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隱藏鉸鏈,將其安裝在室門上使室門鉸鏈由明裝鉸鏈變為暗裝鉸鏈,既可以消除明裝鉸鏈在室門與門框之間存在較大縫隙的缺點,又可以克服明裝鉸鏈古板、陳舊、單一性的缺陷。其包括安裝在室門門框上的定支座、安裝在室門邊框上的動支座和連接定支座與動支座的鉸鏈組件,定支座和動支座均由平面基板和與平面基板連為一體的隱藏凹板構成,在定支座和動支座上隱藏凹板的同側設有鉸鏈座孔組,所述的鉸鏈組件設置鉸鏈座孔組之間,所述的隱藏凹板埋置于室門門框和室門邊框內。由于室門鉸鏈為隱性安裝且結構簡單,從而大大提高了室門安裝的整體效果,由此使室門更加簡潔、美觀、莊重,適合家居和寫字樓高檔裝飾工程中室門安裝的配件。(*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室門鉸鏈,特別涉及ー種隱藏式室門鉸鏈。
技術介紹
目前,用于家居或寫字樓室門的安裝鉸鏈,多采用傳統的明裝合頁,由于明裝合頁是安裝在門邊框與門框之間,其存在的缺點為1)不美觀,易破壞室門的整體效果;2)該類合頁暴露在外,室門閉合后,仍能看到門邊框與門框之間留存的較大縫隙,既透光又影響美觀;3)傳統的兩片金屬板的室門鉸鏈,顯得陳舊、過時,不適配現今豪華裝飾工程中所用的高檔室門。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ー種隱藏鉸鏈,將其安裝在室門上使室門鉸鏈由明裝鉸鏈變為暗裝鉸鏈,既可以消除明裝鉸鏈在室門與門框之間存在較大縫隙的缺點,又可以克服明裝鉸鏈古板、陳舊、単一性的缺陷。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本技術的隱藏鉸鏈,包括安裝在室門門框側框上的定支座、安裝在室門邊框上的動支座和連接定支座與動支座的鉸鏈組件,所述定支座和動支座均由平面基板和與平面基板連為一體的形狀為長方體的向垂直于平面基板外凸的隱藏凹板構成,在定支座和動支座上隱藏凹板的同側的上板和下板上設有鉸鏈座孔組,所述的鉸鏈組件設置于定支座上的鉸鏈座孔組與動支座上的鉸鏈座孔組之間,所述的定支座的隱藏凹板和動支座的隱藏凹板分別埋置于室門門框和室門邊框內。所述的鉸鏈座孔組為兩組,分別為里外設置的主軸孔和副軸孔;所述的鉸鏈組件由定連架桿、定連桿、動連架桿、動連桿及轉軸構成,定連架桿的里端與定支座上的副軸孔鉸接,其外端與定連桿的里端鉸接,定連桿的外端與動支座的主軸孔鉸接;動連架桿的外端與動支座上的副軸孔鉸接,其里端與動連桿的外端鉸接,動連桿的里端與定支座的主軸孔鉸接。所述定連桿的中部設有外凸的立柱;所述動連桿與定連桿相對應,在其中部設有套置所述立柱并與該立柱適配的套柱孔。當室門閉合后,所述鉸鏈組件藏匿于定支座和動支座的隱藏凹板內。所述的定支座的隱藏凹板和動支座的隱藏凹板分別位于定支座和動支座平面基板的正中。在定支座和動支座的平面基板上均設有螺孔。在定連架桿里端與定支座隱藏凹板間、定連桿外端與動支座的隱藏凹板間、動連架桿外端與動支座的隱藏凹板間及動連桿里端與定支座的隱藏凹板間均設有套置于鉸軸上的軸承。在定連架桿外端與定連桿里端鉸接處、動連架桿里端與動連桿外端鉸接處均設有套置于鉸軸上的軸承。在所述立柱與套柱孔之間設有套置于立柱上的軸承。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室門鉸鏈為隱性安裝且結構簡單,從而大大提高了室門安裝的整體效果,由此使室門更加簡潔、美觀、莊重,適合家居和寫字樓高檔裝飾工程中室門安裝的配件。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ー步詳細說明。圖I為本技術應用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打開狀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裝配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2、3所示,本技術的隱藏鉸鏈是由定支座I、動支座2、將定支座I與動支座2相連接的鉸鏈組件和多個鉸鏈軸組成,定支座I安裝在室門5門框52側面,動支座2安裝在與定支座I相対的室門5邊框51側面。所述定支座I為中間開孔的平面基板(以下稱定平板11),定平板11的正面與動支座2相對,其背面與室門5門框52相接,在定平板11的上下兩部分上設有安裝螺孔,在定平板11的背面圍繞所述的開孔設有與定平板11連為一體的形狀為長方體空間的向外凸出的隱藏凹板3,安裝吋,將隱藏凹板3和定平板11埋置于事先在室門5門框52上開出的槽孔內,用螺釘加以固定。在隱藏凹板3設有鉸鏈座孔組,即在上板31和下板32的同側設有兩組鉸鏈短孔,分別為設于外端的主軸孔33和里端的副軸孔34(以室門5門框52相連的墻壁為參考方向,近墻壁為里端,遠墻壁為外端,以下動支座2的里外端也以該參考方向加以區分)。所述動支座2的結構與定支座I相同,其上位于隱藏凹板3內的主軸孔33為里端(室門5閉合時,靠近定平板11的一端為里端,以下類同),副軸孔34為外端(室門5閉合吋,遠離定平板11的一端為外端,以下類同),其平面基板稱為動平板21,安裝時,將動支座2上的隱藏凹板3和動平板21埋置于事先在室門5邊框51上開出的槽孔內,用螺釘加以固定。將定支座I與動支座2連接在一起的所述的鉸鏈組件由定連架桿12、定連桿13、動連架桿22、動連桿23及多個鉸軸構成。所述定連架桿12由一圓柱體與一長方體的一端垂直相貫而成,將該圓柱體稱為第一圓柱121,第一圓柱121的軸向長度a大于長方體的厚度b,小于所述隱藏凹板3的上板31與下板32之間的距離,第一圓柱121所在端稱為里端,其上設有軸套,稱為第一長孔122,長方體的另一端為半圓形稱為外端,其上也設有軸套,稱為第一短孔123,第一長孔122與第一短孔123軸線平行。所述定連桿13形狀為ー錸刀形,里端為半圓形,其上設有與第一短孔123相同的第二短孔133,外端為與第一圓柱121相同的第二圓柱131,其上設有與第一長孔122相同的第二長孔132,在其中部設有與第二圓柱131平行的外凸立柱14,第二圓柱131的軸向長度C大于定連桿13的厚度d。所述動連架桿22的形狀、結構與定連架桿12相同,其上外端的圓柱稱為第三圓柱221,第三圓柱221與第一圓柱121、第二圓柱131相同,其上設有第三長孔222,動連架桿22的里端上設有第三短孔223。所述動連桿23的形狀與定連桿13相同,其中部設有與定連桿13上的外凸立柱14相適配的套柱孔24,動連桿23的里端為與第三圓柱221相同的第四圓柱231,其上設有第四長孔232,其外端上設有第四短孔233。所述鉸鏈組件的連接方式如下將第一長孔122通過第一副軸62與定支座I上的副軸孔34鉸鏈相接,將第一短孔123通過第一鉸軸63與位于定連桿13上的第二短孔133鉸鏈相接; 將第二長孔132通過第二主軸71與動支座2的主軸孔33鉸鏈相接;將第三長孔222通過第二副軸72與動支座2上的副軸孔34鉸鏈相接,將第三短孔223通過第二鉸軸73與位于動連桿23上第四短孔233鉸鏈相接;將第四長孔232通過第一主軸61與定支座I的主軸孔33鉸鏈相接。當室門5閉合后,為了使定平板11與動平板21緊密接觸,即室門5邊框51與室門5門框52之間的縫隙為最小,可將鉸鏈組件藏匿于定支座I和動支座2的隱藏凹板3內。為了使鉸鏈組件中的各部分間轉動靈活,可在第一長孔122與定支座I隱藏凹板3的副軸孔34之間、第一短孔123與第二短孔133之間、第二長孔132與動支座2隱藏凹板3的主軸孔33之間、第三長孔222與動支座2隱藏凹板3的副軸孔34之間、第三短孔223與第四短孔233之間、第四長孔232與定支座I隱藏凹板3的主軸孔33之間及所述立柱14與套柱孔24之間均設有套置于鉸軸上的軸承4。本技術的工作過程當室門5由關閉狀態逐漸被拉開時,以圖3中紙面為參考方向,室門5邊框51上的動支座2繞第二主軸71順時針旋轉(從上向下看,以下所述觀察方向均以此相同),動支座2隱藏凹板3帶動動連架桿22以第二主軸71為軸做順時針轉動,同時,在動連桿23的約束下,動連架桿22又以第二副軸72為軸做逆時針轉動,在第一主軸61的約束下,動連桿23又以第一主軸61為軸做順時針轉動,在所述立柱14和套柱孔24的約束下,動連桿23的轉動又使定連桿13帶動定連架桿12繞第一副軸62做順時針轉動,由此,改變動平板21與定平板1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隱藏鉸鏈,包括安裝在室門(5)門框(52)側框上的定支座(1)、安裝在室門(5)邊框(51)上的動支座(2)和連接定支座(1)與動支座(2)的鉸鏈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支座(1)和動支座(2)均由平面基板和與平面基板連為一體的形狀為長方體的向垂直于平面基板外凸的隱藏凹板(3)構成,在定支座(1)和動支座(2)上隱藏凹板(3)的同側的上板(31)和下板(32)上設有鉸鏈座孔組,所述的鉸鏈組件設置于定支座(1)上的鉸鏈座孔組與動支座(2)上的鉸鏈座孔組之間,所述的定支座(1)的隱藏凹板(3)和動支座(2)的隱藏凹板(3)分別埋置于室門(5)門框(52)和室門(5)邊框(51)內。
【技術特征摘要】
1.ー種隱藏鉸鏈,包括安裝在室門(5)門框(52)側框上的定支座(I)、安裝在室門(5)邊框(51)上的動支座(2)和連接定支座(I)與動支座(2)的鉸鏈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支座(I)和動支座(2)均由平面基板和與平面基板連為一體的形狀為長方體的向垂直于平面基板外凸的隱藏凹板(3)構成,在定支座(I)和動支座(2)上隱藏凹板(3)的同側的上板(31)和下板(32)上設有鉸鏈座孔組,所述的鉸鏈組件設置于定支座(I)上的鉸鏈座孔組與動支座(2)上的鉸鏈座孔組之間,所述的定支座(I)的隱藏凹板(3)和動支座(2)的隱藏凹板(3)分別埋置于室門(5)門框(52)和室門(5)邊框(51)內。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隱藏鉸鏈,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鉸鏈座孔組為兩組,分別為里外設置的主軸孔(33)和副軸孔(34); 所述的鉸鏈組件由定連架桿(12)、定連桿(13)、動連架桿(22)、動連桿(23)及轉軸構成,定連架桿(12)的里端與定支座(I)上的副軸孔(34)鉸接,其外端與定連桿(13)的里端鉸接,定連桿(13)的外端與動支座(2)的主軸孔(33)鉸接;動連架桿(22)的外端與動支座(2)上的副軸孔(34)鉸接,其里端與動連桿(23)的外端鉸接,動連桿(23)的里端與定支座(I)的主軸孔(33)鉸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隱藏鉸鏈,其特征在干所述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鄒忠,
申請(專利權)人:鄒忠,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