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金屬屋面系統,尤其涉及一種太陽能光伏建筑金屬屋面系統的連接節點,屬于鋼結構領域。屋面次檁條上設有保溫層,保溫層上設有金屬屋面板,金屬屋面板通過拼接支撐裝置相固定,夾座的下端側壁設有夾片,夾片與夾座形成夾持口并夾緊拼接處,夾座的上方固定有骨架,骨架的上方設有導槽檁條,導槽檁條上設有太陽能電池板組件。太陽能光伏建筑金屬屋面系統的連接節點結構簡單,支撐性能強,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具有抗風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金屬屋面系統,尤其涉及一種太陽能光伏建筑金屬屋面系統的連接節點,屬于鋼結構領域。
技術介紹
目前現有技術的光伏建筑一體化水平將不斷提高,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將成為未來光伏應用中的重要領域之一。“光伏發電與建筑物集成化”(Building-integratedphotovoltaics)的概念一般來說是將太陽能電池組件安裝在住房或建筑物的屋頂,引出端經過控制器及逆變器與公共電網連接,由光伏方陣與電網并聯向用戶供電,這就組成了戶用并網光伏系統,它具有調峰、環保的功能。BIPV系統一般由光伏陣列(太陽電池組件)、墻面或屋頂冷卻空氣通道、連接支架等組成。對于一個完整的BIPV系統,還應該有另外一些 設備負載、蓄電池、逆變器、系統控制等。我國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就明確指出“在太陽能資源較好的大中城市開展光伏屋頂、陽光照明等光伏發電應用,在新建別墅等高檔住宅區和城市標志性建筑上安裝光伏發電系統”。2009年5月21日,財政部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伏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正式啟動了我國的“太陽能屋頂計劃”。2010年12月2日,財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能源局的聯席會議,對金太陽示范工程和太陽能光伏電建筑應用示范工程進行了動員部署。將建筑屋頂作為光伏陣列的安裝位置具有獨特的優勢,日照條件好,不易受遮擋,可以充分接受太陽輻射。現有技術中沒有相應的安裝結構和安裝方法,不能很好的利用太陽能。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主要是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而且能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的太陽能光伏建筑金屬屋面系統的連接節點。本技術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一種太陽能光伏建筑金屬屋面系統的連接節點,包括屋面次檁條,所述的屋面次檁條上設有保溫層,所述的保溫層上設有金屬屋面板,所述的金屬屋面板通過拼接支撐裝置相固定,所述的拼接支撐裝置包括固定座和夾座,所述的固定座設在屋面次檁條上,所述的固定座向上延伸至金屬屋面板上,一側的金屬屋面板的左端部沿固定座側壁向上延伸并包裹住固定座的頭部,另一側的金屬屋面板的右端部沿固定座側壁向上延伸并包裹住一側金屬屋面板的左端部形成拼接處,所述的夾座的下端側壁設有夾片,所述的夾片與夾座形成夾持口并夾緊拼接處,所述的夾座的上方固定有骨架,所述的骨架的上方設有導槽檁條,所述的導槽檁條上設有太陽能電池板組件,所述的太陽能電池板組件與骨架通過連接件相固定。此結構使太陽能電池板組件與金屬屋面板連成一個整體,對金屬屋面板的壽命不會造成影響,不會產生漏水的情況,金屬屋面板不受太陽能電池板組件外力的影響,保持原有位置與形狀,夾座和夾片的設置對金屬屋面板起到很好的抗風性。作為優選,所述的固定座與屋面次檁條通過緊固螺栓相固定,所述的保溫層與金屬屋面板間設有隔層,所述的夾片與夾座通過調節螺栓相調節,所述的連接件通過螺栓分別與太陽能電池板組件和骨架相固定。作為優選,所述的固定座包括固定底座,所述的固定底座上設有立桿,所述的立桿的頂部設有固定卡頭,所述的固定底座中設有固孔。作為優選,所述的立桿的寬度從底部向上部逐漸縮小,所述的固定卡頭的下端的兩側壁為垂面,所述的固定卡頭的上端為圓弧面, 所述的垂面和圓弧面通過內凹圓弧相過渡連接,所述的固定底座、立桿和固定卡頭為一體化。作為優選,所述的夾座和夾片的下端內壁分別設有相對稱向外凹的圓弧凹凸槽,所述的夾座的中端設有夾片配接槽,所述的夾片的上端呈折彎狀并與夾片配接槽相配合連接,所述的夾座的上部中設有螺栓緊固槽,所述的夾座的頂部為骨架貼合面。作為優選,所述的連接件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連接缺口,所述的連接缺口的頭部的兩側分別設有向內延伸的擋接塊,所述的擋接塊的外壁與連接件的側壁處于同一直線上,所述的擋接塊呈“H”形,所述的螺栓設在連接缺口中,所述的導槽檁條通過連接件相間隔。作為優選,所述的太陽能電池板組件間設有內凹狀蓋板,所述的蓋板通過螺栓與太陽能電池板組件相壓接,所述的蓋板的上部的兩端向兩邊延伸并與太陽能電池板組件的上壁相觸接。作為優選,所述的金屬屋面板的表面設有均勻分布的向上凸起的凸肋條,所述的夾座、固定座、骨架和導槽檁條的材質分別為鋁合金。本技術提供太陽能光伏建筑金屬屋面系統的連接節點,結構簡單,支撐性能強,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具有抗風性。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A — A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I中A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中固定座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中夾座和夾片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中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實施例I :如圖I、圖2、圖3、圖4、圖5和圖6所不,一種太陽能光伏建筑金屬屋面系統的連接節點,包括屋面次檁條1,所述的屋面次檁條I上設有保溫層2,所述的保溫層2上設有金屬屋面板3-1,3-2,所述的金屬屋面板3-1,3-2通過拼接支撐裝置相固定,所述的拼接支撐裝置包括固定座4和夾座5,所述的固定座4設在屋面次檁條I上,所述的固定座4向上延伸至金屬屋面板3-1,3-2上,一側的金屬屋面板3-1的左端部沿固定座4側壁向上延伸并包裹住固定座4的頭部,另一側的金屬屋面板3-2的右端部沿固定座4側壁向上延伸并包裹住一側金屬屋面板3的左端部形成拼接處,所述的夾座5的下端側壁設有夾片6,所述的夾片6與夾座5形成夾持口 7并夾緊拼接處,所述的夾座5的上方固定有骨架8,所述的骨架8的上方設有導槽檁條9,所述的導槽檁條9上設有太陽能電池板組件10,所述的太陽能電池板組件10與骨架8通過連接件11相固定。所述的固定座4與屋面次檁條I通過緊固螺栓12相固定,所述的保溫層2與金屬屋面板3-1,3-2間設有隔層13,所述的夾片6與夾座5通過調節螺栓14相調節,所述的連接件11通過螺栓15分別與太陽能電池板組件10和骨架8相固定。所述的固定座4包括固定底座16,所述的固定底座16上設有立桿17,所述的立桿17的頂部設有固定卡頭18,所述的固定底座16中設有固孔19。所述的立桿17的寬度從底部向上部逐漸縮小,所述的固定卡頭18的下端的兩側壁為垂面20,所述的固定卡頭18的上端為圓弧面21,所述的垂面20和圓弧面21通過內凹圓弧相過渡連接,所述的固定底座16、立桿17和固定卡頭18為一體化。所述的夾座5和夾片6的下端內壁分別設有相對稱向外凹的圓弧凹凸槽22,所述的夾座5的中端設有夾片配接槽23,所述的夾片6的上端呈折彎狀并與夾片配接槽23相配合連接,所述的夾座5的上部中設有螺栓緊固槽24,所述的夾座5的頂部為骨架貼合面29。所述的連接件11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連接缺口 25,所述的連接缺口 25的頭部的兩側分別設有向內延伸的擋接塊26,所述的擋接塊26的外壁與連接件11的側壁處于同一直線上,所述的擋接塊26呈“H”形,所述的螺栓15設在連接缺口 25中,所述的導槽檁條9通過連接件11相間隔。所述的太陽能電池板組件10間設有內凹狀蓋板27,所述的蓋板27通過螺栓15與太陽能電池板組件10相壓接,所述的蓋板27的上部的兩端向兩邊延伸并與太陽能電池板組件10的上壁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太陽能光伏建筑金屬屋面系統的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包括屋面次檁條(1),所述的屋面次檁條(1)上設有保溫層(2),所述的保溫層(2)上設有金屬屋面板(3?1,3?2),所述的金屬屋面板(3?1,3?2)通過拼接支撐裝置相固定,所述的拼接支撐裝置包括固定座(4)和夾座(5),所述的固定座(4)設在屋面次檁條(1)上,所述的固定座(4)向上延伸至金屬屋面板(3?1,3?2)上,一側的金屬屋面板(3?1)的左端部沿固定座(4)側壁向上延伸并包裹住固定座(4)的頭部,另一側的金屬屋面板(3?2)的右端部沿固定座(4)側壁向上延伸并包裹住一側金屬屋面板(3)的左端部形成拼接處,所述的夾座(5)的下端側壁設有夾片(6),所述的夾片(6)與夾座(5)形成夾持口(7)并夾緊拼接處,所述的夾座(5)的上方固定有骨架(8),所述的骨架(8)的上方設有導槽檁條(9),所述的導槽檁條(9)上設有太陽能電池板組件(10),所述的太陽能電池板組件(10)與骨架(8)通過連接件(11)相固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觀根,何鵬飛,方芳,王寬華,屠齊華,郭振華,薛利峰,劉佳,袁明程,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東南網架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