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板件間距控制裝置,包含:一架體、一前段輸送機構、一后段輸送機構、一擋板機構、一感測裝置、及一控制單元;所述前段輸送機構與所述后段輸送機構系設置于所述架體的前、后段,所述擋板機構設置于所述前段輸送機構的后端上方,所述感測裝置系設置于所述擋板機構的后端;當前一板件經前段輸送機構輸送至所述感測裝置所能涵蓋的感測區域,所述感測裝置即傳送訊號給控制單元,開閉所述擋板機構,確定后一板件的進入時機;當后一板件的前緣進入所述感測裝置的感測區域,所述感測裝置會感測出前一板件后緣至后一板件前緣的距離,進而傳送訊號給控制單元,以確定前段輸送機構的輸送速度,達到控制前后板件的間距離的定位精度。(*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板件輸送裝置,尤其涉及ー種以感測裝置感測板件的位置,驅動擋板機構開閉及變換前段輸送機構速度,達到前后板件的間距離精確定位的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光電產業及太陽能產業所用的基板,需要經由很多加工、檢測的エ序完成。過去各エ序之間都仰賴承接盒來運送,即該エ序完工時,板件逐一經由機械手臂或吸盤從該エ序設備中取出后放入承接盒中,待承接盒裝滿后再以另一空盒取代,已裝滿的承接盒則以輸送設備搬移至下ーエ序;這種作法需購置許多承接盒,造成購置成本的浪費;且板件放入承接盒中因重量承壓及平整度要求,會增加許多損耗的可能;尤其是運用 承接盒作板件暫存及其滿盒后的運搬作業,將會増加許多無效的エ時浪費,因此以承接盒作為エ序間輸送的載具,會漸漸被業者所摒棄。再者,若板件制造エ序中的輸送不采承接盒,而采用輸送設備,逐片送給下道エ序,也可以減少輸送過程中不良品的產生,也會提升不少作業效率。不過機械手臂或吸盤將如何精準地抓取到前端輸送設備所送來的板件,同時又將如何精準地將板件定位,送入下道エ序設備中,則是輸送設備作業最重要的課題。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如何精準地將板件定位的問題,本技術提出了一種板件間距控制裝置,本技術提供一種不需承接盒,而用輸送設備將板件逐片精確送至下一エ序的技術方案。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控制前后板件的間距離的輸送裝置,使機械手臂或吸盤可將已完成定位的板件,精準地抓取后送入下道エ序設備中。本技術是通過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設計制造一種板件間距控制裝置,包括一架體,設置有左、右側梁;一前段輸送機構,縱向設置于所述架體的前段;一后段輸送機構,縱向設置于所述架體的后段,且與所述前段輸送機構的后端相鄰接;ー擋板機構,橫向設置于所述架體上,且位于所述前段輸送機構的后端上方;ー感測裝置,設置于所述架體上,且座落于所述后段輸送機構處,形成一感測區;一控制單元,設置于所述架體上,連接所述感測裝置的訊號,以控制所述擋板機構升降,及改變所述前段輸送機構的輸送速度。當前一板件經前段輸送機構輸送至所述感測裝置所能涵蓋的感測區,所述感測裝置即傳送訊號給控制單元,以開閉所述擋板機構,確定后一板件進入所述后段輸送機構的時機;當后一板件的前緣進入所述感測裝置的感測區域,所述感測裝置會感測出前一板件后緣至后一板件前緣的距離,進而傳送訊號給控制單元,以加快或減慢所述前段輸送機構的輸送速度,達到控制前后板件的間距離的定位精度。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板件間距控制裝置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部份組件組裝俯視圖;圖3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擋板機構的立體圖;圖4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感測裝置的立體圖;圖5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控制方塊圖; 圖6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感測裝置作動位置示意圖。符號說明01板件間距控制裝置 10架體 11左側梁12右側梁 13前側梁 14后側梁20前段輸送機構 21伺服馬達23前段主動皮帶輪231前段主動軸 24前段被動皮帶輪25前段皮帶 30后段輸送機構31馬達 33后段主動皮帶輪331后段主動軸 34后段被動皮帶輪35后段皮帶 40擋板機構41橫板架 42氣動缸 43導引缸44升降板 45擋片 50感測裝置51訊號發送器 52訊號接收器60控制單元 71前一板件 72后一板件。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所示的最佳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盡的描述設計制造一種板件間距控制裝置如圖I 圖6所示。所述板件間距控制裝置包括一架體10,系由左側梁11、右側梁12、前側梁13及后側梁14所構成;如圖2所示,前述的梁可為空心、實體或型鋼、鋁型材任一類作為其材料。—前段輸送機構20,縱向設置于所述架體10的前段;前段輸送機構20包括一伺服馬達21、一前段主動皮帶輪23、一前段被動皮帶輪24及一前段皮帶25 ;所述伺服馬達21為本前段輸送機構20的驅動器源,其傳動方式系由伺服馬達21,將驅動器傳遞給前段主動軸231,再帶動前段主動皮帶輪23,驅使復數條前段皮帶25在復數個前段主動皮帶輪23、及復數個前段被動皮帶輪24的間繞轉,參閱圖2,板件即在復數條前段皮帶25所構成的平面上被輸送前進。一后段輸送機構30,縱向設置于所述架體10的后段,且與所述前段輸送機構20的后端相鄰接;所述后段輸送機構30包括一馬達31、一后段主動皮帶輪33、一后段被動皮帶輪34、及一后段皮帶35 ;所述馬達31為本后段輸送機構30的驅動器源,其傳動方式系由馬達31,將驅動器傳遞給后段主動軸331,再帶動后段主動皮帶輪33,驅使復數條后段皮帶35在復數個后段主動皮帶輪33、及復數個后段被動皮帶輪34的間繞轉,參閱圖2,板件即在復數條后段皮帶35所構成的平面上被輸送前迸。ー擋板機構40,橫向設置于所述架體10上,且位于所述前段輸送機構20的后端上方;擋板機構40包括一橫板架41,設置在左側梁11及右側梁12上;一氣動缸42,設置于所述橫板架41的中央處;ー組導引缸43,設置于所述氣動缸42左右兩側;一升降板44,位于所述氣動缸42與所述導引缸43的下端;ー擋片45,位于所述升降板44的后側;參閱圖I及圖3所述擋片45經由所述氣動缸42的升降,使板件或其他エ件在所述前段輸送機構20上產生停止或前進兩種不同的作動。—感測裝置50,包括一訊號發送器51及一訊號接收器52,訊號發送器51系設置在橫板架41上,訊號接收器52則設置在后段輸送機構30所在位置的架體10上,同時與所述訊號發送器51構成相對應的位置,所述訊號發送器51及所述訊號接收器52的訊號發、收所涵蓋的范圍即形成感測區,參見圖4板件或其他エ件一旦通過所述感測區即被測知其所在的位置。如圖5所示,一控制單元60,設置于所述架體10上,連接所述感測裝置50的訊號,以控制所述擋板機構40的氣動缸42的升降,以及變換所述前段輸送機構20的伺服馬達21的轉速。參見圖5及圖6,當前一板件71的后緣,經后段輸送機構30的復數條后段皮帶35輸送至感測區的A點位置,所述感測裝置50即傳送訊號給控制單元60,以關閉所述擋板機構40,所述擋片45下降并貼靠于復數條前段皮帶25上方,此時后一板件72被擋板機構40的前端擋住而無法前進;當前一板件71的后緣,經復數條后段皮帶35繼續輸送至感測區的B點位置,所述感測裝置50即傳送訊號給控制單元60,以開啟所述擋板機構40,所述擋片45上升,后一板件72即受前段輸送機構20帶動被輸送至后段輸送機構30上;亦即運用感測裝置50、控制單元60及擋板機構40的連動,來達到控制后一板件72進入所述后段輸送機構30的時機;當后一板件72的前緣進入感測區域,所述感測裝置50會感測出前一板件71后緣與后一板件72前緣的距離d,進而傳送訊號給控制單元60,以加快或減慢所述前段輸送機構20的伺服馬達21的轉速,進而達到控制前后板件的間距離的定位精度。本技術實現了一種不需承接盒,而采輸送設備方式將板件逐片送至下ーエ序的技術方案。同時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可控制前后板件之間的距離,使機械手臂或吸盤可將已完成定位的板件,精準地抓取送入下制程設備中的技術方案。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技術所作的進ー步詳細說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板件間距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一架體,設置有左、右側梁;一前段輸送機構,縱向設置于所述架體的前段;一后段輸送機構,縱向設置于所述架體的后段,且與所述前段輸送機構的后端相鄰接;一擋板機構,橫向設置于所述架體上,且位于所述前段輸送機構的后端上方;一感測裝置,設置于所述架體上,座落于所述后段輸送機構處,形成一感測區;一控制單元,設置于所述架體上,連接所述感測裝置,以控制所述擋板機構升降,及改變所述前段輸送機構的輸送速度。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板件間距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 一架體,設置有左、右側梁; 一前段輸送機構,縱向設置于所述架體的前段; 一后段輸送機構,縱向設置于所述架體的后段,且與所述前段輸送機構的后端相鄰接; 一擋板機構,橫向設置于所述架體上,且位于所述前段輸送機構的后端上方; 一感測裝置,設置于所述架體上,座落于所述后段輸送機構處,形成一感測區; 一控制單元,設置于所述架體上,連接所述感測裝置,以控制所述擋板機構升降,及改 變所述前段輸送機構的輸送速度。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板件間距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擋板機構包括一橫板架,設置在左、右側梁上;一氣動缸,設置于所述橫板架的中央處,接受所述控制單元的訊號,執行升降指令; 一組導引缸,設置于所述氣動缸左右兩側; 一升降板,鎖定于所述氣動缸與所述導引缸的下端;一擋片,鎖定于所述升降板的后側;所述擋片經由所述氣動缸驅動升降,使板件材料在所述前段輸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發保,劉智遠,
申請(專利權)人:迅得機械東莞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