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載車盤結構,包括由兩個邊梁及橫梁組成的底框,邊梁包括有第一橫邊、豎邊和第二橫邊,第一橫邊和第二橫邊的其中一端分別與豎邊的兩端垂直相連,第一橫邊和第二橫邊相互平行設置且分別位于豎邊的兩側;其特征在于:邊梁的第一橫邊和豎邊的內側壁上設置呈L形的邊梁內襯件,橫梁的端部連接在邊梁的豎邊上,橫梁的內壁中嵌設有與橫梁的內側壁相適配的連接件,連接件、邊梁內襯件和邊梁的豎邊之間通過第一固定件緊固為一體。本發明專利技術在橫梁與邊梁之間設邊梁內襯件、連接件和加固墊,在橫梁與輔助架次梁之間增設連接孔和支撐件,從而將由薄壁非對稱框架式結構的橫梁、邊梁和輔助架次梁三者之間固連成一體,載車盤底框的整體剛度得以大幅提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載車盤結構。
技術介紹
載車盤是立體車庫的主要部件之一,現有技術中的立體車庫所用的載車盤多為框架結構,如專利號為ZL201010226900.X的中國專利技術專利《一種載車盤》公開了這樣一種結構的載車盤,它包括由相互平行設置的左邊梁、右邊梁以及設置在該左邊梁和右邊梁之間的左、中、右橫梁組成的底框,還包括有輔助架,輔助架位于底框的中央位置且分別平行于左邊梁和右邊梁,輔助架和左邊梁之間鋪設有第一車位板,輔助架和右邊梁之間鋪設有第二車位板,第一車位板的一端和左邊梁垂直固定,該第一車位板的另一端和輔助架相對于左邊梁一側設置的側邊垂直固定,第二車位板的一端和右邊梁垂直固定,該第二車位板的另一端和輔助架相對于右邊梁一側設置的側邊垂直固定;中橫梁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左邊 梁和右邊梁的中部。上述專利中,載車盤通過輔助架、車位板和底框連成一個整體,使得載車盤的整體剛度增加,提高了承載能力,但是,該專利的缺點是,首先,輔助架與底框之間的連接強度尚顯不足,由于載車盤的左邊梁、右邊梁以及次梁均為薄壁非對稱式金屬冷軋構件,而中橫梁的兩端僅僅采用螺釘與左、右邊梁固定連接,在載車盤承受頻繁的動態載荷工況下,這種點接觸式的螺釘連接方法對于薄壁框式金屬構件的中橫梁與邊梁來說,均容易引起的局部變形;其次,該專利中的底框次梁與中橫梁則采用凹槽卡設方法,難以有效定位它們的相互位置;上述兩個結構缺陷均影響到載車盤的動態強度與整體剛度,進而會進一步影響到載車盤的運行穩定性與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而提供一種抗變形能力和承載能力更高的載車盤結構。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載車盤結構,包括有底框,該底框由相互平行設置的兩個邊梁以及設置在兩個所述邊梁之間的橫梁組成,所述的邊梁包括有第一橫邊、豎邊和第二橫邊,其中,所述的第一橫邊和第二橫邊的其中一端分別與所述豎邊的兩端垂直相連,并且,所述第一橫邊和第二橫邊相互平行設置且分別位于所述豎邊的兩側;其特征在于所述邊梁的第一橫邊和豎邊的內側壁上設置呈L形的邊梁內襯件,所述橫梁的端部連接在所述邊梁的豎邊上,所述橫梁的內壁中嵌設有與該橫梁的內側壁相適配的連接件,所述連接件、邊梁內襯件和所述邊梁的豎邊之間通過第一固定件緊固為一體。為了進一步提高邊梁和橫梁的連接可靠性,作為優選,所述邊梁的第二橫邊在另一端垂直翻折形成一呈L形的折邊,所述折邊的水平邊和所述橫梁的底部之間設置有加固墊,所述折邊的水平邊、加固墊和所述橫梁的底部之間通過第二固定件緊固為一體。為了保證連接件的連接強度和可靠性,提高橫梁的端部剛性,作為優選,所述連接件和所述橫梁內側壁之間為焊接固定連接。為了方便安裝和拆卸,作為優選,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可以為緊固螺釘,也可以為其他可拆卸式連接部件,如螺栓、銷軸等。為了能夠減輕載車盤的重量,節省原材料,降低成本,作為進一步優選,所述底框還包括有沿該底框縱向設置的輔助架,該輔助架位于所述底框的中央位置且分別平行于所述邊梁,所述輔助架和所述邊梁之間鋪設有橫向設置的車位板,并且,所述車位板的一端和所述邊梁垂直固定,該車位板的另一端和所述輔助架相對于所述邊梁一側設置的側邊垂直固定。于是,車位板橫跨于輔助架和邊梁之間,跨度較小,需用材料較薄,可以減輕載車盤整 體重量,而且,載車盤通過輔助架、車位板和底框連成一個整體,輔助架位于底框的中央位置,使得載車盤的整體剛度大大增加,提高了承載能力。為了進一步提高載車盤的整體剛性和連接強度,作為優選,所述輔助架的兩側具有次梁,所述次梁上開設有可供所述橫梁穿過的連接孔,所述連接孔在位于所述輔助架的內側設置有支撐架,所述支撐架開設有能供所述橫梁穿設且與該橫梁的斷面形狀相適配的通孔。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在橫梁與邊梁之間增設邊梁內襯件、連接件和加固墊,在橫梁與輔助架次梁之間增設連接孔和支撐件,從而將由薄壁非對稱框架式結構的橫梁、邊梁和輔助架次梁三者之間固連成一體,載車盤底框的整體剛度得以大幅提升,從而大大提高載車盤的抗變形能力與承載能力,同時提高載車盤的使用安全性,并延長載車盤的使用壽命。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載車盤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載車盤平面結構示意圖(俯視圖)。圖3為圖2所示的A-A向剖視圖。圖4為圖2所示的B-B向剖視圖。圖5為圖3所示的I部局部放大圖。圖6為圖4所示的II部局部放大圖。圖7為圖I所示的III部局部放大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I 圖7所示,本實施例的載車盤包括有底框,底框由相互平行設置的兩個邊梁I以及設置在兩個邊梁I之間的橫梁2組成,底框上還設置有沿該底框縱向設置的輔助架3,該輔助架3位于底框的中央位置且分別平行于兩個邊梁1,輔助架3和邊梁I之間鋪設有橫向設置的車位板,車位板的一端和邊梁I垂直固定,車位板的另一端和輔助架3相對于邊梁I一側設置的側邊垂直固定。其中,邊梁I為一呈薄壁非對稱框架式結構的型材,該邊梁I包括有第一橫邊11、豎邊12和第二橫邊13,第一橫邊11和第二橫邊13的其中一端分別與豎邊12的兩端垂直相連,并且,第一橫邊11和第二橫邊13相互平行設置且分別位于豎邊12的兩側;為了提高邊梁I和橫梁2之間的連接強度,實現橫梁2與邊梁I之間的良好剛性連接,邊梁I的第一橫邊11和豎邊12的內側壁上設置有呈L形的邊梁內襯件4,該邊梁內襯件4為鑄鋼件,該邊梁內襯件4的兩側邊分別與第一橫邊11的內側壁和豎邊12的內側壁相抵;橫梁2的端部連接在邊梁I的豎邊12上,橫梁2為截面呈矩形的型材,該橫梁2的空腔內壁中嵌設有與該橫梁2的內側壁相適配的矩形鑄鋼連接件5 ;其中,連接件5的兩端分別和橫梁2內側壁之間通過焊接固定,邊梁內襯件4、連接件5與邊梁I的豎邊12之間又通過第一固定件71使得三者之間緊固為一體,并且,邊梁內襯件4與第一橫邊11之間還通過第三固定件73緊固一體,為方便拆裝,第一固定件71和第三緊固件73可以優選為緊固螺釘,也可以為螺栓或其他可拆卸式連接結構。為了進一步提高邊梁I和橫梁2之間的連接可靠性,保證兩者更好地固定于一體,邊梁I的第二橫邊13在另一端還垂直翻折形成一呈L形的折邊14,該L形折邊14作為邊梁I的懸掛端,其中,L形折邊14的水平邊和橫梁2的底面相平行,為了增強懸掛端的強度和剛性,折邊14的水平邊和橫梁2的底面之間設置有加固墊6,折邊14的水平邊、加固墊6和橫梁2的底面之間則通過第二固定件72使得三者之間緊固為一體,為了方便拆裝,第二 固定件72同樣可以優選為緊固螺釘,也可以為螺栓或其他可拆卸式連接結構。為了保證輔助架3和橫梁2之間的剛性連接,輔助架3的兩側具有次梁31,次梁31的側面下方開設有可供橫梁2穿過且大小與該橫梁2的斷面形狀相適配的矩形連接孔311,連接孔311在朝向輔助架3內部的一側設置有支撐架8,該支撐架8也為鑄鋼件,支撐架8同樣開設有能供橫梁2穿設且與該橫梁2的斷面形狀相適配的通孔,并且,支撐架8與次梁31之間分別通過上固定螺釘81與側固定螺釘82固定連接于一體,支撐架8的作用是避免次梁31上的載荷不至于直接施加于薄壁結構的橫梁2上,進而通過支撐架8提升橫梁2的承載力。本實施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載車盤結構,包括有底框,該底框由相互平行設置的兩個邊梁以及設置在兩個所述邊梁之間的橫梁組成,所述的邊梁包括有第一橫邊、豎邊和第二橫邊,其中,所述的第一橫邊和第二橫邊的其中一端分別與所述豎邊的兩端垂直相連,并且,所述第一橫邊和第二橫邊相互平行設置且分別位于所述豎邊的兩側;其特征在于:所述邊梁的第一橫邊和豎邊的內側壁上設置呈L形的邊梁內襯件,所述橫梁的端部連接在所述邊梁的豎邊上,所述橫梁的內壁中嵌設有與該橫梁的內側壁相適配的連接件,所述連接件、邊梁內襯件和所述邊梁的豎邊之間通過第一固定件緊固為一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建華,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邦達智能停車設備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