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S管分配閥,包括S管、筋板及耙齒,所述筋板連接在所述S管下部,所述耙齒固定連接于所述筋板;或者,所述耙齒直接安裝在所述S管下部。所述S管擺動時,所述耙齒擾動料斗底部積存的混凝土,混凝土被推到輸送缸以上的位置,再被泵送出去,所述S管分配閥不會出現卡料情況,料斗底部積料死區的混凝土積料明顯減少,提高了混凝土的利用率,提高了泵送裝置的吸料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泵送裝置領域,更具體而言,涉及ー種S管分配閥和具有該S管分配閥的泵送裝置,以及包括該泵送裝置的混凝土泵。
技術介紹
隨著我國房地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對于混凝土泵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目前,混凝土泵如拖泵、車載泵及泵車等的泵送裝置大多采用S管分配閥,打泵時通過S管的擺動使輸送缸切換吸料和泵料,S管擺動時,擾動料斗中的混凝土,料斗底部一部分混凝土被撥到輸送缸以上得以泵送。為便于S管順暢的擺動,S管下部與料斗之間具有一定的間隙。S管擺動吋,S管對間隙中的混凝土有ー個擠壓的過程,在該過程中,S管容 易被混凝土中的骨料卡住,同時也會加大S管和料斗的磨損。為防止被骨料卡住和減少磨損,只能増大S管與料斗之間的間隙,但是打泵時S管又擾動不了這個間隙空間的混凝土,所以混凝土會積存在這個空間,影響泵送裝置的吸料性。長時間的積料會造成積料在該部位的凝結,影響S管的擺動、影響吸料和泵料,甚至無法工作。因此,減少S管下部與料斗內壁之間的積料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ー個技術問題。針對上述技術問題,現有技術中,對于解決S管分配閥與料斗之間的積料死區,如圖I所示,一般采用的都是在S管I下部弧面沿軸向設置一導料板4,導料板4為以S管I軸線為中心的弧面,導料板弧面沿S管下部向兩側延伸一定寬度,這種導料板一般采用兩種形式,一種是導料板與料斗底部接觸,另ー種是導料板與料斗底部非接觸。導料板與料斗底部接觸,積料死區的混凝土會明顯減少,不過在導料板隨S管分配閥擺動過程中會導致料斗嚴重磨損,且在擺動過程中所受阻カ很大,出現卡料情況;導料板與料斗底部非接觸,如圖I所示,導料板與料斗底部有一定間隙,在導料板擺動過程中料斗底部一部分的混凝土不會被導料板擾動到,且在導料板隨S管分配閥擺動過程中也會受到較大的阻力,不利于S管分配閥擺動。現有技術中的這種方案,有很大的不足,就是導料板式的S管分配閥與料斗底部接觸會導致料斗磨損嚴重,且導料板受到較大阻力,出現卡料情況;導料板式的S管分配閥與料斗底部非接觸會導致料斗底部依然存在積料層死區,且導料板都會受到較大阻力。仍然不能解決導料板和料斗殼體之間的積料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至少之一,本技術提供了ー種S管分配閥,所述S管分配閥能夠擾動積料區的混凝土,并且所増加的阻カ較小,不會造成料斗嚴重磨損。有鑒于此,一方面,本技術提供了ー種S管分配閥,所述S管的下部設置有耙齒。該技術方案中,所述耙齒設置在S管下部,所述耙齒隨S管一起擺動,能夠擾動積累在S管下部與料斗殼體之間的混凝土,從而解決S管下部與料斗殼體之間的積料問題。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耙齒與所述S管焊接。通過焊接固定,簡單、穩固、易實現。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耙齒與所述S管一體鋳造成型。耙齒和S管一體鋳造成型,強度更好。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S管還包括沿S管的長度方向固定設置于所述S管下部的筋板,所述耙齒固定設置于所述筋板。所述耙齒固定設置于所述筋板,筋板與S管固定,則通過拆卸筋板就可以實現耙齒的安裝和拆卸,方便所述耙齒的裝拆、更換和維修。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耙齒與所述筋板焊接。通過焊接固定,簡單、易實現。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耙齒與所述筋板一體鋳造成型。耙齒和筋板一體鋳造成型,強度也更好。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耙齒鄰近于所述S管的擺動端設置。由于S管的擺動端處于料斗內較低的位置,更容易積料,將耙齒設置在S管的擺動端部下面,對料的擾動作用更明顯。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耙齒并列或者交錯設置。所述耙齒并列或者交錯設置,所述耙齒能夠更加充分地擾動所述料斗底部的混凝土,并且不會使大塊的料卡在耙齒與料斗殼體之間。另ー方面,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泵送裝置,包括上述任一技術方案所述的S管分配閥。再一方面,本技術還提供了ー種混凝土泵,包括上述的泵送裝置。根據本技術,上述技術方案中提供的S管分配閥具有如下有益技術效果耙齒能夠擾動料斗底部積料死區的混凝土,使得積料死區的混凝土積料被推至輸送缸以上得以泵送,并且不會出現卡料情況。根據本技術,上述技術方案中提供的泵送裝置具有如下有益技術效果料斗底部積料死區的積料明顯減少,提高了料的利用率和泵送裝置的吸料性。用在混凝土泵送機械,例如泵車、拖泵及車載泵等混凝土泵送裝置上,效果更佳,解決了現有技術的積料問題。顯而易見,本技術所述的混凝土泵,也具有上述有益效果。附圖說明圖I示出了現有技術S管分配閥的結構示意圖;圖2示出了本技術S管分配閥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3示出了本技術S管分配閥實施例ニ的結構示意圖;圖4示出了圖2中帶耙齒的筋板的立體示意圖。圖中各部件與附圖標記間的對應關系如下I、S管;11、S管端部;2、耙齒;3、筋板;4、導料板。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說明根據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術,但是,本技術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因此,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實施例一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圖2示出了本技術S管分配閥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4示出了圖2中帶耙齒的筋板的立體示意圖。如圖2所示,本技術提供了ー種S管分配閥,包括S管I、耙齒2及筋板3,所述筋板3固定連接在所述S管I的下部,所述耙齒2固定連接于所述筋板3,耙齒2的齒尖 朝下。當所述S管I擺動時,所述耙齒2可擾動料斗底部的混凝土,在所述耙齒2隨所述S管I擺動過程中所述耙齒2只受到很小的阻力,隨著所述耙齒2擾動,混凝土被推到輸送缸以上的空間,使得混凝土能夠被泵送,進而提高了混凝土泵的吸料性。且所述耙齒2固定設置于所述筋板3,筋板3固定設置于S管1,則通過拆卸筋板3就可以實現耙齒2的安裝和拆卸,方便所述耙齒2的裝拆、更換和維修。至于筋板3的結構及其與S管的固定連接,與現有技術中導料板的結構和導料板與S管的固定連接相同。即所述筋板3的結構可以是以S管軸線為中心的弧面,筋板的弧面沿S管下部向兩側延伸一定寬度,如圖4所示。所述筋板可以通過焊接、螺接、鉚接等方式固定在S管的下部。本申請所述S管的下部,是指S管靠近料斗內底面的那一面,如圖2所示位于圖片下部的位置,就是本申請所述S管的下部,S管的該下部與料斗的內底面距離最短。當然,S管的下部也可稱之為底部或腹部。優選地,所述耙齒2鄰近于所述S管I的擺動端11設置。由于S管的擺動端處于料斗內較低的位置,更容易積料,將耙齒2設置在S管I的擺動端11的下部,對積料的擾動作用更明顯。本申請所述S管的擺動端11的下部,就是所述S管下部靠近擺動端11的位置,如圖2所示的S管I的擺動端11位于圖片下部的位置。圖2和圖4示出了所述耙齒2在所述筋板3上的分布情況,優選地,所述耙齒2交錯地分布在所述筋板3上,如圖2和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S管I下部靠近輸送缸ー端伸出4個所述耙齒2,所述耙齒2分別固定在不同的水平方向與不同的垂直方向上,以達到擾動效果最優的目的。因此,采用耙齒2,所述耙齒2能夠更加充分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S管分配閥,包括S管(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管(1)的下部設置有耙齒(2)。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S管分配閥,包括S管(I),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管(I)的下部設置有耙齒(2)。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S管分配閥,其特征在于,所述耙齒(2)與所述S管(I)焊接。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S管分配閥,其特征在于,所述耙齒⑵與所述S管⑴一體鑄造成型。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S管分配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沿S管(I)的長度方向固定設置于所述S管(I)下部的筋板(3),所述耙齒(2)固定設置于所述筋板(3)。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S管分配閥,其特征在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雪楓,劉美娜,
申請(專利權)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