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轉向裝置,具備:柱(46)、柱(42)、能夠通過二次碰撞時的沖擊力而移動的托架(21)、以及被卡止于移動的托架(21)而塑性變形以吸收沖擊能量的部件(81),其特征在于:具備:固定于柱(46)并具有引導柱(42)的移動的引導槽(63)的引導托架(61);和固定于托架(21)、由引導槽(63)引導并能夠與托架(21)一起移動的引導銷(71),引導托架(61)在與托架(21)之間具有形成間隙(61d)的間隙形成部(61e),部件(81)具有被卡止于引導托架(61)且延伸到間隙(61d)的延伸部。由此,在車體上安裝轉向裝置時,沒有必要將沖擊能量吸收部件的一端卡止于車體側托架,連接部件的形狀不因沖擊能量吸收部件而受制約。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轉向裝置,尤其涉及在二次碰撞時方向盤向車體前側縱彎曲移動而吸收沖擊載荷的轉向裝置。
技術介紹
作為在二次碰撞時方向盤向車體前側縱彎曲移動,作為沖擊能量吸收部件的金屬制的線塑性變形而吸收沖擊載荷的轉向裝置,有特開2007-38822號公報、特開2005-219641號公報所示的轉向裝置。特開2007-38822號公報所示的轉向裝置中,線的一端卡止于在車體上固定的車體側托架,因在二次碰撞時從車體側托架向車體前側脫離的車體安裝托架的移動,使線塑性變形而吸收沖擊載荷。 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特開2007-38822號公報專利文獻2 :特開2005-219641號公報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問題特開2007-38822號公報所示的轉向裝置,為了在車體上安裝轉向裝置,需要在車體側托架上安裝轉向裝置的車體安裝托架,并且將線的一端卡止于車體側托架,因此對車體的安裝作業麻煩,存在安裝時間長的問題。特開2005-219641號公報所示的轉向裝置,將線的一端卡止于在車體上固定的車體側托架,因二次碰撞時從車體側托架向車體前側脫離的連接部件的移動,使線塑性變形而吸收沖擊載荷。特開2005-219641號公報所示的轉向裝置,連接部件卡止于線,因連接部件的向車體前側的移動而使線塑性變形而吸收沖擊載荷,所以產生了必須將連接部件的形狀制作成能夠與線卡合的形狀這樣的設計上的制約條件。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如下轉向裝置在車體上安裝轉向裝置時,沒有必要將沖擊能量吸收部件的一端卡止于車體側托架,且連接部件的形狀不受沖擊能量吸收部件的制約。上述目的通過下面的技術方案來解決。即,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轉向裝置,具備下柱,其車體前側能夠固定于車體;上柱,其能夠朝向車體前側移動地嵌合于所述下柱,并且能夠轉動地軸支撐安裝有方向盤的轉向軸;上托架,其能夠安裝于車體,且能夠因二次碰撞時的預定的沖擊力而從車體脫離,與所述上柱一并朝向車體前側移動;以及沖擊能量吸收部件,其通過所述上托架的向車體前側的移動,來卡止于所述上托架而塑性變形,從而吸收沖擊能量,該轉向裝置的特征在于,還具備引導托架,其車體前側固定于所述下柱,沿著所述下柱向車體后側延伸,并形成有在二次碰撞時引導所述上柱的移動的引導槽;和引導銷,其固定于所述上托架,軸部的外周面由所述引導槽引導而能夠與上托架一并移動,所述引導托架具有間隙形成部,該間隙形成部在與所述上托架之間形成向車體前后方向延伸的間隙,在該間隙形成部形成所述引導槽,所述沖擊能量吸收部件包括卡止于所述引導托架、且在所述引導托架的所述間隙形成部與所述上托架的所述間隙中延伸的延伸部。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方式,能夠提供還具有如下特征的轉向裝置所述沖擊能量吸收部件的所述延伸部包括向車體前側延伸的一對第一延長部;和在所述上托架的車體后側連接所述第一延長部彼此的連接部,所述沖擊能量吸收部件還具有在所述上托架的車體前側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延長部的一對U字形折回部;和分別連接于所述U字形折回部且向車體后側延伸、在所述上托架與所述下柱之間配置的一對的第二延長部。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方式,能夠提供還具有如下特征的轉向裝置所述沖擊能量吸收部件的所述第一延長部的各自的車體后側端部被卡止于所述引導托架,通過所述上托架的向車體前側的移動,所述U字形折回部分別卡合于所述上托架。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方式,能夠提供還具有如下特征的轉向裝置所述引導銷僅為一根,位于所述第一延長部彼此之間。 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方式,能夠提供還具有如下特征的轉向裝置在所述沖擊能量吸收部件的所述U字形折回部與所述上托架的車體前側端部之間分別設有間隙。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方式,能夠提供還具有如下特征的轉向裝置在所述引導托架的車體后側端部,形成有用于分別卡止所述沖擊能量吸收部件的所述第一延長部的車體后側端部的一對的卡止槽。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方式,能夠提供還具有如下特征的轉向裝置所述沖擊能量吸收部件,折彎一根金屬制的線而成。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方式,能夠提供還具有如下特征的轉向裝置所述引導托架的所述卡止槽分別具有向車體前側延伸的直線槽部;和在所述直線槽部的車體前端折彎成直角的折彎槽部,所述折彎槽部彼此朝向同一方向。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方式,能夠提供還具有如下特征的轉向裝置所述引導托架的所述卡止槽分別具有向車體前側延伸的直線槽部;和在所述直線槽部的車體前端折彎成直角的折彎槽部,所述折彎槽部彼此相向。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方式,能夠提供還具有如下特征的轉向裝置所述引導托架的所述卡止槽分別包括向車體前側延伸、與所述第一延長部的直徑相比寬度窄的窄直線槽部;和在所述窄直線槽部的車體前側形成、與所述窄直線槽部相比寬度寬的寬直線槽部。根據本專利技術的轉向裝置,能夠將沖擊能量吸收部件簡單地安裝于轉向裝置。因此,在進行轉向裝置的向車體的安裝作業時,不需要將沖擊能量吸收部件的一端安裝于車體的作業,因此轉向裝置向車體的安裝作業變得容易,能夠縮短安裝作業時間。另外,將沖擊能量吸收部件收納于轉向裝置內,所以能夠使沖擊吸收載荷穩定。另外,沒有必要使連接部件與沖擊能量吸收部件卡合,所以連接部件的形狀不受沖擊能量吸收部件的制約。附圖說明圖I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轉向裝置的整體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轉向裝置的要部的立體圖,是從車體后側的右上部觀察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圖2的引導托架的車體后側周邊的要部的側視圖,是從車寬方向的左側觀察的側視圖。圖4是以截面表示圖3的引導托架的線卡止部附近的側視圖,是從車寬方向的左側觀察的側視圖。圖5是圖2的引導托架的車體后側附近的俯視圖。圖6是表示從圖3省略了引導托架的狀態的側視圖,是從車寬方向的左側觀察的側視圖。圖7是表示圖3的上托架單體的側視圖,是從車寬方向的左側觀察的側視圖。圖8是圖2的引導托架單體的車體后側附近的俯視圖。圖9A是表示樹脂制的分隔件與引導槽的接觸部的、圖5的9A-9A處剖視圖,圖9B 是表示圖9A的引導銷單體的主視圖。圖10是表示作為沖擊能量吸收部件的金屬制的線的立體圖。圖11是以單體的形式表示引導托架的第一變形例的、車體后側附近的俯視圖。圖12是以單體的形式表示引導托架的第二變形例的、車體后側附近的俯視圖。圖13是表示將上托架安裝于引導托架的狀態的立體圖。圖14是表示沖擊能量吸收部件的變形例的立體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圖來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圖I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轉向裝置的整體的立體圖。如圖I所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轉向裝置是柱輔助型的動力轉向裝置。圖I所示的柱輔助型齒條齒輪式動力轉向裝置,為了減輕對方向盤101的手操作力,將安裝于柱組件105的電動輔助機構102的操縱輔助力賦予輸出軸107,經由中間軸106使齒條齒輪式的轉向齒輪組件103的齒條往復移動,經由轉向橫拉桿104對舵輪進行操縱的方式的動力轉向裝置。圖2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轉向裝置的要部的立體圖,是從車體后側的右上部觀察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圖2的引導托架的車體后側周邊的要部的側視圖,是從車寬方向的左側觀察的側視圖。圖4是以截面形式表示圖3的引導托架的線卡止部附近的側視圖,是從車寬方向的左側觀察的側視圖。圖5是圖2的引導托架的車體后側附近的俯視圖。圖6是表示從圖3省略了引導托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石井徹,
申請(專利權)人:日本精工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