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離心自吸混合式倒傘型曝氣機,葉輪體(1)的表面分布有若干三相混合管組,每個三相混合管組包括若干三相混合管,若干三相混合管呈發散狀分布在葉輪體(1)的表面,在葉輪體(1)的底部向下延伸有若干層同心設置的導流筒的內壁上分布有若干垂直的虹吸管,每層導流筒內分布的虹吸管的數量與相對應三相混合管組內的三相混合管數量相同,每個三相混合管一端附于葉輪體(1)的邊緣,每個三相混合管的另一端與每個虹吸管相連通,每個虹吸管與每個三相混合管的連接處設有負壓吸氣管。(*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離心自吸混合式倒傘型曝氣機。
技術介紹
世界上所有同類倒傘型表面曝氣機都存在ー個致命的缺陷,在4 6m深的水池中進行曝氣,只能對距水面2 3m的污水進行曝氣而不可能將深層水進行曝氣充氧,并對氣、液、固進行充分有效的混合,故而使污水處理的能耗加大、費用增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了 ー種離心自吸混合式倒傘型曝氣機,它不但使池中得各個層面的污水都得到提升,上下環流的水態,使池中不再存在充氧盲區,空氣中的氧氣不斷地被帶進污水池,而且對污水中的有機物進行有效的氧化,同時為耗氧菌種提供生命源。本技術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離心自吸混合式倒傘型曝氣機,它包括倒傘型葉輪體,在葉輪體上分布有葉片,所述的葉輪體的表面分布有若干三相混合管組,每個三相混合管組包括若干三相混合管,若干三相混合管呈發散狀分布在葉輪體的表面,在葉輪體的底部向下延伸有若干層同心設置的導流筒,在姆層導流筒的內壁上分布有若干垂直的虹吸管,每個三相混合管組與每層導流筒相對應,每層導流筒內分布的虹吸管的數量與相對應三相混合管組內的三相混合管數量相同,每個三相混合管一端附于葉輪體的邊緣,每個三相混合管的另一端與每個虹吸管相連通,每個虹吸管與每個三相混合管的連接處設有負壓吸氣管,負壓吸氣管的一端垂直指向葉輪體的外部與大氣相通,負壓吸氣管的另ー端伸入三相混合管內與三相混合管內水流噴射的方向相一致。所述的葉輪體的表面均勻分布有三相混合管組I、三相混合管組II和三相混合管組III,三相混合管組I、三相混合管組II和三相混合管組III內分別包括有若干根三相混合管I、若干根三相混合管II和若干根三相混合管III,三相混合管組I內的各三相混合管I、三相混合管組II內個各三相混合管II與三相混合管組III內的各三相混合管III相互間隔分布在葉輪體的表面,所述的葉輪體的底部設有同心設置的導流筒I、導流筒II和導流筒III,導流筒I的管徑大于導流筒II的管徑,導流筒II的管徑大于導流筒III的管徑,導流筒I、導流筒II和導流筒III按照筒徑由大到小的順序豎直向下延伸呈階梯狀排列,導流筒I、導流筒II和導流筒III的內壁上分別均勻分布有若干根虹吸管I、若干根虹吸管II和若干根虹吸管III,每根虹吸管I分別與每根三相混合管I相連通,在虹吸管I與三相混合管I的結合處設有負壓吸氣管I,每根虹吸管II分別與每根三相混合管II相連通,在虹吸管II與三相混合管II的結合處設有負壓吸氣管II,每根虹吸管III分別與每根三相混合管III相連通,在虹吸管III與三相混合管III的結合處設有負壓吸氣管III。所述的導流筒I、導流筒II和導流筒III按照筒徑由大到小的順序豎直向下延伸呈階梯狀排列。所述三相混合管I截面為矩形、圓形、三角形或多邊形,三相混合管II截面為矩形、圓形、三角形或多邊形,三相混合管III的截面為矩形、圓形、三角形或多邊形。所述虹吸管I、虹吸管II和虹吸管III的截面為矩形、圓形、三角形或多邊形。所述的三相混合管組I、三相混合管組II和三相混合管組III分布在葉輪體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術葉輪體的底部設有長短不同的,可以分別伸到污水池中不同深度的若干導流筒,導流筒內設有若干根虹吸管,曝氣機葉輪體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設有三相混合管,當曝氣葉輪旋轉時所產生的離心カ便能將深淺不一的虹吸管內的流體提升至氣液固三相混合管內并不斷地向周邊噴射,只要葉輪不停止旋轉污水池中各個層面的流體便能通過離心力自然提升連續不斷地形成上下環流、周邊輻射,使各個層面的流體與空氣充分混合。虹吸管與三相混合管的連接處后段設有負壓吸氣管,當流體通過離心カ環向噴射時,必然會使三相混合管內產生較大的負壓,空氣便由負壓管被不斷地吸入三相混合管與污水中的固液相混合形成水、固、氣三相混合體被噴射入水池,空氣中所含有的氧氣便能有效地對污水中的有機物進行有效的氧化,同時為耗氧菌種提供生命 源。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實施例一得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仰視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虹吸管III與三相混合管III連接的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虹吸管I與三相混合管I連接以及虹吸管II與三相混合管II連接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在圖I和圖2中,本技術提供了ー種離心自吸混合式倒傘型曝氣機,它包括倒傘型葉輪體1,在葉輪體I上分布有葉片2,所述的葉輪體I的表面分布有三相混合管組I、三相混合管組II和三相混合管組III,三相混合管組I、三相混合管組II和三相混合管組III分布在葉輪體I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三相混合管組I、三相混合管組II和三相混合管組III內分別包括有八根三相混合管I 3、八根三相混合管II 4和八根三相混合管III 5,三相混合管I 3、三相混合管II 4和三相混合管III5的截面為矩形、圓形、三角形或多邊形,三相混合管組I內的各三相混合管I 3、三相混合管組II內個各三相混合管II 4與三相混合管組III內的各三相混合管III 5相互間隔分布在葉輪體I的表面,三相混合管組I內的各三相混合管I 3呈發散狀分布在葉輪體I的表面,三相混合管組II內的各三相混合管II 4呈發散狀分布在葉輪體I的表面,三相混合管組III內的各三相混合管III 5呈發散狀分布在葉輪體I的表面,在葉輪體I的底部設有導流筒I 6、導流筒II 7和導流筒III 8,導流筒I 6的管徑大于導流筒II 7的管徑,導流筒II 7的管徑大于導流筒III 8的管徑,導流筒I6、導流筒II 7和導流筒III8按照筒徑由大到小的順序豎直向下延伸呈階梯狀排列,導流筒I 6、導流筒II 7和導流筒III8的內壁上分別均勻分布有八根垂直的虹吸管I 14,八根垂直的虹吸管II 12和八根垂直的虹吸管III 10,每個三相混合管組與每層導流筒相對應,每個導流筒內分布的虹吸管的數量與相對應三相混合管組內的三相混合管數量相同,每根三相混合管I 3、每根三相混合管II 4和每根三相混合管III5—端都附于葉輪體I的邊緣,在圖3中,每根虹吸管I 14分別與每根三相混合管I 3相連通,在虹吸管I 14與三相混合管I 3的結合處設有負壓吸氣管I 13,負壓吸氣管I 13的一端垂直指向葉輪體I的外部與大氣相通,負壓吸氣管I 13的另一端伸入三相混合管I 3內與三相混合管I 3內水流噴射的方向相一致,在圖4中,本實施例的每根虹吸管II 12分別與每根三相混合管II 4相連通,虹吸管II12與三相混合管II 4的結合處設有負壓吸氣管II 11,負壓吸氣管II 11的一端垂直指向葉輪體I的外部與葉輪體I的外部相相通,負壓吸氣管II 11的另一端伸入三相混合管II 4內與三相混合管II 4內水流噴射的方向相一致,在圖4中,本實施例的每根虹吸管III 10分別與每根三相混合管III5相連通,在虹吸管III10與三相混合管III的5結合處設有負壓吸氣管III 9,負壓吸氣管III 9的一端垂直指向葉輪體I的外部與葉輪體I的外部相相通,負壓吸氣管III 9的另一端伸入三相混合管III 5內與三相混合管III 5內水流噴射的方向相一致。當倒傘曝氣機旋轉工作時,在離心カ的作用下,池中各個層面的污水被虹吸管連續地提升輸送到氣液固的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離心自吸混合式倒傘型曝氣機,它包括倒傘型葉輪體(1),在葉輪體(1)上分布有葉片(2),其特征是所述的葉輪體(1)的表面分布有若干三相混合管組,每個三相混合管組包括若干三相混合管,若干三相混合管呈發散狀分布在葉輪體(1)的表面,在葉輪體(1)的底部向下延伸有若干層同心設置的導流筒,在每層導流筒的內壁上分布有若干垂直的虹吸管,每個三相混合管組與每層導流筒相對應,每層導流筒內分布的虹吸管的數量與相對應三相混合管組內的三相混合管數量相同,每個三相混合管一端附于葉輪體(1)的邊緣,每個三相混合管的另一端與每個虹吸管相連通,每個虹吸管與每個三相混合管的連接處設有負壓吸氣管,負壓吸氣管的一端垂直指向葉輪體(1)的外部與大氣相通,負壓吸氣管的另一端伸入三相混合管內與三相混合管內水流噴射的方向相一致。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離心自吸混合式倒傘型曝氣機,它包括倒傘型葉輪體(I ),在葉輪體(I)上分布有葉片(2),其特征是所述的葉輪體(I)的表面分布有若干三相混合管組,每個三相混合管組包括若干三相混合管,若干三相混合管呈發散狀分布在葉輪體(I)的表面,在葉輪體(I)的底部向下延伸有若干層同心設置的導流筒,在每層導流筒的內壁上分布有若干垂直的虹吸管,每個三相混合管組與每層導流筒相對應,每層導流筒內分布的虹吸管的數量與相對應三相混合管組內的三相混合管數量相同,每個三相混合管一端附于葉輪體(I)的邊緣,每個三相混合管的另一端與每個虹吸管相連通,每個虹吸管與每個三相混合管的連接處設有負壓吸氣管,負壓吸氣管的一端垂直指向葉輪體(I)的外部與大氣相通,負壓吸氣管的另一端伸入三相混合管內與三相混合管內水流噴射的方向相一致。2.根據權利要求I中所述的離心自吸混合式倒傘型曝氣機,其特征是所述的葉輪體(I)的表面均勻分布有三相混合管組I、三相混合管組II和三相混合管組III,三相混合管組I、三相混合管組II和三相混合管組III內分別包括有若干根三相混合管I (3)、若干根三相混合管II (4)和若干根三相混合管111(5),三相混合管組I內的各三相混合管I (3)、三相混合管組II內個各三相混合管II (4)與三相混合管組III內的各三相混合管111(5)相互間隔分布在葉輪體(I)的表面,所述的葉輪體的底部設有同心設置的導流筒I (6)、導流筒II(7)和導流筒111(8),導流筒I (6)的管徑大于導流筒II (7)的管徑,導流筒II (7)的管徑大于導流筒111(8)的管徑,導流筒I (6)、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月萍,張鑫珩,
申請(專利權)人:張鑫珩,王月萍,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