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金屬帶材的幅向延伸驗證設備,其包括第一凹凸輪和設于第一凹凸輪內側的第二凹凸輪;所述第一凹凸輪設有固定在機架上的第一凸輪和第一凹輪,第二凹凸輪設有固定在機架上的第二凸輪和第二凹輪;第一凸輪與第一凹輪之間的第一弧形間隙的中心到機架的高度小于第二凸輪和第二凹輪之間的第二弧形間隙中心到機架的高度;并且,第二凸輪的中心軸到第二凸輪輥面的最大距離等于第一凸輪中心軸到第一凸輪輥面的最大距離的1.28倍。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金屬帶材的幅向延伸驗證設備其結構不但可以準確地測量整批金屬帶材的幅向伸長率,而且結構簡單,安全可靠,操作方便,滿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金屬帶材的幅向延伸驗證設備。
技術介紹
現有的金屬帶材的幅向伸長率試驗方法是分別對多個樣品進行長度方向上的伸長率測量,然后比較各個樣品在長度方向上的伸長率的數值,看是否接近或近似從而判斷整批金屬帶材的幅向伸長率是否均勻。但是這樣的幅向伸長率試驗方法存在著以下的問題I、金屬帶材需要重復多次取樣,勞動強度大;2、金屬帶材的取樣位置因取樣方法的不確定性,無法準確定位。3、樣品伸長率數值受試樣和拉伸試驗的操作方法影響,不能直接地反映整批金屬帶材的幅向性能。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可以準確地測量整批金屬帶材的幅向伸長率的金屬帶材的幅向延伸驗證設備。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內容具體如下金屬帶材的幅向延伸驗證設備,其包括第一凹凸輪和設于第一凹凸輪內側的第二凹凸輪;所述第一凹凸輪包括固定設置在機架上并可繞其各自中心軸轉動的第一凸輪和第一凹輪;所述第二凹凸輪包括固定設置在機架上并可繞其各自中心軸轉動的第二凸輪和第二凹輪;所述第一凸輪與第一凹輪相匹配并設于第一凹輪的上方,并且第一凸輪的輥面與第一凹輪的輥面形成一個僅供金屬帶材通過的第一弧形間隙;所述第二凸輪與第二凹輪相匹配并設于第二凹輪的上方,并且第二凸輪的輥面與第二凹輪的輥面形成一個僅供所述金屬帶材通過的第二弧形間隙;所述第一弧形間隙和第二弧形間隙的尺寸與金屬帶材的尺寸相匹配;第一弧形間隙的中心到機架的高度小于第二弧形間隙中心到機架的高度;并且,第二凸輪的中心軸到第二凸輪輥面的最大距離等于第一凸輪中心軸到第一凸輪輥面的最大距離的I. 28倍。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一弧形間隙的尺寸與金屬帶材的尺寸相匹配具體是指第一弧形間隙的寬度大于或等于金屬帶材的寬度,并且第一弧形間隙的高度略大于金屬帶材的厚度(即第一凸輪的輥面和第一凹輪的輥面分別可接觸金屬帶材的頂部和底部);所述第二弧形間隙的尺寸與金屬帶材的尺寸相匹配具體是指第二弧形間隙的寬度大于或等于金屬帶材的寬度,并且第二弧形間隙的高度略大于金屬帶材的厚度(即第二凸輪的輥面和第二凹輪的輥面分別可接觸金屬帶材的頂部和底部)。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一凸輪、第一凹輪、第二凸輪、第二凹輪分別關于其各自的中心軸對稱。優選地,第一凸輪的軸向截面截取其輥面所形成的第一曲線包括三段弧線,所述三段弧線分別為第一弧線,第二弧線和第三弧線;所述第一弧線和第三弧線分別位于第二弧線的左右兩端;所述第二弧線的半徑同時大于所述第一弧線和第三弧線的半徑;所述第一凹輪的軸向截面截取其輥面所形成的第二曲線也包括三段弧線,所述三段弧線分別為第四弧線,第五弧線和第六弧線;所述第四弧線和第六弧線分別位于第五弧線的左右兩端;所述第五弧線的半徑同時大于所述第四弧線和第六弧線的半徑;并且,所述第一曲線和第二曲線的弧長均與金屬帶材的寬度相匹配。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一曲線的弧長與金屬帶材的寬度相匹配具體是指第一曲線的弧長大于或等于金屬帶材的寬度;所述第二曲線的弧長與金屬帶材的寬度相匹配具體是指第二曲線的弧長大于或等于金屬帶材的寬度。優選地,第二凸輪的軸向截面截取其輥面所形成的第三曲線 包括三段弧線,所述三段弧線分別為第七弧線,第八弧線和第九弧線;所述第七弧線和第九弧線分別位于第八弧線的左右兩端;所述第八弧線的半徑同時大于所述第七弧線和第九弧線的半徑;所述第二凹輪的軸向截面截取其輥面所形成的第四曲線也包括三段弧線,所述三段弧線分別為第十弧線,第十一弧線和第十二弧線;所述第十弧線和第十二弧線分別位于第十一弧線的左右兩端;所述第十一弧線的半徑同時大于所述第十弧線和第十二弧線的半徑;并且,所述第三曲線和第四曲線的弧長均與金屬帶材的寬度相匹配。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三曲線的弧長與金屬帶材的寬度相匹配具體是指第三曲線的弧長大于或等于金屬帶材的寬度;所述第四曲線的弧長與金屬帶材的寬度相匹配具體是指第四曲線的弧長大于或等于金屬帶材的寬度。優選地,本技術的金屬帶材的幅向延伸驗證設備還包括設于所述第一凹凸輪外側的牽引輪組;所述牽引輪組包括兩個固定在機架上并可繞其中心軸轉動的牽引輪;其中一個牽引輪設于另一個牽引輪的上方,所述兩個牽引輪之間形成一個僅供所述金屬帶材通過的間隙;所述間隙的尺寸與所述金屬帶材的尺寸相匹配。需要說明的是,所述間隙的尺寸與金屬帶材的尺寸相匹配具體是指所述間隙的寬度大于或等于金屬帶材的寬度,并且所述間隙的高度略大于所述金屬帶材的厚度(即兩個牽引輪的輥面分別可接觸金屬帶材的頂部和底部)。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牽引輪關于其中心軸對稱。優選地,本技術的金屬帶材的幅向延伸驗證設備還包括一喇ΠΛ模具;所述喇叭模具固定設于第二凹凸輪外側的機架區域上。優選地,本技術的金屬帶材的幅向延伸驗證設備還包括一機座;所述機架固定設于所述機座上。優選地,所述第二凸輪的輥面上還設有凹口。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產生了如下有益效果本技術的金屬帶材的幅向延伸驗證設備其結構不但可以準確地測量整批金屬帶材的幅向伸長率,而且結構簡單,安全可靠,操作方便,滿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描述圖I為本技術的金屬帶材的幅向延伸驗證設備的較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牽引輪較優選實施例的軸向截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第一凸輪較優選實施例的軸向截面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的第一凹輪較優選實施例的軸向截面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的第二凸輪較優選實施例的軸向截面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的第二凹輪較優選實施例的軸向截面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的喇叭模具較優選實施例的軸向截面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至圖7所示,本技術的金屬帶材的幅向延伸驗證設備,其包括第一凹凸輪I和設于第凹凸輪I內側的第二凹凸輪2 ;所述第一凹凸輪I包括固定設置在機架3上并可其繞各自中心軸轉動的第一凸輪11和第一凹輪12 ;所述第二凹凸輪2包括固定設置在機架3上并可繞其各自中心軸轉動的第二凸輪21和第二凹輪22 ;所述第一凸輪11與第一凹輪12相匹配并設于第一凹輪12的上方,并且第一凸輪11的輥面與第一凹輪12的輥面形成一個僅供金屬帶材4通過的第一弧形間隙13 ;所述第二凸輪21與第二凹輪22相匹配并設于第二凹輪22的上方,并且第二凸輪21的輥面與第二凹輪22的輥面形成一個僅供所述金屬帶材4通過的第二弧形間隙23 ;所述第一弧形間隙13和第二弧形間隙23的尺寸與金屬帶材4的尺寸相匹配;第一弧形間隙13的中心到機架3的高度小于第二弧形間隙23的中心到機架3的高度;并且,第二凸輪21的中心軸211到第二凸輪21的輥面212的最大距離H等于第一凸輪11的中心軸111到第一凸輪11的輥面112的最大距離h的I. 28倍。需要說明的是,第二凸輪21的中心軸211到第二凸輪21的輥面212的最大距離H等于3. 2C,第一凸輪11的中心軸111到第一凸輪11的輥面112的最大距離h等于2. 5C;其中所述的“C”為一個與金屬帶材4的寬度和厚度有關的常數。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一弧形間隙13的尺寸與金屬帶材4的尺寸相匹配具體是指第一弧形間隙13的寬度大于或等于金屬帶材4的寬度,并且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金屬帶材的幅向延伸驗證設備,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凹凸輪和設于第一凹凸輪內側的第二凹凸輪;所述第一凹凸輪包括固定設置在機架上并可繞其各自中心軸轉動的第一凸輪和第一凹輪;所述第二凹凸輪包括固定設置在機架上并可繞其各自中心軸轉動的第二凸輪和第二凹輪;所述第一凸輪與第一凹輪相匹配并設于第一凹輪的上方,并且第一凸輪的輥面與第一凹輪的輥面形成一個僅供金屬帶材通過的第一弧形間隙;所述第二凸輪與第二凹輪相匹配并設于第二凹輪的上方,并且第二凸輪的輥面與第二凹輪的輥面形成一個僅供所述金屬帶材通過的第二弧形間隙;所述第一弧形間隙和第二弧形間隙的尺寸與金屬帶材的尺寸相匹配;第一弧形間隙的中心到機架的高度小于第二弧形間隙中心到機架的高度;并且,第二凸輪的中心軸到第二凸輪輥面的最大距離等于第一凸輪中心軸到第一凸輪輥面的最大距離的1.28倍。
【技術特征摘要】
1.金屬帶材的幅向延伸驗證設備,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凹凸輪和設于第一凹凸輪內側的第二凹凸輪;所述第一凹凸輪包括固定設置在機架上并可繞其各自中心軸轉動的第一凸輪和第一凹輪;所述第二凹凸輪包括固定設置在機架上并可繞其各自中心軸轉動的第ニ凸輪和第二凹輪;所述第一凸輪與第一凹輪相匹配并設于第一凹輪的上方,并且第一凸輪的輥面與第一凹輪的輥面形成一個僅供金屬帶材通過的第一弧形間隙;所述第二凸輪與第二凹輪相匹配并設于第二凹輪的上方,并且第二凸輪的輥面與第二凹輪的輥面形成ー個僅供所述金屬帶材通過的第二弧形間隙;所述第一弧形間隙和第二弧形間隙的尺寸與金屬帶材的尺寸相匹配;第一弧形間隙的中心到機架的高度小于第二弧形間隙中心到機架的高度;并且,第二凸輪的中心軸到第二凸輪輥面的最大距離等于第一凸輪中心軸到第一凸輪輥面的最大距離的I. 28倍。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金屬帶材的幅向延伸驗證設備,其特征在于第一凸輪的軸向截面截取其輥面所形成的第一曲線包括三段弧線,所述三段弧線分別為第一弧線,第二弧線和第三弧線;所述第一弧線和第三弧線分別位于第二弧線的左右兩端;所述第二弧線的半徑同時大于所述第一弧線和第三弧線的半徑;所述第一凹輪的軸向截面截取其輥面所形成的第二曲線也包括三段弧線,所述三段弧線分別為第四弧線,第五弧線和第六弧線;所述第四弧線和第六弧線分別位于第五弧線的左右兩端;所述第五弧線的半徑同時大于所述第四弧線和第六弧線的半徑;并且,所述第一曲...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溫志銘,鄧聲華,鄧品峰,鄔志英,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嶺南電纜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