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小麥播種機,用于實現小麥的無耕播種。它包括機架、施肥機構、播種機構和壓實機構,所述機架包括前梁、中梁和后梁,所述施肥機構包括肥料箱、排肥管和前耬腿,所述播種機構包括種子箱、前排種管、后排種管、中耬腿和后耬腿,其特別之處在于:所述前耬腿與前梁、中耬腿與中梁、后耬腿與后梁均通過彈性組件連接,所述壓實機構包括一組壓實輪和一組分散器,所述壓實輪與分散器安裝在同一傳動軸上,在相鄰兩壓實輪之間布置一個分散器。本發明專利技術解決了現有無耕播種機存在的技術問題,使小麥播種后的出芽率和成活率得到保證,并顯著提高了播種工作效率,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價值。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ー種農用播種機,尤其是ー種無需對土地進行旋耕的小麥播種機,屬于農業播種機械
技術介紹
現有的小麥播種機結構主要包括固定在機架前梁上的前施肥耬腿、固定在機架后梁上的后播種耬腿和壓實輪,由于前施肥耬腿和后播種耬腿均為垂直向下結構,且后播種耬腿在機架后梁上密集分布,在施肥及播種過程中會造成柴草擁堵,不能實現小麥的無耕播種。為解決上述問題,中國專利號為ZL201120446074. X的ー種小麥無耕播種機公開了布置在機架中、后橫梁上的兩排播種耬腿結構,并將施肥耬腿及播種耬腿設計成夾角為 150 170°的弧形結構,達到了小麥無耕播種的目的。但小麥一般是在秋作物收獲后的土地上種植,由于秋作物秸桿粉碎后覆蓋在土地的表層,采用上述無旋耕播種機進行播種作業時,粘結在一起的秸桿不能被分散開,給小麥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同時由于土地沒有經過翻耕、耙耱,再加上秸桿不能均勻覆蓋,土地便呈現出高低不平的狀態,而上述無旋耕播種機耬腿與機架為固定裝配結構,導致位于耬腿下端的開溝器開溝深度不同,使種子的埋覆深度不一致,難以保證小麥播種后的出芽率和成活率;另外上述無旋耕播種機設置了前排三個施肥耬腿和中、后兩排六個播種耬腿,可同時完成六行小麥的播種作業,工作效率有待于進一步提尚。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之弊端,提供ー種能將粘結的秸桿分散,井能有效緩解因土地不平整造成的種子埋覆深度不一致現象,使小麥播種后的出芽率和成活率得到保證的小麥播種機。本專利技術所述問題是以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 ー種小麥播種機,它包括機架、施肥機構、播種機構和壓實機構,所述機架包括前梁、中梁和后梁,所述施肥機構包括肥料箱、排肥管和前耬腿,所述播種機構包括種子箱、前排種管、后排種管、中耬腿和后耬腿,其特別之處在于所述前耬腿與前梁、中耬腿與中梁、后耬腿與后梁均通過彈性組件連接,所述壓實機構包括ー組壓實輪和ー組分散器,所述壓實輪與分散器安裝在同一傳動軸上,在相鄰兩壓實輪之間布置ー個分散器。上述小麥播種機,所述彈性連接組件包括固定板、連接座、壓縮彈簧、銷子和騎馬螺栓,所述固定板安裝在機架橫梁上,所述連接座為頂端封閉的空腔結構,它通過上下兩條騎馬螺栓與固定板裝配,所述壓縮彈簧位于連接座空腔的頂部,其下端與所對應耬腿的頂端配裝,在耬腿側壁上設有連接滑槽,所述銷子穿過連接座側壁與連接滑槽配裝。上述小麥播種機,所述壓實輪分別與前耬腿、中耬腿及后耬腿位置對應,壓實輪直徑為Φ1,所述分散器的邊緣均勻布置ー組分散齒,分散器外緣直徑為Φ2,所述壓實輪直徑Φ1大于分散器外緣直徑Φ2。上述小麥播種機,所述前耬腿數量不少于三個,它們均布在機架前梁的對應位置處,所中耬腿及后耬腿數量均不少于三個,它們均布在機架中梁及后梁的對應位置處,前耬腿、中耬腿及后耬腿交錯布置,中耬腿、后耬腿位于前耬腿的兩側。本專利技術結構中前耬腿與機架前梁、中耬腿與機架中梁、后耬腿與機架后梁均通過弾性組件連接,通過壓縮彈簧、銷子與對應耬腿的配合來調節位于耬腿下端開溝器的開溝深度,不僅滿足了施肥的深度要求,并使種子埋覆深度一致,提高了種子的發芽率和成活率;本專利技術將壓實輪與分散器安裝在同一傳動軸上,壓實輪分別與前耬腿、中耬腿及后耬腿位置對應,在相鄰兩壓實輪之間布置了分散器,使開溝播種后的土地被壓實并將位于壟背上粘結在一起的粉碎秸桿撥散,為小麥出牙及生長創造了適宜的條件;本專利技術結構中前耬腿、中耬腿及后耬腿數量均不少于三個,使播種機覆蓋面積増大。總之,本專利技術解決了現有無耕播種機存在的技術問題,使小麥播種后的出芽率和成活率得到保證,并顯著提高了播種工作效率,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途。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ー步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2是圖I中A處結構放大圖3是機架部分及壓實機構的俯視圖4是分散器結構圖。圖中各標號為1、機架,2、肥料箱,3、種子箱,4、開溝器,5、前耬腿,6、中耬腿,7、后耬腿,8、覆土器,9、壓實輪,10、排肥管,11、前排種管,12、后排種管,13、前梁,14、中梁,15、后梁,16、分散器,17、固定板,18、連接座,19、壓縮彈簧,20、銷子,21、騎馬螺栓,22、連接滑槽。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看圖I、圖3,本專利技術包括機架I、施肥機構、播種機構和壓實機構,所述機架I包括前梁13、中梁14和后梁15,所述施肥機構包括肥料箱2、排肥管10和前耬腿5,所述播種機構包括種子箱3、前排種管11、后排種管12、中耬腿6和后耬腿7,其特別之處在于所述前耬腿5與前梁13、中耬腿6與中梁14、后耬腿7與后梁15均通過彈性組件連接,所述壓實機構包括ー組壓實輪9和ー組分散器16,所述壓實輪9與分散器16安裝在同一傳動軸上,在相鄰兩壓實輪9之間布置ー個分散器16。參看圖I、圖2,本專利技術的弾性連接組件包括固定板17、連接座18、壓縮彈簧19、銷子20和騎馬螺栓21,所述固定板17安裝在機架橫梁上,所述連接座18為頂端封閉的空腔結構,它通過上下兩條騎馬螺栓21與固定板17裝配,所述壓縮彈簧19位于連接座空腔的頂部,其下端與所對應耬腿的頂端配裝,在耬腿側壁上設有連接滑槽22,所述銷子20穿過連接座18的側壁與連接滑槽22配裝。參看圖3、圖4,本專利技術的壓實輪9分別與前耬腿5、中耬腿6及后耬腿7的位置對應,壓實輪直徑為Φ I,所述分散器16采用齒狀輪,其邊緣均勻布置ー組向后彎曲的分散齒,分散器外緣直徑為Φ2,這樣的分散器對粉碎秸桿的撥散效果好,不易糾纏雜草。所述壓實輪直徑Φ I大于分散器外緣直徑Φ2,Φ1-Φ2=5πιπι。(更正這個數值應該為3cm或者5 cm ) 參看圖3,本專利技術施肥機構中前耬腿5數量不少于三個,它們均布在機架前梁13的對應位置處,所述播種機構的中耬腿6及后耬腿7數量均不少于三個,它們均布在機架中梁14及后梁15的對應位置處,前耬腿5、中耬腿6及后耬腿7交錯布置,中耬腿6、后耬腿7位于前耬腿5的兩側。參看圖I、圖2、圖3、圖4,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工作原理進行說明ー種小麥播種機,其前耬腿5與機架的前梁13、中耬腿與機架的中梁14、后耬腿與機架的后梁15均通過彈性組件連接,通過壓縮彈簧19、銷子20與對應耬腿的配合來調節位于耬腿下端開溝器4的開溝深度,不僅滿足了施肥的深度要求,并使種子埋覆深度一致,提高了種子的發芽率和成活率;本專利技術將壓實輪9與分散器16安裝在同一傳動軸上,壓實輪9分別與前耬腿5、中耬腿6及后耬腿7的位置對應,在相鄰兩壓實輪9之間布置了分散器16,使開 溝播種后的土地被壓實并將位于壟背上粘結在一起的粉碎秸桿撥散,為小麥出牙及生長創造了適宜的條件。本專利技術結構中前耬腿5、中耬腿6及后耬腿7數量均不少于三個,使播種機覆蓋面積増大。本專利技術的工作過程是先由前耬腿下端的開溝器4在土地上開出溝槽,通過與肥料箱2底部相連的排肥管將肥料灑在溝槽中,位于開溝器4后端的覆土器將溝槽填平,完成施肥操作;與此同時播種機構進行播種作業,由中耬腿及后耬腿下端的開溝器4在土地上開出溝槽,通過與種子箱3底部相連的前排種管11和后排種管12將種子灑在溝槽中,位于開溝器4后端的覆土器將溝槽填平,完成播種操作;最后通過壓實輪對填滿后的溝槽壓實,通過分散器的分散齒將位于壟背上的粘結在一起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小麥播種機,其特征是,它包括機架(1)、施肥機構、播種機構和壓實機構,所述機架(1)包括前梁(13)、中梁(14)和后梁(15),所述施肥機構包括肥料箱(2)、排肥管(10)和前耬腿(5),所述播種機構包括種子箱(3)、前排種管(11)、后排種管(12)、中耬腿(6)和后耬腿(7),其特征是,所述前耬腿(5)與前梁(13)、中耬腿(6)與中梁(14)、后耬腿(7)與后梁(15)均通過彈性組件連接,所述壓實機構包括一組壓實輪(9)和一組分散器(16),所述壓實輪(9)與分散器(16)安裝在同一傳動軸上,在相鄰兩壓實輪(9)之間布置一個分散器(16)。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小麥播種機,其特征是,它包括機架(I)、施肥機構、播種機構和壓實機構,所述機架(I)包括前梁(13)、中梁(14)和后梁(15),所述施肥機構包括肥料箱(2)、排肥管(10)和前耬腿(5),所述播種機構包括種子箱(3)、前排種管(11)、后排種管(12)、中耬腿(6)和后耬腿(7),其特征是,所述前耬腿(5)與前梁(13)、中耬腿(6)與中梁(14)、后耬腿(7)與后梁(15)均通過彈性組件連接,所述壓實機構包括一組壓實輪(9)和一組分散器(16),所述壓實輪(9)與分散器(16)安裝在同一傳動軸上,在相鄰兩壓實輪(9)之間布置一個分散器(16)。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小麥播種機,其特征是,所述彈性連接組件包括固定板(17)、連接座(18)、壓縮彈簧(19)、銷子(20)和騎馬螺栓(21),所述固定板(17)安裝在機架橫梁上,所述連接座(18)為頂端封閉的空腔結構,它...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希忠,
申請(專利權)人:張希忠,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