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了一種供電配線結構,所述供電配線結構設有保護管;多根電線,所述多根電線被布置在所述保護管中;滑門側固定裝置,所述滑門側固定裝置被安裝在滑門側處并且限制靠近滑門的保護管的移動范圍同時固定保護管的一端;以及車體側固定裝置,所述車體側固定裝置被安裝在車體側處并且固定保護管的另一端。滑門側固定裝置包括:基部,所述基部被固定在滑門內并且引導保護管;樞轉部,所述樞轉部關于作為樞轉部的旋轉中心的第一旋轉軸線相對于基部樞轉,同時引導保護管;以及力施加部分,所述力施加部分通過累積的彈性能在力施加方向上使樞轉部旋轉。樞轉部包括接頭部分,所述接頭部分根據作用在樞轉部上的力彎曲同時引導保護管。沿著樞轉部的長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線相對于第一平面位于施力方向側的區域中,所述第一平面由樞轉部的前端位置和第一旋轉軸線限定,并且當滑門打開以及關閉時,樞轉部發生樞轉,并且接頭部分彎曲。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用于在滑門和車體之間布置多根電線的供電配線結構。
技術介紹
目前,已知當滑門打開時、用于抑制布置在滑門和車體之間的線束的垂下的技術(例如,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引用列表 專利文獻I :日本未審專利公開No. 2010-023757。
技術實現思路
技術問題在專利文獻I的技術中,線束被波紋管覆蓋。此外,波紋管的布置在滑門中的部分被安裝設備的旋轉體引導。結果產生如下問題取決于安裝設備的安裝狀態,波紋管的、布置在滑門中的、未被安裝設備的旋轉本弓I導的部分妨礙滑門。因此,本專利技術旨在提供能夠實現滑門的令人滿意的打開以及關閉運動的供電配線結構。技術方案為了解決以上的問題,第一方面涉及供電配線結構,所述供電配線結構包括保護管;多根電線,所述多根電線被布置在所述保護管中;滑門側固定裝置,所述滑門側固定裝置被設置在滑門上,并且適于限制保護管在滑門附近的移動范圍,同時固定保護管的一端;以及車體側固定裝置,所述車體側固定裝置被設置在車體上,并且適于固定保護管的另一端;其中滑門側固定裝置包括基部、樞轉部以及施力部,所述基部被固定在滑門中,同時引導保護管,所述樞轉部關于第一旋轉軸相對于基部樞轉,同時引導保護管,所述施力部通過累積的彈性能使樞轉部在施力方向上旋轉;樞轉部包括接頭部分,所述接頭部分根據作用在樞轉部上的力彎曲,同時引導保護管;沿著樞轉部的長度方向的中心線位于在所述施力方向上比第一平面靠前側的區域中,所述第一平面由樞轉部的前端的位置和第一旋轉軸限定;并且當滑門打開以及關閉時,樞轉部發生樞轉,并且接頭部分彎曲,由此樞轉部的前端從滑門突出。根據第二方面,樞轉部還包括限制部分,該限制部分用于限制接頭部分在施力方向上的彎曲范圍,使得在根據第一方面的供電配線結構中,中心線位于在施力方向上比第一平面靠前側的區域中。根據第三方面,接頭部分被設置在樞轉部的前端位置和末端位置之間,并且包括大體平行于第一旋轉軸的第二旋轉軸;并且在根據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供電配線結構中,樞轉部關于第二旋轉軸彎曲。根據第四方面,在根據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供電配線結構中,當滑門關閉時,樞轉部接收來自保護管的張力,由此施力部累積對應于張力的彈性能。專利技術的效果 根據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供電配線結構,沿著樞轉部的長度方向的中心線位于在施力方向上比第一平面靠前側處的區域中,所述第一平面由樞轉部的前端的位置和第一旋轉軸限定。當滑門打開和關閉時,導致樞轉部樞轉,并且接頭部分彎曲,由此樞轉部的前端從滑門突出。因而,當滑門打開和關閉時,能夠防止滑門和保護管的干涉。附圖說明圖I是示出在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中的機動車輛的整體構造的示例的側視圖,圖2是示出供電配線結構的示例的側視圖,圖3是示出供電配線結構的示例的側視圖,圖4是示出樞轉部的構造的示例的側視圖,圖5是示出接頭部分的構造的示例的側視圖,圖6是示出接頭部分的構造的示例的側視圖,以及圖7是示出供電配線結構的示例的前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參考附圖來詳細地描述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I.機動車輛和滑門的構造〉圖I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中的機動車輛的整體構造示例的側視圖。如圖I所示,機動車輛I主要包括大體箱形的車體11、前門12以及滑門14,并且所述機動車輛被用作客車或卡車。注意,表不前后方向、橫向和垂直方向的坐標軸被附到圖I和隨后附圖中,以在需要時闡明其方向關系。前門12是鉸接打開的門,并且被設置在車體11的左側表面和右側表面上。此外,滑門14是沿著期望打開路徑前后移動打開的門。如圖I所示,滑門14主要包括外板16、內板17、窗玻璃18以及窗框19,所述外板16由金屬制成,所述內板17由樹脂制成,所述窗框19被設置在外板16和內板17的上部。盡管在圖I中,滑門14僅設置在車體11的左側表面上,但是滑門14的布置不限于此。例如滑門14可以被設置在左側表面和右側表面中的任意一個上,或可以被設置在左側表面和右側表面中的每個表面上。此外,前后移動打開的門可以代替鉸接打開的門來用作前門12。<2.供電配線結構的構造〉圖2和3分別是示出供電配線結構20在滑門14的關閉位置Pl處和打開位置P2處示例的側視圖。供電配線結構20防止過度載荷施加到線束22,并且不阻礙滑門14的前后運動。如圖2和3中所示,供電配線結構20主要包括滑門側固定裝置30、連接部分40以及車體側固定裝置50。如圖2和3中所示,滑門側固定裝置30被設置在滑門14的期望位置處(更具體地,被固定在滑門14的期望位置處)。被設置在滑門14中的電氣部件(未不出)例如包括用于電動窗的馬達和用于打開以及關閉電動窗的開關。這些未圖示的電氣部件例如可以被安裝在由外板16和內板17包圍的安裝區域17a中。注意,稍后描述滑門側固定裝置30的詳細的硬件構造。連接部分40被布置在車體11和滑門14之間,并且將滑門側固定裝置30與車體側固定裝置50電連接。如圖2和3中所示,連接部分40由電線保護管21和線束22形成。這里,電線保護管21呈柔性,并且為大體圓柱形的樹脂管。例如,波紋管被用作電線保護管21。線束22由被布置在電線保護管21中的多根電線組成,并且將車體11與滑門14電連接。如圖2和3中所示,車體側固定裝置50被設置在車體11的期望位置處(更具體地,被固定在車體11的期望位置處)。注意,盡管如圖2和3所示,電線保護管21的另一端21b被布置在車體側固定裝 置50中,但是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另一端21b被布置在車體側固定裝置50外部的情況下,電線保護管21可以被固定到車體側固定裝置50。也就是說,車體側固定裝置50固定電線保護管21的另一端21b側(另一端21b的周邊)。<3.滑門側固定裝置的構造〉圖4是示出樞轉部35的構造示例的側視圖。圖5和6是示出接頭部分36的構造示例的側視圖。圖7是示出供電配線結構20示例的前視圖。如圖2至4和7中所示,滑門側固定裝置30主要包括基部31、施力部32以及樞轉部35。基部31是用于以可樞轉的方式支撐樞轉部35的支撐體。如圖2和3中所示,基部31被固定在滑門14中的期望位置處,同時引導電線保護管21。盡管如圖2和3所示,電線保護管21的一端21a被布置在基部31中,但是不局限于此。例如,在一端21a被布置在基部31的外部的情況下,電線保護管21可以被固定到基部31。也就是說,滑門側固定裝置30的基部31固定電線保護管21的一端21a側(一端21a的周邊)。施力部32由諸如扭力盤形彈簧這樣的彈性構件制成。施力部32通過所累積的彈性能在箭頭Rl的方向(施力方向)上使樞轉部35旋轉。例如,當滑門14關閉時,當基部31與滑門14 一起在與箭頭ARl相反的方向(向前方向)上移動時,電線保護管21在與箭頭ARl (圖2中的實線)相反的方向上被拉動。這樣,樞轉部35在箭頭ARl的方向(向后方向)上接收來自電線保護管21的拉力。因而,樞轉部35在與箭頭Rl相反的方向上樞轉,并且對應于該張力的彈性能在施力部32中累積。另一方面,當滑門14打開、基部31與滑門14 一起在箭頭ARl的方向(向后方向)上移動時,作用在電線保護管21上的張力逐漸地減小。這樣,在施力部32中累積的彈性能逐漸地被釋放,并且樞轉部35在箭頭Rl的的方向上樞轉。當電線保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谷口弘恭,木田雄次,
申請(專利權)人:住友電裝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