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制冷劑與熱介質之間的熱交換而通過熱介質進行空氣調節的空調裝置中,得到能夠進一步提高運轉效率的裝置。具有:多個冷凍循環裝置,通過配管(4)連接壓縮機(10)、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等、熱源側熱交換器(12)、節流裝置(16)和多個熱介質間熱交換器(15)而構成制冷劑回路,上述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用于切換制冷劑的循環路徑,上述熱源側熱交換器用于使制冷劑進行熱交換,上述節流裝置用于調整制冷劑的壓力,上述多個熱介質間熱交換器能夠進行制冷劑和與制冷劑不同的熱介質的熱交換;熱介質側裝置,上述熱介質側裝置通過配管(5)連接泵(21)、利用側熱交換器(26)、和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23)而構成熱介質循環回路,上述泵用于使多個熱介質間熱交換器(15)的熱交換所涉及的上述熱介質循環,上述利用側熱交換器進行熱介質和與空調對象空間有關的空氣之間的熱交換,上述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對與多個熱介質熱交換器(15)的通過有關的熱介質進行切換,使其通過上述利用側熱交換器(26)。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例如適用于大廈用多聯空調等的空調裝置。
技術介紹
一直以來,在大廈用多聯空調等空調裝置中,例如通過使制冷劑在作為配置在室外的熱源機的室外機和配置在室內的室內機之間循環,來執行制冷運轉或制熱運轉。具體來說,通過由制冷劑放熱而被加熱的空氣或者由制冷劑吸熱而被冷卻的空氣進行空調對象空間的制冷或制熱。作為使用在這樣的空調裝置中的制冷劑,例如大多使用HFC(氫氟碳化合物)系的制冷劑,也提出了使用二氧化碳(CO2)等自然制冷劑。 另一方面,還存在以制冷機系統為代表的其他結構的空調裝置。在這樣的空調裝置中,在配置于室外的熱源機中,生成冷能或熱能,在配置于室外機內的熱交換器中加熱或冷卻水、防凍液等熱介質(二次制冷劑),將其輸送到作為配置在空調對象區域的室內機的風機盤管單元、板式散熱器等,來執行制冷或制熱(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還存在有以如下方式構成的空調裝置,S卩,一次制冷劑和二次制冷劑的熱交換器配置在各室內機附近,并向室內機輸送二次制冷劑(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并且,還存在有以如下方式構成的空調裝置,S卩,通過兩根配管對室外機和具有熱交換器的分支單元之間進行連接,向室內機輸送二次制冷劑(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5-140444號公報(第4頁,圖I等)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平5-280818號公報(第4、5頁,圖I等)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1-289465號公報(第5 8頁,圖I、圖2等)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3-343936號公報(第5頁、圖I)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課題在現有的大廈用多聯空調等空調裝置中,由于制冷劑循環到室內機,所以制冷劑可能泄露到室內等。因此,作為制冷劑僅使用非可燃性的制冷劑,從安全方面考慮,即使地球溫室效應系數小,也不能使用可燃性的制冷劑。另一方面,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空調裝置中,制冷劑只在配置于室外的熱源機內循環,制冷劑不通過室內機,即使作為制冷劑使用了可燃性的制冷劑,制冷劑也不會泄漏到室內。但是,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空調裝置中,需要在建筑物外的熱源機中加熱或冷卻熱介質并向室內機側輸送,所以熱介質的循環路徑變長。在這里,當想要通過熱介質輸送進行規定的加熱或冷卻的工作的熱量時,若循環路徑變長,則由輸送動力產生的能量的消耗量與室內機輸送制冷劑的空調裝置相比變得非常大。由此可知,在空調裝置中,若能良好地控制熱介質的循環,則能實現節能化。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空調裝置中,由于室內機需要單獨具有泵等二次介質循環機構,所以不僅成為昂貴的系統,而且噪音也大,不是實用的裝置。此外,由于熱交換器位于室內機附近,所以不能排除制冷劑在與室內接近的場所發生泄漏的危險性,不能夠使用可燃性的制冷劑。在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空調裝置中,由于熱交換后的一次制冷劑與熱交換前的一次制冷劑流入相同的流路,所以在連接了多個室內機的情況下,各室內機不能發揮最大能力,成為浪費能量的結構。本專利技術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目的在于獲得一種裝置,該裝置通過進行制冷劑與熱介質之間的熱交換來進行由熱介質進行的空氣調節,并且能夠實現運轉效率的進一步提聞。用于解決課題的機構本專利技術的空調裝置,具有多個冷凍循環裝置,該多個冷凍循環裝置通過配管連 接壓縮機、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熱源側熱交換器、節流裝置、以及多個熱介質間熱交換器而構成制冷劑回路,其中,上述壓縮機對制冷劑進行加壓,上述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用于切換制冷劑的循環路徑,上述熱源側熱交換器用于使上述制冷劑進行熱交換,上述節流裝置用于對上述制冷劑進行壓力調整,上述多個熱介質間熱交換器能夠將上述制冷劑和與上述制冷劑不同的熱介質分別熱交換為不同溫度的熱介質;熱介質側裝置,該熱介質側裝置通過配管連接熱介質送出裝置、利用側熱交換器和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而構成熱介質循環回路,其中,上述熱介質送出裝置用于使與上述多個熱介質間熱交換器的熱交換有關的上述熱介質循環,上述利用側熱交換器進行熱介質和與空調對象空間有關的空氣之間的熱交換,上述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進行將與上述多個熱介質熱交換器的通過有關的熱介質向上述利用側熱交換器的通過切換。專利技術效果本專利技術的空調裝置在構成熱介質循環回路的熱介質側裝置上連接多個構成制冷劑回路的冷凍循環裝置,從各制冷劑回路對在熱介質循環回路中循環的熱介質分別進行制冷能力、制熱能力的供給,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能力的增強。并且,能夠分擔從各制冷劑回路供給的能力。因此,能夠高效地進行最佳的運轉,所以,作為空調裝置整體,例如能夠進行能量效率高的運轉。附圖說明圖I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I的空調裝置的結構等的一例的圖。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室外機I的結構的圖。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熱介質轉換器3的結構的圖。圖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流路切換裝置6的結構的圖。圖5是用于表示全制冷運轉模式中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圖。圖6是用于表示全制熱運轉模式中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圖。圖7是用于表示制冷主體運轉模式中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圖。圖8是用于表示制熱主體運轉模式中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圖。圖9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控制機構等的通信連接關系的圖。圖10是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連接初期處理的圖。圖11是表不連接關系檢索處理的圖。圖12是表示流路切換控制器121進行的處理的圖。圖13是表示母熱交換機構控制器112進行的處理的圖。圖14是表示熱交換機構控制器111進行的處理的圖。圖15是表不室外機控制器101進行的處理的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方式I. 圖I是表示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I的空調裝置的結構等的一例的圖。如圖I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由制冷劑配管4將室外機I與熱介質轉換器3 (熱介質轉換器3具有的熱介質間熱交換器15a和熱介質間熱交換器15b)連接,構成使熱源側制冷劑(一次制冷劑)循環的制冷劑回路(一次制冷劑回路)。圖I的空調裝置具有2個系統的制冷劑回路。因此,具有2組室外機I和熱介質轉換器3的組合。在以下的說明中,在特別地區別各組設備進行說明的情況下,例如,標注如下標號進行說明,即,室外機1-A、室外機1-B、熱介質轉換器3-A、熱介質轉換器3-B。另一方面,熱介質轉換器3 (熱介質轉換器3具有的熱介質間熱交換器15a和熱介質間熱交換器15b)與室內機2經由與各室內機2對應地具有的流路切換裝置6由配管5連接,構成使熱介質(二次制冷劑)循環的熱介質循環回路(二次制冷劑回路)。圖I中,由配管5并列連接2臺熱介質轉換器3和8臺室內機2-A 2-H (流路切換裝置6-A 6-H)。如圖I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空調裝置將多個系統的制冷劑回路與熱介質循環回路連接,實現空氣調節的運轉的多樣化,并進一步提高能量效率。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室外機I的結構的圖。室外機I具有壓縮機10、四通閥等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熱源側熱交換器12、和儲存器19,構成制冷劑回路的一部分。并且,室外機I設置為具有單向閥13a、單向閥13b、單向閥13c和單向閥13d。流入流出熱介質轉換器3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與運轉形態無關,是恒定的。壓縮機10吸入熱源側制冷劑,是壓縮該熱源側制冷劑而使其成為高溫/高壓狀態的機構,例如可以由能夠控制容量的變頻壓縮機等構成。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切換制熱運轉時(全制熱運轉模式時和制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田茂生,山下浩司,
申請(專利權)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