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圓盤切邊剪側間隙調整裝置,包括刀架、刀軸、彈簧座、預緊彈簧、軸向擋圈、軸向擋塊、軸向承載軸承、楔形塊、推塊和用于驅動推塊沿刀軸徑向移動的驅動裝置,軸向擋圈和預緊彈簧之間通過第一傳力件連接,軸向擋圈和軸向承載軸承內圈之間通過第二傳力件連接,軸向承載軸承內圈和軸向擋塊之間通過第三傳力件連接。本圓盤切邊剪側間隙調整裝置,預緊彈簧的推力作用于軸向承載軸承的內圈,推塊的推力作用于軸向承載軸承的外圈,軸向承載軸承的內圈和外圈受相反的單向力作用,可消除軸承間隙,調整精度高;彈簧推力和推塊的推力均通過傳力件直接作用于刀軸,結構簡單,傳動件少,傳動件尺寸累計誤差對間隙調整影響小。(*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圓盤切邊剪,特別涉及一種圓盤切邊剪的側間隙調整裝置。
技術介紹
在冷軋生產線中,對于酸洗后的帶鋼以及帶鋼后處理機組中帶鋼需經過圓盤切邊剪進行邊部剪切,以滿足成品帶鋼的寬度要求,是整個冷軋生產線中非常關鍵的一道エ序。對于圓盤切邊剪而言,切邊質量的高低與每側刀盤側間隙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而帶鋼切邊的質量也將對后續(xù)的エ序、下游用戶的使用和成材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并影響產品的最終質量;同時,側間隙對刀盤的使用壽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精確合理的側間隙將很好地提高刀盤使用壽命。通過生產實踐可知,剪切不同厚度和材質的金屬帶材或板材,刀盤側間隙的大小也不同,因此在生產不同厚度的金屬帶材或板材,需要對刀盤側間隙進行調節(jié),而如何將刀盤側間隙精確調整到預期尺寸是整個圓盤切邊剪設備最為核心的技木。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圓盤剪刀盤側間隙的調整已經由以前的手動調節(jié)發(fā)展到自動調節(jié)。目前,國內外技術中對側間隙的調整方案有很多,包括早期的蝸輪蝸桿加偏心輪結構,到現(xiàn)在的絲杠傳動結構、斜楔驅動結構以及偏心連桿結構。但是,現(xiàn)有的技術中,刀盤側間隙調整結構均是采用傳動裝置驅動刀套,并由刀套通過軸承傳遞カ來驅動刀軸,實現(xiàn)側間隙的調整。由于側間隙調整過程中,存在著向前和向后驅動刀套的過程,也就意味著軸承需要能夠滿足承受來自兩個方向軸向カ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采用配對軸承,而配對軸承存在著側間隙,這將大大影響側間隙的調整精度。目前,克服軸承側間隙的方案都是選用超精密(SP系列)雙向角接觸推力球軸承并施以合理的預緊カ的方式來實現(xiàn),但是這種方案不僅成本高,而且對于超精密軸承的安裝以及預緊カ的施加都有著嚴格要求,也大大增加了安裝維護難度。同吋,由于采用刀套裝置,不僅增加了設備的復雜程度,也相應地存在著機械加工累計誤差,對裝置的整體精度造成無法避免的影響。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索一種全新的可方便調節(jié)刀盤側間隙的裝置,避開使用刀套通過軸承傳遞カ給刀軸的傳遞機構,以簡化裝置結構、方便安裝維護、降低制造成本并提高調節(jié)精度。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圓盤切邊剪側間隙調整裝置,其能消除軸承間隙,避免軸承間隙對調整精度的影響,調整精度高;且無刀套結構,避免了使用刀套裝置所造成的累計誤差,可進ー步提高調整精度。本圓盤切邊剪側間隙調整裝置的具體方案為本圓盤切邊剪側間隙調整裝置,包括刀架和設置于刀架上的刀軸,還包括外套于刀軸并固定于刀架上的彈簧座、設置于彈簧座中的預緊彈簧、外套于刀軸軸肩部并與刀軸轉動配合的軸向擋圈、固定設置于刀軸上的軸向擋塊、外套于刀軸上的軸向承載軸承、固定套在軸向承載軸承外圈上的楔形塊、位于軸向擋塊和楔形塊之間并與楔形塊的斜楔面配合的推塊和用于驅動推塊沿刀軸徑向移動的驅動裝置,所述軸向擋圈和預緊彈簧之間通過第ー傳カ件連接,所述軸向擋圈和軸向承載軸承內圈之間通過第二傳カ件連接,所述軸向承載軸承內圈和軸向擋塊之間通過第三傳カ件連接。進ー步,所述推塊為U形塊,所述U形塊以可沿刀軸徑向移動的方式卡在刀軸上,所述U形塊上設置有一與楔形塊的斜楔面配合的斜面;進ー步,所述軸向擋塊為與刀軸螺紋配合的鎖緊螺母;進ー步,所述驅動裝置包括螺旋千斤頂和驅動螺旋千斤頂?shù)碾姍C,所述螺旋千斤頂?shù)纳炜s頂桿和推塊固定連接;進ー步,所述軸向承載軸承為角接觸軸承或推力軸承;進ー步,所述第一傳カ件包括設置于預緊彈簧端面上的墊圈和設置在墊圈與軸向擋圈之間的推力軸承;進ー步,所述第二傳カ件為與刀軸轉動配合的第一軸套;進ー步,所述第三傳カ件為與刀軸轉動配合的第二軸套。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圓盤切邊剪側間隙調整裝置,預緊彈簧的推力作用于軸向承載軸承的內圈,推塊的推力作用于軸向承載軸承的外圈,軸向承載軸承的內圈和外圈受相反的單向力作用,可消除軸承間隙,避免軸承間隙對調整精度的影響,調整精度高;彈簧推力和推塊的推力均通過傳カ件直接作用于刀軸,結構簡單,傳動件少,傳動件尺寸累計誤差小,調整精度進ー步提高;本裝置同時適用于主動切邊剪和被動切邊剪,使用范圍廣。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圓盤切邊剪側間隙調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驅動裝置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ー步描述。如圖所示,本實施例圓盤切邊剪側間隙調整裝置,包括刀架I和設置于刀架I上的刀軸2,還包括外套于刀軸2并固定于刀架I上的彈簧座3、設置于彈簧座3中的預緊彈簧4、外套于刀軸軸肩部并與刀軸2轉動配合的軸向擋圈5、固定設置于刀軸上的軸向擋塊6、外套于刀軸2上的軸向承載軸承7、固定套在軸向承載軸承外圈上的楔形塊8、位于軸向擋塊6和楔形塊8之間并與楔形塊8的斜楔面配合的推塊9和用于驅動推塊9沿刀軸徑向移動的驅動裝置,所述軸向擋圈5和預緊彈簧4之間通過第一傳カ件連接,所述軸向擋圈5和軸向承載軸承內圈之間通過第二傳カ件連接,所述軸向承載軸承內圈和軸向擋塊6之間通過第三傳カ件連接。本圓盤切邊剪側間隙調整裝置的刀盤側向間隙的調整是通過驅動裝置驅動推塊9沿刀軸2徑向移動實現(xiàn),具體過程為當驅動裝置驅動推塊9沿徑向向外移動時,預緊彈簧4的推力便沿軸向向后的方向依次經過第一傳カ件、軸向擋圈5、第二傳カ件、軸向承載軸承7的內圈、第三傳カ件和軸向擋塊6傳遞到刀軸2上,從而可推動刀軸2沿軸向向后移動;當驅動裝置驅動推塊9沿徑向向內移動時,推塊9的推力便沿軸向向前的方向依次經過楔形塊8、軸向承載軸承7的外圈、軸向承載軸承7的內圈、第二傳カ件和軸向擋圈5后傳遞到刀軸2上,從而可推動刀軸2沿軸向向前移動。本刀盤側向間隙調整裝置,其軸向承載軸承7的內圈和外圈始終受到預緊彈簧4和推塊9施加的相反方向的單向推力,從而可消除軸承間隙,保證刀盤側向間隙的調整精度。且本調整裝置無刀套結構,結構簡單,部件少,傳動件尺寸累計誤差小,調整精度進ー步提高;本裝置同時適用于主動切邊剪和被動切邊剪,使用范圍廣。本實施例中,所述推塊9為U形塊,所述U形塊以可沿刀軸徑向移動的方式卡在刀軸上,所述U形塊上設置有一與楔形塊的斜楔面配合的斜面;本結構推塊9與楔形塊8的斜楔面接觸面大,有利于提高楔形塊8受カ均勻性,可提高調整精度,當然在不同實施方式中推塊9還可以為其它形狀。本實施例中,所述軸向擋塊6為與刀軸2螺紋配合的鎖緊螺母,結構簡單,便于組裝;當然軸向擋塊6在不同實施方式中也可為其它結構,如可為通過螺釘固定在刀軸2上的擋環(huán)結構。本實施例中,所述驅動裝置包括螺旋千斤頂10和驅動螺旋千斤頂10的電機11,所述螺旋千斤頂10的伸縮頂桿和推塊9固定連接;通過控制電機11便可控制推塊9的位置,從而可容易的實現(xiàn)刀盤側向間隙的調整。當然在不同實施方式中,所述驅動裝置還可為其它結構,如可以為帶位移傳感器的油缸,油缸的活塞桿和推塊9固定連接,通過油缸驅動推塊9同樣可實現(xiàn)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本實施例中,所述軸向承載軸承7為角接觸軸承,當然在不同實施方式中軸向承載軸承7還可以為其他可承受軸向載荷的軸承,如推力軸承。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傳カ件包括設置于預緊彈簧4端面上的墊圈12和設置在墊圈12與軸向擋圈5之間的推力軸承13,本結構可保證預緊彈簧4的沿刀軸軸向施加推力。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傳カ件為與刀軸2轉動配合的第一軸套14,結構簡單,便于實施。本實施例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圓盤切邊剪側間隙調整裝置,包括刀架和設置于刀架上的刀軸,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外套于刀軸并固定于刀架上的彈簧座、設置于彈簧座中的預緊彈簧、外套于刀軸軸肩部并與刀軸轉動配合的軸向擋圈、固定設置于刀軸上的軸向擋塊、外套于刀軸上的軸向承載軸承、固定套在軸向承載軸承外圈上的楔形塊、位于軸向擋塊和楔形塊之間并與楔形塊的斜楔面配合的推塊和用于驅動推塊沿刀軸徑向移動的驅動裝置,所述軸向擋圈和預緊彈簧之間通過第一傳力件連接,所述軸向擋圈和軸向承載軸承內圈之間通過第二傳力件連接,所述軸向承載軸承內圈和軸向擋塊之間通過第三傳力件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圓盤切邊剪側間隙調整裝置,包括刀架和設置于刀架上的刀軸,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外套于刀軸并固定于刀架上的彈簧座、設置于彈簧座中的預緊彈簧、外套于刀軸軸肩部并與刀軸轉動配合的軸向擋圈、固定設置于刀軸上的軸向擋塊、外套于刀軸上的軸向承載軸承、固定套在軸向承載軸承外圈上的楔形塊、位于軸向擋塊和楔形塊之間并與楔形塊的斜楔面配合的推塊和用于驅動推塊沿刀軸徑向移動的驅動裝置,所述軸向擋圈和預緊彈簧之間通過第一傳力件連接,所述軸向擋圈和軸向承載軸承內圈之間通過第二傳力件連接,所述軸向承載軸承內圈和軸向擋塊之間通過第三傳力件連接。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圓盤切邊剪側間隙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塊為U形塊,所述U形塊以可沿刀軸徑向移動的方式卡在刀軸上,所述U形塊上設置有一與楔形塊的斜楔面配合的斜面。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高愛民,李軻,謝二虎,鄂世偉,余小軍,王明龍,
申請(專利權)人: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