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泵設備領域,尤其涉及到ー種耐高溫稀土永磁無刷直流自吸泵。
技術介紹
目前現有的耐高溫泵大致可分為三類一、直流電機+磁力泵裝置;需外加永磁體即外磁轉子和內磁轉子,成本高,結構復雜,體積大,而且原有永磁體由于電機工作環境溫度高易消磁;磁力泵由于兩套磁鋼的作用,電機的實用效率不高。ニ、有刷直流泵,主要是用碳刷,但同時存在電刷耐磨性很差,使用壽命短,的是ー體化設計,電刷損壞后只能報廢不能維修,成本也高。 三、無刷直流泵,由于電機部分和熱源無風扇散熱,溫度從電機前蓋傳導到電機,易造成電機燒毀;同時另ー種熱高溫從內密封隔離套傳導到定子內部,造成電機過熱,也易導致電機燒毀。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實現低成本,高效率,耐腐蝕,耐高溫,使用壽命長,維修簡單的新型的稀土永磁無刷直流自吸泵。本專利技術是通過如下方式實現的ー種耐高溫稀土永磁無刷直流自吸泵,包括有泵蓋I、葉輪2、泵體3、泵軸6,泵軸6穿設于泵體3上;葉輪2設于泵軸6的一端,泵蓋I與泵體3相連接,葉輪2設于泵蓋I與泵體3形成的腔體內;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內磁轉子7、風葉9、外風葉10、定子繞組12、殼體14、后蓋15、電機16、護罩18、后軸20 ;內磁轉子7通過卡環17卡設于泵軸6上,且位于泵體3的右側;泵體3上連接有密封隔離套13,內磁轉子7位于密封隔離套13內;殼體14 一端與泵體3相連接,另一端螺栓連接于后蓋15上;后蓋15通過軸承連接于后軸20上,且位于內磁轉子7的右側;殼體14的內側壁設有定子繞組12,其位于內磁轉子7的外圍;殼體14上 ...
【技術保護點】
一種耐高溫稀土永磁無刷直流自吸泵,包括有泵蓋(1)、葉輪(2)、泵體(3)、泵軸(6),泵軸(6)穿設于泵體(3)上;葉輪(2)設于泵軸(6)的一端,泵蓋(1)與泵體(3)相連接,葉輪(2)設于泵蓋(1)與泵體(3)形成的腔體內;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內磁轉子(7)、風葉(9)、外風葉(10)、定子繞組(12)、殼體(14)、后蓋(15)、電機(16)、護罩(18)、后軸(20);內磁轉子(7)通過卡環(17)卡設于泵軸(6)上,且位于泵體(3)的右側;泵體(3)上連接有密封隔離套(13),內磁轉子(7)位于密封隔離套(13)內;殼體(14)一端與泵體(3)相連接,另一端螺栓連接于后蓋(15)上;后蓋(15)通過軸承連接于后軸(20)上,且位于內磁轉子(7)的右側;殼體(14)的內側壁設有定子繞組(12),其位于內磁轉子(7)的外圍;殼體(14)上設有電機(16),其與定子繞組(12)相連接;風葉(9)固定連接于后軸(20)上,且位于密封隔離套(13)與后蓋(15)之間;外風葉(10)固定連接于后軸(20)上,且位于后蓋(15)的右側;后軸(20)與驅動裝置相連接;護罩(18)與殼體(1 ...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耐高溫稀土永磁無刷直流自吸泵,包括有泵蓋(I)、葉輪(2)、泵體(3)、泵軸(6),泵軸(6)穿設于泵體(3)上;葉輪(2)設于泵軸(6)的一端,泵蓋⑴與泵體(3)相連接,葉輪(2)設于泵蓋(I)與泵體(3)形成的腔體內;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內磁轉子(7)、風葉(9)、外風葉(10)、定子繞組(12)、殼體(14)、后蓋(15)、電機(16)、護罩(18)、后軸(20); 內磁轉子(7)通過卡環(17)卡設于泵軸(6)上,且位于泵體(3)的右側;泵體(3)上連接有密封隔離套(13),內磁轉子(7)位于密封隔離套(13)內; 殼體(14) 一端與泵體(3)相連接,另一端螺栓連接于后蓋(15)上;后蓋(15)通過軸承連接于后軸(20)上,且位于內磁轉子(7)的右側;殼體(14)的內側壁設有定子繞組(12)...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石壽,鄭石全,郭啟惠,
申請(專利權)人:福建省福安市力德泵業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