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智能機械發電系統及電動車,包括:控制啟動的啟動裝置;與啟動裝置連接,用于提供啟動電能的供電裝置;與供電裝置連接,用于控制供電裝置提供的電能的電能控制裝置;與電能控制裝置連接,用于根據供電裝置提供的電能運轉產生動能的動能生成裝置;與動能生成裝置連接,用于根據動能生成裝置提供的動能運轉產生電能的電能生成裝置;與電能生成裝置連接,用于向外部用電裝置傳送電能的電能輸出裝置;與電能生成裝置連接,用于存儲通過電能生成裝置產生的電能的儲能裝置;儲能裝置與電能控制裝置連接。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智能機械發電系統及電動車,解決了電動車的蓄電儲電量小的問題,不必擔心長途出行會沒有電,而且不必擔心因為疏忽忘記充電而不能使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發電裝置,特別是指一種智能機械發電系統及電動車。
技術介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電動車逐漸成為人們首選的代步工具。與自行車相比,由于它們不需要用人力來驅動,比自行車省力、快捷;人們可以行駛更長的距離;與汽車相比,能更有效的節省資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現有的電動車的蓄電瓶,儲電量較小,不能使電動車連續行使很長距離;且在蓄電瓶電量用完后,需要重新充電才能繼續使用,往往有很多使用者在蓄電瓶電量用盡后忘記充電,使得無法再次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出一種智能機械發電系統及電動車,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電動車蓄電瓶儲電量小,需反復充電才能使用的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種智能機械發電系統,包括控制啟動的啟動裝直;與所述啟動裝置連接,用于提供啟動電能的供電裝置;與所述供電裝置連接,用于控制所述供電裝置提供的電能的電能控制裝置;與所述電能控制裝置連接,用于根據所述供電裝置提供的電能運轉產生動能的動能生成裝置;與所述動能生成裝置連接,用于根據所述動能生成裝置提供的動能運轉產生電能的電能生成裝置;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連接,用于向外部用電裝置傳送電能的電能輸出裝置;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連接,用于存儲通過所述電能生成裝置產生的電能的儲能裝置;所述儲能裝置與所述電能控制裝置連接。進一步,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動能生成裝置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之間,用于調整由所述動能生成裝置產生的動能的變速傳導裝置。進一步,設置在所述電能生成裝置與所述儲能裝置之間,用于調整所述電能生成裝置產生的電能的第一控制裝置,所述第一控制裝置還與所述電能輸出裝置連接。設置在所述電能生成裝置與所述儲能裝置之間,用于調整所述電能生成裝置產生的電能的第二控制裝置。進一步設置在所述電能生成裝置和所述儲能裝置之間,用于使所述電能生成裝置與所述儲能裝置的連接斷路的計時控制裝置,所述計時控制裝置與所述電能輸出裝置連接。一種電動車,包括承載裝置和驅動裝置,還包括,所述智能機械發電系統,所述電能輸出裝置與所述驅動裝置連接。本技術技術方案通過所述動能生成裝置驅動所述電能生成裝置產生電能,在產生使電能的同時還對所述儲能裝置充電,當所述儲能裝置充電到一定量后,通過所述電能控制裝置將所述供電裝置短開,通過所述儲能裝置對所述動能生成裝置供電,達到循環供電。通過這樣的設計,解決了電動車的蓄電瓶儲電量小的問題,不必擔心長途出行會沒有電,而且更不必擔心因為疏忽忘記充電而使電動車不能使用,在具有上述兩種優點的同時,本技術方案因為循環發電,省去了與外部電源連接充電,大大節省了資源。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I為本技術一種智能機械發電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智能機械發電系統一個實施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一種智能機械發電系統另一個實施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如圖I和圖2所述,一種智能機械發電系統,包括控制啟動的啟動裝直2 ;與所述啟動裝置2連接,用于提供啟動電能的供電裝置I ;與所述供電裝置I連接,用于控制所述供電裝置I提供的電能的電能控制裝置9 ;與所述電能控制裝置9連接,用于根據所述供電裝置I提供的電能運轉產生動能的動能生成裝置3 ;與所述動能生成裝置3連接,用于根據所述動能生成裝置3提供的動能運轉產生電能的電能生成裝置4 ;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連接,用于向外部用電裝置傳送電能的電能輸出裝置6 ;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連接,用于存儲通過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產生的電能的儲能裝置8 ;所述儲能裝置8與所述電能控制裝置9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啟動裝置2優選為點動開關;所述供電裝置I優選干電池,干電池的總電壓為12V ;所述供電裝置I與所述點動開關連接;所述電能控制裝置9優選為電壓調節器,所述電能控制裝置9與所述供電裝置I連接;所述動能生成裝置3優選為小型電動機,且所述小型電動機的啟動電壓為9V,所述動能生成裝置3與所述電能控制裝置9連接;在此階段,所述電能控制裝置9在接收到所述供電裝置I提供的電壓后進行調整,并調整到穩定值后對所述動能生成裝置3供電;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優選為小型直流發電機,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與所述動能生成裝置3連接;所述電能輸出裝置6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連接,另一端與外部用電裝置連接;所述儲能裝置8優選為蓄電池,所述儲能裝置8 一端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連接,另一端與所述電能控制裝置9連接;所述儲能裝置8在接收到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返回的電能后,進行充電,并將獲得的電能傳送到所述電能控制裝置9,所述電能控制裝置9接收到由儲能裝置8傳送過來的電能后,首先將所述供電裝置I自電路中斷開,并對獲得的電能進行調壓,將調壓后的電能傳送給所述動能生成裝置3,供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運轉,達到循環供電。進一步,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動能生成裝置3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之間,用于調整由所述動能生成裝置3產生的動能的變速傳導裝置10。所述變速傳導裝置10設置在所述動能生成裝置3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之間,所 述動能生成裝置3通電后運轉,產生一定量的動能,并將產生的電能傳送給所述變速傳導裝置10,通過所述變速傳導裝置10加大獲得動能的轉速和扭力,并將加大后的動能傳送到所述電能生成裝置10,供所述電能生成裝置10運轉。進一步,設置在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與所述儲能裝置8之間,用于調整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產生的電能的第一控制裝置5,所述第一控制裝置5還與所述電能輸出裝置6連接。設置在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與所述儲能裝置8之間,用于調整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產生的電能的第二控制裝置7。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裝置5優選為調壓器,所述第一控制裝置5 —端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儲能裝置8連接,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產生的電能在通過所述第一控制裝置5時,所述第一控制裝置5對電能進行調整,調整后產生穩定的電壓和電流,并將產生的電壓和電流分別傳送給所述儲能裝置8和所述電能輸出裝置6。所述第二控制裝置7優選為電流調壓器,所述第二控制裝置7 —端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儲能裝置8連接,在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產生電能后,電能傳送到所述第二控制裝置7,經所述第二控制裝置7調整后將穩定的電能傳送到所述儲能裝置8。所述第一控制裝置5與所述第二控制裝置7可以同時使用,即所述第一控制裝置5 一端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連接,另一端與所述電能輸出裝置6和所述第二控制裝置7連接,所述第二控制裝置7與所述儲能裝置8連接,當所述電能生成裝置4產生的電能通過所述第一控制裝置5時,所述第一控制裝置5對電能進行調整,調整后產生穩定的電壓和電流,并將產生的穩定的電壓和電流傳送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智能機械發電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啟動的啟動裝置;與所述啟動裝置連接,用于提供啟動電能的供電裝置;與所述供電裝置連接,用于控制所述供電裝置提供的電能的電能控制裝置;與所述電能控制裝置連接,用于根據所述供電裝置提供的電能運轉產生動能的動能生成裝置;與所述動能生成裝置連接,用于根據所述動能生成裝置提供的動能運轉產生電能的電能生成裝置;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連接,用于向外部用電裝置傳送電能的電能輸出裝置;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連接,用于存儲通過所述電能生成裝置產生的電能的儲能裝置;所述儲能裝置與所述電能控制裝置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ー種智能機械發電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啟動的啟動裝置;與所述啟動裝置連接,用于提供啟動電能的供電裝置;與所述供電裝置連接,用于控制所述供電裝置提供的電能的電能控制裝置;與所述電能控制裝置連接,用于根據所述供電裝置提供的電能運轉產生動能的動能生成裝置;與所述動能生成裝置連接,用于根據所述動能生成裝置提供的動能運轉產生電能的電能生成裝置;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連接,用于向外部用電裝置傳送電能的電能輸出裝置;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連接,用于存儲通過所述電能生成裝置產生的電能的儲能裝置;所述儲能裝置與所述電能控制裝置連接。2.如權利要求I所述智能機械發電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動能生成裝置與所述電能生成裝置之間,用于調整由所述動能生成裝置產生的動能的變速傳導裝置。3.如...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亮,蘇少卿,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市本源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