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按鍵安裝結構,包含:殼體,該殼體上形成有開口部,且在所述開口部兩側的每一側設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側按鍵,該側按鍵被安裝于所述殼體的所述開口部,該側按鍵沿長度方向的兩側設有懸臂,分別設置在所述殼體的背面,該懸臂至少具有兩個彎曲部,所述側按鍵被安裝到所述殼體的所述開口部時,所述懸臂分別被每一側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提供使用這種側按鍵安裝結構的便攜式電子設備。(*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移動通信終端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便攜式電子設備及其側按鍵安裝結構。
技術介紹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便攜式電子設備的使用越來越普及,這種便攜式電子設備如手機、MP3、MP4、PDA、相機、攝像機、平板電腦等,而且對這些便攜式電子設備的性能、外觀、重量、結構緊湊性等要求也越來越高。現有的便攜式電子設備,通常在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表面上設有照相或攝像按鍵、音量調節按鍵等功能按鍵(以下統稱為“側按鍵”)。這些側按鍵在便攜式電子設備上 的安裝結構可參考圖I和圖2進行說明。圖I是從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內部觀察到的側按鍵安裝結構的后視圖,圖2是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按鍵安裝結構的立體圖。如圖I和圖2所示,在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面殼體I的開ロ部嵌入側按鍵2,側按鍵2包括鍵殼3和鍵體4,鍵殼3像龜殼那樣套在鍵體4上。鍵體4在左右兩側沿長度方向設有懸臂5,懸臂5上設有貫通孔6。在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面殼體I的背面還設有柱形凸起7,該柱形凸起7與懸臂5上的貫通孔6配合而將側按鍵安裝到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面殼體I上。然而,由于側按鍵涉及按壓時的手感問題,如果使柱形凸起7與貫通孔6緊密配合,則會影響側按鍵的按壓手感,而且還很不容易組裝。相反,如果使貫通孔6的尺寸大于柱形凸起7的尺寸,則在上下左右晃動時,側按鍵得不到固定,很容易掉落,造成組裝返エ的情況發生。另外,作為側按鍵安裝結構的另ー種方法有使用膠紙進行固定的方法。如果使用該方法進行固定,則不僅増加“膠紙”的成本,而且在組裝エ序中還增加膠紙的粘貼和拆除エ序,從而增加了設備的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是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組裝方便、能夠牢固地固定側按鍵的便攜電子設備及其側按鍵安裝結構。本技術的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按鍵安裝結構,包含殼體,該殼體上形成有開ロ部,且在所述開ロ部兩側的每ー側設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側按鍵,該側按鍵被安裝于所述殼體的所述開ロ部,該側按鍵沿長度方向的兩側設有懸臂,分別設置在所述殼體的背面,該懸臂至少具有兩個彎曲部,所述側按鍵被安裝到所述殼體的所述開ロ部吋,所述懸臂分別被每ー側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并且,所述懸臂被所述至少兩個彎曲部劃分為上游懸臂、下游懸臂以及連接所述上游懸臂和下游懸臂的連接臂而形成為Z字形,在所述上游懸臂的預定位置沿豎直方向形成凹槽。并且,所述懸臂被所述至少兩個彎曲部劃分為上游懸臂、下游懸臂以及連接所述上游懸臂和下游懸臂的連接臂而形成為反Z字形,在所述上游懸臂的預定位置沿豎直方向形成凹槽。并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形成為掛鉤狀,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內表面與所述殼體的背面形成U字形,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寬度與所述凹槽的寬度相對應,所述第一固定部的開ロ大小與所述上游懸臂的形成凹槽后的厚度相對應。并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形成為倒掛鉤狀,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內表面與所述殼體的背面形成η字形,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寬度與所述凹槽的寬度相對應,所述第一固定部的開ロ大小與所述上游懸臂的形成凹槽后的厚度相對應。并且,所述第二固定部形成為凸起狀,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連接臂的寬度。并且,在安裝所述側按鍵時,所述上游懸臂的形成所述凹槽的部分被插入到所述第一固定部的開口中,所述下游懸臂被抵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使所述側按鍵在X、Y、Z三 方向的移動被限制。并且,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端部形成為圓滑過渡的形狀。本技術的便攜式電子設備,采用上述的側按鍵安裝結構。本技術通過改善側按鍵的懸臂結構和與側按鍵相結合的側面殼體的結構,從而可以簡單并牢固地將側按鍵固定在側面殼體上,即使在上下左右搖晃時,側按鍵也不容易掉落,且需要拆卸時,也很容易拆卸,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附圖說明圖I是從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內部觀察到的側按鍵安裝結構的后視圖。圖2是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按鍵安裝結構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側按鍵結構的圖,主要表示側按鍵的懸臂結構。圖4是表示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面殼體的結構的圖。圖5是表示側按鍵懸臂與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面殼體的安裝狀態的局部放大圖。圖6是表示將側按鍵安裝在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面殼體上的整體狀態的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技術的第一實施例。在此,為了便于說明,在附圖中對于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號。圖3是表示側按鍵結構的圖,主要表示側按鍵的懸臂結構。如圖3所示,側按鍵12包括鍵殼13和鍵體14,鍵殼13像龜殼那樣套在鍵體14上。鍵體14在左右兩側沿長度方向設有懸臂15,該懸臂15形成為“Ζ”字形,設置在便攜式電子設備的殼體的背面。為了便于說明,將“Ζ”字形懸臂15劃分為上游懸臂16、下游懸臂18以及連接上游懸臂16和下游懸臂18的連接臂17進行說明。上游懸臂16直接連接于鍵體14,且在上游懸臂16的預定部位設有凹槽19。連接臂17用于連接上游懸臂16和下游懸臂18,并沿垂直于上游懸臂16的方向向下延長。下游懸臂18平行于上游懸臂16,并沿鍵體14的長度方向延長,且下游懸臂18的上表面呈平面。“Ζ”字形懸臂15可以與鍵體14 一體形成,也可以在分開形成后連接為一體,但本技術中“Ζ”字形懸臂15與鍵體14 一體形成。上述的“Z”字形懸臂15結構在鍵體14的左右兩側對稱布置。圖4是表示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面殼體的結構的圖。如圖4所示,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面殼體20中設有開ロ部21,在該開ロ部21中插入側按鍵12,以在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外部露出側按鍵12。并且,側面殼體20的背面設有掛鉤部22和卡止部23,掛鉤部22設置在接近開ロ部21的兩側,卡止部23設置在遠離開ロ部21的兩側,且掛鉤部22與卡止部23之間的距離大于或等于“Z”字形懸臂15的連接臂17的寬度。在本技術中,掛鉤部22形成在側面殼體20的背面,且開ロ朝上,掛鉤部22的內表面與側面殼體20的背面之間形成“U”字形。掛鉤部22的寬度與設置在“Z”字形懸臂15的上游懸臂16上的凹槽19寬度相對應,掛鉤部22的開ロ大小(即,“U”字形的開ロ大小)與上游懸臂16的形成凹槽后的厚度相對應。并且,卡止部23形成為從側面殼體20的 背面突出的凸起形狀,卡止部23的下表面呈平面。在本技術中,將側按鍵12安裝在側面殼體20上時,設置在“Z”字形懸臂15的上游懸臂16上的凹槽19被壓入到掛鉤部22的“U”字形開口中,且下游懸臂18被壓入到卡止部23的下面,下游懸臂18的上表面與卡止部23的下表面可以相互抵接。這里,為了便于安裝,可以將卡止部23的端部形成為圓滑過渡的形狀。并且,還可以通過塑料等具有一定的彈性變形能力的材料構成掛鉤部22、卡止部23以及“Z”字形懸臂15,使其能夠產生一定的彈性變形。圖5是表示側按鍵懸臂與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面殼體的安裝狀態的局部放大圖。通過上述結構,側按鍵12沿X、Y方向的移動被掛鉤部22限制,沿Z方向的移動被卡止部23和掛鉤部22限制,從而起到可以牢固地固定側按鍵12的作用。圖6是表示將側按鍵安裝在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面殼體上的整體狀態的圖。從側面殼體20拆卸側按鍵12時,將下游懸臂18端部向側面殼體20的內側掰開,使下游懸臂18脫離與卡止部23相抵接的狀態,然后向上提側按鍵1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按鍵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殼體,該殼體上形成有開口部,且在所述開口部兩側的每一側設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側按鍵,該側按鍵被安裝于所述殼體的所述開口部,該側按鍵沿長度方向的兩側設有懸臂,分別設置在所述殼體的背面,該懸臂至少具有兩個彎曲部,所述側按鍵被安裝到所述殼體的所述開口部時,所述懸臂分別被每一側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按鍵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 殼體,該殼體上形成有開口部,且在所述開口部兩側的每一側設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 側按鍵,該側按鍵被安裝于所述殼體的所述開口部,該側按鍵沿長度方向的兩側設有懸臂,分別設置在所述殼體的背面,該懸臂至少具有兩個彎曲部, 所述側按鍵被安裝到所述殼體的所述開口部時,所述懸臂分別被每一側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按鍵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懸臂被所述至少兩個彎曲部劃分為上游懸臂、下游懸臂以及連接所述上游懸臂和下游懸臂的連接臂而形成為Z字形,在所述上游懸臂的預定位置沿豎直方向形成凹槽。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按鍵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懸臂被所述至少兩個彎曲部劃分為上游懸臂、下游懸臂以及連接所述上游懸臂和下游懸臂的連接臂而形成為反Z字形,在所述上游懸臂的預定位置沿豎直方向形成凹槽。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側按鍵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形成為掛鉤狀,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內表面與所述殼體的背面形成U字形,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唐禹,鄭龍,蔡洪偵,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三星通信技術研究有限公司,三星電子株式會社,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