所述凸環(huán)下部。上述氣孔的直徑設置為I一2_,所述氣孔設置為至少兩個,所述氣孔均勻分布于所述主腔的外壁面。進一步的,上述噴液裝置還設置有下管、導珠、下彈簧、液閥、上彈簧和上管,所述下管與所述進液端連接,所述進液端設置為漏斗狀,所述導珠設置于所述進液端,所述下彈簧一端與所述導珠抵接,所述下彈簧另一端與所述液閥的一端連接,所述上彈簧的兩端分別固定于所述液閥的另一端和所述上管的下端部。 本技術的自排氣噴頭裝置,設置有噴液裝置及排氣裝置,所述排氣裝置設置于所述噴液裝置的上部。該自排氣噴頭裝置自帶排氣結構,可在補液時實現(xiàn)排氣功能,而且會使得補液器皿密封性好,適用范圍寬。附圖說明利用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內容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任何限制。圖I是本技術的一種自排氣噴頭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I的另一爆炸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I的“ A-A ”剖視圖。圖5是本技術實施例2的凸環(huán)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在圖I至圖6中,包括主體 110、進液端111、主腔112、凸環(huán)113、下管120、導珠130、下彈簧140、液閥150、上彈簧比0、上管170、墊片200、排氣孔210、排氣件3OO、件體310、連接環(huán)320、透氣架330、通孔340、架面331、架腳332、空槽333、排氣槽400、氣孔500。具體實施方式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I。一種自排氣噴頭裝置,如圖I至圖4所示,設置有噴液裝置及排氣裝置,排氣裝置設置于噴液裝置的上部。噴液裝置用于進行霧化噴液,排氣裝置用于在補液過程中進行強排氣。該自排氣噴頭裝置,其是與具有補液功能的補液器皿配合使用,當補液器皿進行補液時,由于器皿內液體增多,補液器皿內壓力會增大,為了實現(xiàn)繼續(xù)補液,必須將補液器皿內的氣體排出,氣體即通過該自排氣噴頭裝置的排氣裝置強行排出。具體的,噴液裝置設置有主體110,主體110自下而上設置有進液端111和主腔112,進液端111和主腔112連通,主腔112的輸出端設置有凸環(huán)113,凸環(huán)113固定于主腔112的輸出端外壁面。排氣裝置設置有墊片200和排氣件300。墊片200套設于主腔主腔112,墊片200設置于凸環(huán)113下部,墊片200設置有排氣孔210,排氣孔210設置于墊片200的內環(huán)處,排氣孔210用于氣體排出。排氣孔210的直徑設置為I一2mm,以確保只能進行排氣而液體不能通過。排氣孔210設置三個,排氣孔210均勻分布于墊片200的內環(huán)處。需要說明的是,排氣孔210的數(shù)量并不僅僅局限于本實施例中的三個,也可以設置為氣體數(shù)量,如兩個、四個或者五個等等,具體數(shù)量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排氣孔210優(yōu)選設置為至少兩個,可避免由于其中某個堵塞而影響該自排氣噴頭裝置正常工作。排氣件300設置有件體310、連接環(huán)320、透氣架330和通孔340,透氣架330設置有架面331和三個與架面331固定連接的架腳332,架腳332均勻設置于所述架面331周圍。相鄰兩個架腳332之間設置有空槽333,透氣架330設置于件體310內部,連接環(huán)320外緣與件體310內壁面連接,連接環(huán)320內緣與透氣架330的架腳332相連,通孔340設置于透氣架330的架面331。需要說明的是,架腳332的數(shù)量并不僅僅局限于本實施例中的三個,可以設置為至少兩個,具體數(shù)量可根據(jù)實際需要靈活設置。墊片200卡于連接環(huán)320,凸環(huán)113卡于架面331,凸環(huán)113的外壁面與架腳332的內壁面相貼,排氣時,氣體可以通過凸環(huán)113外壁面與空槽333之間的空隙強行排出。該自排氣噴頭裝置,可直接與補液器皿裝配使用,裝配方便,適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排氣噴頭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有噴液裝置及排氣裝置,所述排氣裝置設置于所述噴液裝置的上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蒲兵,
申請(專利權)人:蒲兵,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