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制造容易且可靠性高的接觸件及插座。安裝于插座(S)的接觸件(1)具備一對觸針(11、12)和彈簧部件(13)。一對觸針分別具有直線部(111、121)和夾緊部(112、122)。直線部從第1端部(111a、121a)向著第2端部(111b、121b)大致直線狀地延伸。關于一對觸針(11、12),相互的第1端部(111a、121a)向著相互的第2端部(111b、121b)組合成相互的直線部(111、121)重疊的姿勢。夾緊部從第2端部(111b、121b)彎曲折回且在與第2端部之間夾持對方的第1端部(111a、121a)。彈簧部件(13)纏繞一對觸針雙方的直線部(111、121)。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接觸件及插座。
技術介紹
在與IC或電路基板等電子部件連接的插座中,有具備與電子部件的電接點彈性接觸的接觸件的類型的插座。作為彈性接觸的接觸件,例如,已知如下接觸件上側觸針和下側觸針可移動地容納于管狀的主體,在上側觸針和下側觸針之間配置有螺旋彈簧。在制造該接觸件時,首先,將上側觸針、下側觸針以及螺旋彈簧容納于主體。然后,為了防止上側觸針和下側觸針的脫落,使管狀主體的兩端變形得較細。這種加工勞力大,制造成本高。在專利文獻I中,顯示了由上側觸針、下側觸針以及螺旋彈簧構成的電子設備用的接觸件。上側觸針和下側觸針通過加工薄板而制造,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上側觸針和下側觸針分別具有延伸成兩股狀的鉤。上側觸針和下側觸針通過沿相互正交的方向組合而以各自的兩股狀的鉤夾持對方的觸針的方式結合。彈簧以纏繞上側觸針和下側觸針所結合的部分的方式配置,使上側觸針和下側觸針沿相互遠離的方向偏向。如果從接觸件的兩端施加力,則上側觸針和下側觸針使彈簧彈性變形同時相互錯位移動。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8-516398號公報(圖6)。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文獻I的上側觸針和下側觸針上的兩股狀的鉤的形狀是通過薄板的沖裁加工而形成的,也就是說,鉤的夾持對方的觸針的面是沖裁加工引起的斷裂面,即粗糙面。因此,與對方觸針接觸的可靠性低。本專利技術將解決上述問題并提供制造容易且可靠性高的接觸件和插座作為目的。達到上述目的的本專利技術的接觸件是安裝在與電子部件連接的插座的外殼內且與該電子部件的電接點接觸的接觸件,其特征在于,具備一對觸針,具有從一端部向著另一端部大致直線狀地延伸的直線部,相互的一端部向著相互的另一端部組合成相互的直線部重疊的姿勢,并且具有從該另一端部彎曲折回且在與該另一端部之間夾持對方的這一端部的夾緊部;以及彈簧部件,纏繞上述一對觸針雙方的上述直線部,使該一對觸針雙方的上述夾緊部沿相互遠離的方向偏向。本專利技術的接觸件形成為通過對觸針進行沖裁加工和彎曲加工,從而使直線部的另一端部和夾緊部雙方的、與對方觸針接觸的面避免粗糙的斷裂面。因此,制造容易,而且,一對觸針彼此的接觸可靠性提高。在此,在上述本專利技術的觸針中,優選地,上述夾緊部在與上述另一端部之間夾持對方的上述一端部的位置具有彎曲為弧狀并向著該另一端部凸起的弧狀部。由于對方的一端部由夾緊部上的凸起的弧狀部夾持,因而被夾持的對方的一端部的移動是平滑的。另外,在上述本專利技術的接觸件中,優選地,上述一對觸針分別是經過沖裁加工和與相互的上述直線部重疊的一側的面相對的背面的兩側緣的倒角加工而形成的。關于一對觸針,在組合情況下向著外側的、上述背面的兩側緣被倒角,由此,組合狀態下的直徑小型化。因此,能夠使容納接觸件的外殼的孔小徑化,高密度配置成為可能。另外,在上述本專利技術的接觸件中,優選地,上述一對觸針是沿相互的上述直線部重疊的面一側成為按壓面的方向被沖裁加工的。按壓面在其兩側不產生 由沖裁加工引起的毛刺(飛翅)。由于直線部重疊的面的一側成為按壓面,因此,一對觸針的直線部彼此的移動也變得平滑。另外,在上述本專利技術的接觸件中,優選地,上述一對觸針在上述直線部的上述另一端部附近具有寬幅部,其形成為比該直線部的其他部分寬度更寬,防止上述彈簧部件的各一端脫離,受到由該彈簧部件引起的偏向力。由形成于各觸針的寬幅部進行彈簧部件的防脫,另外,通過該寬幅部,也能夠防止從外殼脫離。另外,達到上述目的的插座,是與電子部件連接的插座,具備外殼;以及接觸件,安裝于上述外殼內,與該電子部件的電接點接觸。上述接觸件具備一對觸針,具有從一端部向著另一端部大致直線狀延伸的直線部,相互的一端部向著相互的另一端部組合成相互的直線部重疊的姿勢,并且具有從該另一端部彎曲折回且在與該另一端部之間夾持對方的這一端部的夾緊部;以及彈簧部件,纏繞上述一對觸針雙方的上述直線部,使該一對觸針雙方的上述夾緊部沿相互遠離的方向偏向。此外,關于在本專利技術所說的插座,在此不限于僅顯示其基本形式,而這僅僅是為了避免重復,在本專利技術所說的插座中,不僅包括上述的基本形式,也包括與前述的接觸件的各個形式相對應的各種形式。如以上說明的那樣,依照本專利技術,實現了制造容易且可靠性高的接觸件及插座。附圖說明圖I是顯示本專利技術的插座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截面圖。圖2是將圖I所示的接觸件取出而顯示的立體圖。圖3是圖2所示的接觸件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放大顯示圖3所示的第I觸針的立體圖。圖5是從另一角度觀察第I觸針的立體圖。圖6是第I觸針的側面圖和截面圖。符號說明 S插座 I接觸件 II、12觸針 111a、121a 第 I 端部 lllb、121b 第 2 端部 III、121直線部 112,122夾緊部 112e、122e 弧狀部113,123寬幅部 13彈簧部件 2外殼。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圖I是顯示本專利技術的插座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截面圖。圖I所示的插座S安裝于例如圖中未顯示的電路基板,與電子部件P連接,由此將電路基板與電子部件P電結合。電子部件P例如是以BGA (Ball Grid Array,球柵陣列)為代表的、電接點T被二維排列的1C。但是,插座S的連接對象不限于1C,也包括例如具有·電接點的電路基板。插座S具備與電子部件P的電接點T接觸的接觸件I和保持接觸件I的外殼2。接觸件I是本專利技術的接觸件的一個實施方式。外殼2由絕緣性的樹脂材料形成。外殼2具有接納電子部件P的接納面2a和作為接納面2a的相反側的面的基板面2b。插座S向著基板面2b安裝于圖中未顯示的電路基板。在外殼2,設有從接納面2a貫通至基板面2b的多個接觸件孔2h。接觸件I容納于外殼2的接觸件孔2h之中。在插座S,配置有多個接觸件I。雖然在圖中顯示了所配置的接觸件I的一列,但是接觸件I在接納面2a的平面視圖中排列成縱橫多列。各個接觸件I貫通外殼2。接觸件I的一端在基板面2b露出,另一端在外殼2的接納面2a露出。更詳細而言,在圖I所示的狀態下,接觸件I的長度比外殼2的接納面2a至基板面2b的厚度更長。因此,接觸件I從外殼2的接納面2a突出。另外,在接觸件I中的在基板面2b露出的一端,附著有用于焊接至圖中未顯示的電路基板的焊球B。但是,插座S不限于焊接至電路基板,也能夠采用如下方式通過以將外殼2按壓至電路基板的方式固定,接觸件I的在基板面2b露出的一端與電路基板接觸。多個接觸件I分別具有相互獨立地伸縮自如的結構。在連接電子部件P時,電子部件P向外殼2的接納面2a按壓。此時,從外殼2的接納面2a突出的接觸件I的一端與電子部件P的電接點T接觸,由電接點T向外殼2壓入。各個接觸件I與電子部件P的電接點T彈性接觸。即,利用由被壓入時的彈性能引起的反作用力來按壓電接點T。因此,各個接觸件I吸收電子部件P的歪斜和電接點T的尺寸誤差,以恰當的接觸力與各個電接點T接觸。 圖2是將圖I所示的接觸件取出而顯示的立體圖。另外,圖3是圖2所示的接觸件的分解立體圖。圖2和圖3所示的接觸件I具備一對觸針11、12和彈簧部件13。第I觸針11具有直線部111和接著直線部111設置的夾緊部112。直線部111從第I端部Illa向第2端部Illb延伸成直線狀。在直線部111上的第I端部Illa與第2端部11 Ib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接觸件,安裝在與電子部件連接的插座的外殼內,與該電子部件的電接點接觸,所述接觸件具備:???一對觸針,具有從一端部向著另一端部大致直線狀地延伸的直線部,相互的一端部向著相互的另一端部組合成相互的直線部重疊的姿勢,并且具有從該另一端部彎曲折回且在與該另一端部之間夾持對方的該一端部的夾緊部;以及???彈簧部件,纏繞所述一對觸針雙方的所述直線部,使該一對觸針雙方的所述夾緊部沿相互遠離的方向偏向。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梅村雄二,
申請(專利權)人:泰科電子日本合同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