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板式換熱器,包括前端板和后端板,前端板和后端板上對稱設有流體接口,所述前端板和后端板之間設有依次疊加的換熱板組,所述換熱板組包括第一換熱板和第二換熱板,所述第一換熱板上設有與流體接口相通的第一角孔,第二換熱板上設有與流體接口相通的第二角孔,第一角孔與第二角孔一一對應,形成四個供換熱流體進出的出入口通道,所述流體接口與流體相通,所述第二換熱板上角孔的周圍設有連接裝置。本發明專利技術使得換熱器提高了進出口通道的承壓能力和抗變形能力,換熱流道的強度增強,承壓能力提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熱交換設備領域,尤其是ー種板式換熱器。
技術介紹
在制冷、制熱領域中常用的是板式換熱器,比如空調制冷、熱泵制熱等,在板式換熱器兩個交錯且相互隔離的換熱流道內利用制冷劑的蒸發和冷凝過程中吸收和放出大量熱量,將第二流體比如水等制冷或者加熱,在采用高效、環保的制冷劑R410A時,由于R410A冷凝時需要達到4. OMPa左右的壓力,所以構成此種制冷循環系統的部件需要承受4. OMPa的高壓,普通板式換熱器因承受高壓而容易造成制冷劑側端板變形(俗稱換熱器鼓包),拉伸使板片破裂,造成板換內漏,甚至破壞整個制冷、制熱系統。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ー種板式換熱器,在所述換熱板角孔周圍通過拉伸エ藝形成連接裝置。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專利技術解決的其技術方案是ー種板式換熱器,包括前端板3和后端板4,如端板3和后端板4上對稱設有流體接ロ 5 ;6 ;7 ;8,所述如端板3和后端板4之間設有依次疊加的換熱板組,所述換熱板組包括第一換熱板10和第二換熱板20,所述第一換熱板10上設有與流體接ロ 5 ;6 ;7 ;8相通的第一角孔11,第二換熱板20上設有與流體接ロ 5 ;6 ;7 ;8相通的第二角孔21,第一角孔11與第二角孔21 —一對應,形成四個供換熱流體進出的出入口通道,所述流體接ロ 5、6或流體7、8相通,所述第二換熱板20上角孔的周圍設有連接裝置23,所述在換熱板組依次疊加時,第一角孔11和第二角孔21周圍形成密封面15,所述相鄰的換熱板組上的連接裝置23互相貼合,形成密封面18,所述第一換熱板10和第二換熱板20上的波紋深度小于等于I. 4mm。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所述,密封面18通過釬焊方式焊接在一起形成高強度的流體出入口通道。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所述,連接裝置23的圓周面上開設有若干個孔或槽22。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所述,連接裝置23是通過拉伸エ藝與換熱板一體成型的。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換熱板10和第二換熱板20的波紋深度小于等亍 I. 2mmο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換熱板10和第二的波紋深度20小于等于I.Omnin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所述,連接裝置23的高度d大于2倍的波紋深度t。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當換熱板組的角孔形成換熱介質進出口通道時,此通道形成ー個管狀的進出ロ通道24,使得換熱器在進出口通道周圍的承壓后抗變形能力顯著提高。同時,所述在第二換熱板連接裝置上設置的孔或槽22形成了介質進出ロ通道24與換熱流道17之間的連通,使得進入進出ロ通道24的介質能進出換熱流道17.而所述換熱板10、20上的波紋深度t小于等于I. 4mm,使得換熱板的波紋淺而密,當第一換熱板與第二換熱板疊加時,在換熱板波紋上的焊接觸點19會大量増加,使得換熱流道的強度增強,承壓能力提聞。附圖說明專利技術將通過例子并參照附圖的方式說明,其中 圖I是ー種板式換熱器的組裝立體 圖2是ー種板式換熱器的第一換熱板角孔部分示意 圖3是ー種板式換熱器的第二換熱板角孔部分示意 圖4是ー種板式換熱器的圖I所示A-A剖面角孔部分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或公開的所有方法或過程中的步驟,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本說明書(包括任何附加權利要求、摘要和附圖)中公開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別敘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類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換。即,除非特別敘述,每個特征只是ー系列等效或類似特征中的ー個例子而已。由圖I所示的是ー種板式換熱器,其包括前端板3和后端板4,前端板3和后端板4上對稱設有流體接ロ通道5 ;6 ;7 ;8,所述前端板3和后端板4之間設有換熱板組,所述換熱板組依次疊加,換熱板組由多片第一換熱板10和第二換熱板20組成,所述第一換熱板10上設有與流體接ロ 5 ;6 ;7 ;8相通的第一角孔,第二換熱板20上設有與流體接ロ 5 ;6 ;7 ;8相通的第二角孔21,第一角孔11與第二角孔21—一對應,形成四個供換熱流體進出的出入ロ通道,其中流體接ロ 5、6或流體7、8是相通的,用于兩種流體的進出。由圖2所不第一換熱板10角孔部分不意圖,所述第一換熱板10上設有凸脊與凹谷的波紋,波紋的深度t小于等于I. 4mm,所述第一換熱板上設有第一角孔11,第一角孔11上沒有連接結構。由圖3所示,所述第二換熱板20上設有凸脊與凹谷的波紋,波紋的深度t小于等于I. 4mm,在第二換熱板的第二角孔21周圍設有連接裝置23,所述連接裝置23是通過板片的拉伸一體成形的,連接裝置23的高度大于2倍的波紋深度t,即應大于2. 8mm,在連接裝置23的圓周面上設有若干個孔或槽22。由圖4所示,當換熱板組依次疊加時,第一換熱板10與第二換熱板20在第一角孔11和第二角孔21周圍形成密封面15,所述每塊第二換熱板20角孔周圍的連接裝置23互相貼合,形成密封面18,當密封面15、18通過釬焊等エ藝焊接成ー個牢固的整體。如此當換熱板組的角孔形成換熱介質進出口通道時,此通道形成ー個管狀的進出ロ通道24,使得換熱器在進出口通道周圍的承壓后抗變形能力顯著提高。同時,所述在第二換熱板連接裝置上設置的孔或槽22形成了介質進出ロ通道24與換熱流道17之間的連通,使得進入進出ロ通道24的介質能進出換熱流道17.而所述換熱板10、20上的波紋深度t小于等于1.4mm,使得換熱板的波紋淺而密,當第一換熱板與第二換熱板疊加時,在換熱板波紋上的焊接觸點19會大量増加,使得換熱流道的強度增強,承壓能力提高。最后,應當指出,以上實施例僅是專利技術較有代表性的例子,顯然,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還可以有許多變形,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從專利技術公開的內容直接導出或聯想到的所有變形,包括將此一體式節流裝置局部或全部拆分成由幾個零部件組成的同樣形式的裝置,均應認為是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專利技術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專利技術擴展到任何在本說明書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 方法或過程的步驟或任何新的組合。權利要求1.ー種板式換熱器,包括一組換熱板,所述換熱板組包括第一換熱板(10)和第二換熱板(20),所述第一換熱板(10)上設有與流體接ロ(5 ;6 ;7 ;8)相通的第一角孔(11),第二換熱板20上設有與流體接ロ(5 ;6 ;7 ;8)相通的第二角孔(21),第一角孔(11)與第二角孔(21)—一對應,形成四個供換熱流體進出的出入口通道,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換熱板(20)上角孔的周圍設有連接裝置(23),所述換熱板組依次疊加時,第一角孔(11)和第二角孔(21)周圍形成密封面(15),所述相鄰的換熱板組上的連接裝置(23)互相貼合,形成密封面(18),所述第一換熱板(10)和第二換熱板(20)上的波紋深度小于等于1.4mm。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板式換熱器,其特征是,密封面(18)通過釬焊方式焊接在一起形成高強度的流體出入口通道。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板式換熱器,其特征是,連接裝置(23)的圓周面上開設有若干個孔或槽(22)。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板式換熱器,其特征是,連接裝置(23)是通過拉伸エ藝與換熱板一體成型的。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板式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換熱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板式換熱器,包括一組換熱板,所述換熱板組包括第一換熱板(10)和第二換熱板(20),所述第一換熱板(10)上設有與流體接口(5;6;7;8)相通的第一角孔(11),第二換熱板20上設有與流體接口(5;6;7;8)相通的第二角孔(21),第一角孔(11)與第二角孔(21)一一對應,形成四個供換熱流體進出的出入口通道,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換熱板(20)上角孔的周圍設有連接裝置(23),所述換熱板組依次疊加時,第一角孔(11)和第二角孔(21)周圍形成密封面(15),所述相鄰的換熱板組上的連接裝置(23)互相貼合,形成密封面(18),所述第一換熱板(10)和第二換熱板(20)上的波紋深度小于等于1.4mm。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奚龍,周浩軍,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寶得換熱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