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壓氣油缸的二級壓縮裝置,用于解決現有的同軸壓氣油缸一級壓縮裝置液壓系統功耗大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是在同軸壓氣油缸一級壓縮裝置的基礎上,增加了左進氣管、右進氣管、二級左進氣閥、二級右進氣閥、二級右排氣閥和二級左排氣閥。降低了同軸壓氣油缸壓縮裝置液壓系統的功耗。壓縮比由背景技術的10變為3,氣體排量由背景技術的平均600Nm3/小時變為1000Nm3/小時以上,液壓系統壓力由背景技術的30MPa降到15MPa,氣體溫升由背景技術的100℃-110℃降到70℃-80℃。(*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壓氣油缸的壓縮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壓氣油缸的二級壓縮裝置。
技術介紹
參照圖3、圖4,現有的液壓壓縮機或壓縮氣體設備上在同一根壓氣油缸采用一級壓縮技術。同軸壓氣油缸一級壓縮裝置包括左氣缸活塞I、左排氣閥2、左氣缸3、活塞桿4、油缸活塞5、油缸筒6、右氣缸活塞7、右氣缸8、右排氣閥9、右進氣閥10、右隔套11、左隔套12、左進氣閥13、進氣管14和排氣管15。油缸筒6上有A油口和B油口,A油口和B油口與油缸筒6貫通,左隔套12將左氣缸3和油缸筒6隔開并保證密封,右隔套11將右氣缸8 和油缸筒6隔開并保證密封,右進氣閥10和左進氣閥13的一端分別與右氣缸8和左氣缸3連接相通,右進氣閥10和左進氣閥13的另一端與進氣管14連接相通,左排氣閥2和右排氣閥9的一端分別與左氣缸3和右氣缸8連接相通,左排氣閥2和右排氣閥9的另一端與排氣管15連接相通。具體工作過程如下在高壓油由B油口注入油缸筒6時,油缸筒6的A油口回油,此時氣體進入進氣管14打開右進氣閥10進氣到右氣缸8內,右排氣閥9和左進氣閥13關閉,高壓油推動油缸活塞5向左運動,油缸活塞5帶動活塞桿4,活塞桿4帶著左氣缸活塞I和右氣缸活塞7 —起向左運動,在向左運行中將氣體壓縮到一定壓力后,氣體打開左排氣閥2進到排氣管15再進入外接設備;在油缸活塞5運行到油缸筒6的左邊行程終點時,壓氣油缸換向,此時油缸筒6上的A油口由原先的回油狀態變成進高壓油狀態,B油口由原先的進高壓油狀態變成回油狀態,高壓油推動油缸活塞5向右運動,此時氣體進入進氣管14打開左進氣閥13進到左氣缸3內,左排氣閥2和右進氣閥10關閉,高壓油推動油缸活塞5向右運動,油缸活塞5帶動活塞桿4,活塞桿4帶著左氣缸活塞I和右氣缸活塞7 —起向右運動,在向右運行將氣體壓縮到一定壓力后,氣體打開右排氣閥9進到排氣管15再進入外接設備,在油缸活塞5運行到油缸筒6的右邊行程終點時,壓氣油缸又換向,高壓油推動油缸活塞5又向左運動,即參照圖3,這樣來回往復運行,向左壓縮時,氣體由進氣管14進入打開右進氣閥10進氣到右氣缸8內,另一端之前進入到左氣缸3內的氣體被壓縮后打開左排氣閥2進到排氣管15再進入外接設備,或在向右壓縮時,氣體由進氣管14進入打開左進氣閥13進到左氣缸3內,另一端之前進入到右氣缸8內的氣體被壓縮后打開右排氣閥9進到排氣管15再進入外接設備;因氣體只是進入左氣缸3或右氣缸8內進行一級壓縮,左氣缸3和右氣缸8既是進氣腔又是一級壓縮腔,且左氣缸3和右氣缸8各自壓縮腔面積一樣大,造成壓縮比大,氣體排量低,氣體在壓縮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大、溫升高,液壓壓縮機液壓系統的工作壓力也高,液壓系統功耗大。如壓縮比為10,氣體排量為平均600Nm3/小時,液壓系統壓力為30MPa,氣體溫升為100°C _110°C。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的同軸壓氣油缸一級壓縮裝置液壓系統功耗大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壓氣油缸的二級壓縮裝置,在同軸壓氣油缸一級壓縮裝置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左進氣管、右進氣管、二級左進氣閥、二級右進氣閥、二級右排氣閥和二級左排氣閥,可以降低同軸壓氣油缸壓縮裝置液壓系統的功耗。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壓氣油缸的二級壓縮裝置,包括左氣缸活塞I、左排氣閥2、左氣缸3、活塞桿4、油缸活塞5、油缸筒6、右氣缸活塞7、右氣缸8、右排氣閥9、右進氣閥10、右隔套11、左隔套12、左進氣閥13、進氣管14和排氣管15,油缸筒6上有A油口和B油口,A油口和B油口與油缸筒6貫通,左隔套12將左氣缸3和油缸筒6隔開并保證密封,右隔套11將右氣缸8和油缸筒6隔開并保證密封,其特點是還包括二級右排氣閥16、二級左排氣閥17、左進氣管18、右進氣管19、二級左進氣閥20和二級右進氣閥21 ;左排氣閥2和二級左進氣閥20的一端與左氣缸3連接相通,左排氣閥2和二級左進氣閥20的另一端通過左進氣管18連接相通;右排氣閥9和二級右進氣閥21的一端與右氣缸8連接相通,右排氣閥9和二級右進氣閥21的另一端通過右進氣管19連接相通。右進氣閥10和左進氣閥13與進氣管14連接相通,二級右排氣閥16和二級左排氣 閥17與排氣管15連接相通。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同軸壓氣油缸一級壓縮裝置的基礎上,增加了左進氣管、右進氣管、二級左進氣閥、二級右進氣閥、二級右排氣閥和二級左排氣閥,降低了同軸壓氣油缸壓縮裝置液壓系統的功耗。壓縮比由
技術介紹
的10變為3,氣體排量由
技術介紹
的平均600Nm3/小時變為IOOONm3/小時以上,液壓系統壓力由
技術介紹
的30MPa降到15MPa,氣體溫升由
技術介紹
的100°C _110°C降到70°C _80°C。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壓氣油缸的二級壓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活塞向左運行。圖2是本技術壓氣油缸的二級壓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活塞向右運行。圖3是
技術介紹
同軸壓氣油缸一級壓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活塞向左運行。圖4是
技術介紹
同軸壓氣油缸一級壓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活塞向右運行。圖中,I-左氣缸活塞,2-左排氣閥,3-左氣缸,4-活塞桿,5-油缸活塞,6_油缸筒,7-右氣缸活塞,8-右氣缸,9-右排氣閥,10-右進氣閥,11-右隔套,12-左隔套,13-左進氣閥,進氣管14,排氣管15,16- 二級右排氣閥,17- 二級左排氣閥,18-左進氣管,19-右進氣管,20- 二級左進氣閥,21- 二級右進氣閥。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實施例參照圖I和圖2。本技術壓氣油缸的二級壓縮裝置包括左氣缸活塞I、左排氣閥2、左氣缸3、活塞桿4、油缸活塞5、油缸筒6、右氣缸活塞7、右氣缸8、右排氣閥9、右進氣閥10、右隔套11、左隔套12、左進氣閥13、進氣管14、排氣管15、二級右排氣閥16、二級左排氣閥17、左進氣管18、右進氣管19、二級左進氣閥和二級右進氣閥21。油缸筒6上有A油口和B油口,A油口和B油口與油缸筒6貫通,左隔套12將左氣缸3和油缸筒6隔開并保證密封,右隔套11將右氣缸8和油缸筒6隔開并保證密封。左排氣閥2和二級左進氣閥20的一端與左氣缸3連接相通,左排氣閥2和二級左進氣閥20的另一端通過左進氣管18連接相通;右排氣閥9和二級右進氣閥15的一端與右氣缸8連接相通,右排氣閥9和二級右進氣閥15的另一端通過右進氣管19連接相通。右進氣閥10和左進氣閥13與進氣管14連接相通,二級右排氣閥16和二級左排氣閥17與排氣管15連接相通。具體工作過程如下在高壓油由B油口注入油缸筒6時,油缸筒6的A油口回油,高壓油推動油缸活塞5向左運動,油缸活塞5帶動活塞桿4,活塞桿4帶著左氣缸活塞I和右氣缸活塞7 —起向左運動,此時氣體進入進氣管14打開右進氣閥10進到右氣缸8的無桿腔內,右氣缸8無桿腔內的氣體再由右排氣閥9順著進二級的右進氣管19進入并打開二級右進氣閥21到右氣缸8的有桿腔內;在向左運行將氣體壓縮到一定壓力后,之前進入到右氣缸8有桿腔內的氣體被壓縮打開二級右排氣閥16順著排氣管15進入外接設備。右氣缸8的無桿腔為一級壓縮,右氣缸8的有桿腔為二級壓縮,右氣缸8的無桿腔的面積比它的有桿腔面積大很多倍,氣體先進入右氣缸8的無桿腔被壓縮,在進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壓氣油缸的二級壓縮裝置,包括左氣缸活塞(1)、左排氣閥(2)、左氣缸(3)、活塞桿(4)、油缸活塞(5)、油缸筒(6)、右氣缸活塞(7)、右氣缸(8)、右排氣閥(9)、右進氣閥(10)、右隔套(11)、左隔套(12)、左進氣閥(13)、進氣管(14)和排氣管(15),油缸筒(6)上有A油口和B油口,A油口和B油口與油缸筒(6)貫通,左隔套(12)將左氣缸(3)和油缸筒(6)隔開并保證密封,右隔套(11)將右氣缸(8)和油缸筒(6)隔開并保證密封,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二級右排氣閥(16)、二級左排氣閥(17)、左進氣管(18)、右進氣管(19)、二級左進氣閥(20)和二級右進氣閥(21);左排氣閥(2)和二級左進氣閥(20)的一端與左氣缸(3)連接相通,左排氣閥(2)和二級左進氣閥(20)的另一端通過左進氣管(18)連接相通;右排氣閥(9)和二級右進氣閥((21))的一端與右氣缸(8)連接相通,右排氣閥(9)和二級右進氣閥((21))的另一端通過右進氣管(19)連接相通,右進氣閥(10)和左進氣閥(13)與進氣管(14)連接相通,二級右排氣閥(16)和二級左排氣閥(17)與排氣管(15)連接相通。...
【技術特征摘要】
1. 一種壓氣油缸的二級壓縮裝置,包括左氣缸活塞(I)、左排氣閥(2)、左氣缸(3)、活塞桿(4)、油缸活塞(5)、油缸筒(6)、右氣缸活塞(7)、右氣缸(8)、右排氣閥(9)、右進氣閥(10)、右隔套(11)、左隔套(12)、左進氣閥(13)、進氣管(14)和排氣管(15),油缸筒(6)上有A油口和B油口,A油口和B油口與油缸筒(6)貫通,左隔套(12)將左氣缸(3)和油缸筒(6)隔開并保證密封,右隔套(11)將右氣缸(8)和油缸筒(6)隔開并保證密封,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二級右排氣閥(16)、二級左排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云峰,張飛燕,蘇養元,張浩,
申請(專利權)人:西安昆侖液壓傳動機械廠,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