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使用于逆筑鋼骨柱的裝置,屬于建筑類,此裝置包括于施工架頂面及底面上分設有各6支萬向螺桿以調整鋼骨柱X、Y軸向所構成的上夾具(第一點固定)及下夾具(第二點固定)。為配合鋼骨柱在地面以下,不受灌注混凝土與空打回填時受到側壓移位,另在地區下約3米及開挖面(樁頭)上方約2米處加設護環或護耳以定位于樁孔壁上固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于續接假柱本體四方向中央開設有四個透視孔,配合二部經緯儀,測出地面上X、Y軸中心點;地面下方鋼柱的調整與觀測,利用鋼柱上安裝偏位器、護環或護耳以便調整與觀測,即可交會出中心點,其垂直度可達1/1000;同時利用分設于施工架頂面及底面雙側上設有的千斤頂及可上、下頂制假柱雙側的凸板,微調達到鋼骨柱本體頂面所設計高程。(*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類,為關于一種使用于地面下鋼骨柱的裝置,尤指一種適用于基樁配合逆打鋼柱的精準校正及調整的使用于逆筑鋼骨柱的裝置。
技術介紹
近年來國內由于經濟的快速增長,房屋建筑數量大增,尤其是高層建筑更如雨后春筍般地聳立于各大都市,其造型的變化多端,表面用材的華麗眩目,確實很容易給人“國內建筑水平已逐漸朝向先進國家邁進”的印象。然而我們若從營建技術方面來探討,這些建設量到底帶給國內多少實質成果?提升了多少施工技術?相信答案無法令人滿意。這一點我們可從這段期間中,自國外引進的尖端技術是否已在國內生根,以及通過這些工程經驗,是否已經孕育出對新方法的開發能力;或如設計施工前的構法計劃,與貫徹施工中全面品 質的概念等,看出我們的營建技術仍有待改進。換言之,我們是在將落伍的傳統合理化的工作逐步進行中,卻因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興建超高層建筑的需求,因此在計劃手法及施工技術欠缺之下,難免落入只能以變化取巧的造型與華麗不實的外裝材料,充當為唯一的處理手法及評價要素的地步。如此情況下產生的高層建筑除了高度之外與傳統建筑又有何異?建筑技術發展的瓶頸因而形成。綜合近代建筑技術史的發展,超高層建筑的出現除了經濟因素外,因其本身實為各種技術的綜合結晶,故需整個社會的建筑技術理論與其相關的生產工業,均達到成熟階段,才能促使其自然地實現。也就是說,超高層建筑有別于以固定施工方式及程序完成的傳統工法建筑,它在計劃階段中,除了平面、立面等空間的設計外,還吧括構造型態、材料生產、施工的選擇、建造順序、資材揚重計劃等,均需經過事先慎密地規劃。其設計工作與施工技術實無法游離,往往于設計過程中,更要求高度的理論與實際相互配合,而不再是過去以設計掛帥的處理理念。反循環樁(Reverse Circulation pile)是由西德研究開發于1960年末期引進我國,目前的反循環樁,其吊放鋼骨柱時,因未能同時于其上、下適當位置有所平均扶持與固定,于灌漿時則易造成反力側移或晃動,又因無法調整定位鋼骨柱的高程位置,故當其基礎發生沉陷或破壞時,補救工作相當困難;再者,現有施工架上以導柱桿前端設有可上、下單向滾動的轉子用來夾合鋼骨柱的四周上方處,故當鋼骨柱橫向歪斜時,該只呈單一縱向轉動的轉子,并無法隨之歪斜方向作靈活轉動,而加以有效護持穩定鋼骨柱,更因其以呈「面對面」接觸,故其摩擦阻力相當大,又因轉子與導柱桿間乃屬不可轉的狀態,不僅在轉動導柱桿向前調整時,其摩擦阻力相當大,甚至因為前述鋼骨柱歪斜而連帶造成導柱桿擠壓變形無法使用;而一般于鉆掘完成的樁孔上方以雙向兩部經緯儀定出X、Y軸,并以噴漆標示于鋼骨柱的校正,則易形成一軸向調整正確,而另一軸向則因前述軸向移位而產生偏心無法精確定出其中心點,(使其校正垂直度至多達至1/700),導致無法達到其高程及垂直度精準校正的目的,以致建筑物易產生重心偏移及承載力不平均的現象,而危害到建筑物的結構安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于逆筑鋼骨柱的裝置,解決現有反循環施工中其鋼骨柱豎立結構的各項缺點,而提供一種創新四點固定。本技術主要包括上端雙層施工架上各設6支萬向螺桿,以其前端容納并微露而出的滾珠可以「點對點」的接觸,并隨鋼骨柱的任一歪斜方向而自由順暢轉動,而將鋼骨柱護持穩定住,配合其下端外圍所環固的護環或護耳與樁孔周壁頂持住,以平均支撐定位鋼骨柱防止其受外力而晃動,便可經由鋼骨柱四周上方所開設的透視孔配合雙向經緯儀以精確地定出其中心點,且由于施工架上設有的千斤頂可向上、下頂持并焊接于鋼骨柱上的凸板,故可對鋼骨柱定位法確定高程調整更為方便,以可有效控制鋼骨柱的平均受力,提高垂直度及高程點準確。本技術具體包括于施工架頂面及底面上分設有各6支萬向螺桿以調整鋼骨柱X、Y軸向所構成的上夾具及下夾具,另于鋼骨柱距地面下約3米處及開挖面上方約2米處各設有護環或護耳,并于續接假柱的四周中央上設有透視孔,以配合裝配于距開挖面上 約2. 5 3米處的鋼骨柱上的偏位器及雙向經緯儀交匯出中心點,另于施工架頂面及底面雙側上設有千斤頂可向上、下頂持并焊接于鋼骨柱雙側的凸板底側,以帶動調整鋼骨柱的高程位置。其中,該萬向螺桿的前端凹設有一半圓形槽孔,以使一滾珠容納其中后能略微向外凸出,在該半圓形糟孔的開口處焊接有一對擋止片,而該護環概成一中空環圈體,其間焊接有一井字架;其中,該護耳構成一〕形板體,其背側焊接有連接片。本技術的優點在于鋼骨柱上、下平均受有四點的定位,以千斤頂向上、下頂持住鋼骨柱上設有的凸板,達到鋼骨柱的高程可方便調整,再次藉四個透視孔便能精確地交匯出其中心點至垂直度1/1000。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截視圖。圖2為本技術施工架部分的立體圖結構。圖3為圖2的俯視剖示圖(顯示萬向螺桿的部分)。圖4為本技術的萬向螺桿部分的放大圖。圖5為本技術的護環部分的立體結構圖。圖6為本技術的護耳部分的立體結構圖。具體實施方式如附圖I至附圖4所示,本技術的裝置事先除須備具施工架4、以連結法蘭螺絲14續接假柱11及吊放鋼筋籠7外(上述構造為現有逆筑慣用的設備,于本技術不再贅述),本技術主要在施工架4上、下各橫向穿設前、后單支及左、右雙支設有6支的萬向螺悍3(如附圖2至附圖4所示,前、后設成單支的作用,乃在使特密管方便進入而不致形成阻礙),該萬向螺桿3的前端,乃凹設有一半圓形槽孔30以使一滾珠31容納其中后能略微地向外凸出(約I有1/3部分),并在半圓形槽孔30的關口處焊接有一擋止片32以防止滾珠31向外脫出,如此即可以點接觸狀態緊密夾合住鋼骨柱1,使其調整更為省力方便,又當鋼骨柱I在任一方向歪斜時,便能帶動滾珠31的轉動而不會使萬向螺桿3因受擠壓而造成變形;另外在施工架4的上、下各設有千斤頂2,又距上方適當高度的鋼骨桂I上則焊接有相向的凸板13與另一凸板13',如此,即可以藉由千斤頂2向上、下頂持住凸板13與另一凸板13'以帶動鋼骨柱I產生向上、下位移狀態,用來方便調整鋼骨柱I的設計高程位置,再如第一及第二圖所示在假柱11的適當位置四周上則開設有四個透視孔12,如此,SP可配合裝設于距開挖面上約2. 5^3米的鋼骨柱I上的偏位器5及雙向經緯儀以精確交會出鋼骨柱I的中心點(垂直度可達至1/1000)。如附圖5及附圖6所示,本技術在如上述鋼骨柱I上方施工架4設有的第一及第二點固定外,同時配合圍設于鋼骨柱距鋼地面下約3米處及最終開挖面上方約2米處的圓形護環6與另一圓形護環6',或護耳7以定位于樁孔A壁上所構成的第三點及第四 點固定,而該圓形護環6間乃焊接有一井字架61以將鋼骨柱I夾合于其中定位,另該護耳7則概呈一〕形板體以將其背側設有的連結片71焊接于鋼骨柱I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使用于逆筑鋼骨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于施工架頂面及底面上分設有各6支萬向螺桿以調整鋼骨柱X、Y軸向所構成的上夾具及下夾具,另于鋼骨柱距地面下3米處及開挖面上方2米處各設有護環或護耳,并于續接假柱的四周中央上設有透視孔,配合裝配于距開挖面上2.5~3米的鋼骨柱上的偏位器及雙向經緯儀交匯出中心點,另于施工架頂面及底面雙側上設有千斤頂可向上、下頂持焊接于鋼骨柱雙側的凸板底側。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使用于逆筑鋼骨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于施工架頂面及底面上分設有各6支萬向螺桿以調整鋼骨柱X、Y軸向所構成的上夾具及下夾具,另于鋼骨柱距地面下3米處及開挖面上方2米處各設有護環或護耳,并于續接假柱的四周中央上設有透視孔,配合裝配于距開挖面上2. 5 3米的鋼骨柱上的偏位器及雙向經緯儀交匯出中心點,另于施工架頂面及底面雙側上設有千斤頂可向上、下頂持焊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庭偉,
申請(專利權)人:張庭偉,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