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行駛車系統,其目的在于即使在與多個行駛車對應的多個行駛區域中存在共用的行駛區域的情況下,也能夠配置有用于限定行駛區域的邊界的止擋部。行駛車系統(100)具有在軌道上往復行駛的多輛行駛車,該行駛車系統具備:第一行駛車(10a),其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18a);第二行駛車(10b),其具有向下方突出并且在與行進方向交差的寬度方向配置于不與第一抵接部的位置重疊的位置的第二抵接部(18b);第一止擋部(41),其配置在軌道上、且與第一抵接部的寬度方向的位置對應的位置;以及第二止擋部(42),其配置在軌道上、且與第二抵接部的寬度方向上的位置對應的位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具有在軌道上往復行駛的多輛行駛車的行駛車系統。
技術介紹
一直以來,作為行駛車系統,眾所周知有多輛行駛車在鋪設于地面的軌道上在規定的行駛區域內往復行駛來搬運物品的行駛車系統。在這種行駛車系統中,在各行駛車的行駛區域的邊界部分,設置有用于防止行駛車彼此的碰撞的止擋部。并且,存在各行駛車的行駛區域變更的情況,在該情況下,進行止擋部的移動(參照專利文獻I)。例如,在對多輛行駛車中的一臺行駛車進行維護時,為了使進行維護的行駛車的行駛區域與不進行維護的行駛車對應,進行各個行駛區域的變更。并且,行駛車在進行維護之后返回原本的行駛區域。具體地說,此時,操作人員通過從規定的位置撤除止擋部、或者將止擋部設置于規定的位置來進行各個行駛區域的變更。·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1-301609號公報在此類行駛車系統中,存在通過對多個行駛車的行駛區域設置能夠共用的行駛區域來提高行駛車的作業效率這ー需要。即使在此類情況下,也能夠通過設置用于確定行駛區域的邊界的止擋部來防止行駛車離開規定的行駛區域。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與現有止擋部同樣的止擋部設置在軌道上,則因利用止擋部來劃分行駛車的行駛區域而無法設置共用的行駛區域。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專利技術是鑒于此類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行駛車系統,即使在與多個行駛車對應的多個行駛區域中存在共用的行駛區域的情況下,也配置有用于限定行駛區域的邊界的止擋部。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行駛車系統具有在軌道上往復行駛的多個行駛車,其中,該行駛車系統具備第一行駛車,該第一行駛車具有第一基臺和向上述第一基臺的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第二行駛車,該第二行駛車具有第二基臺和向上述第二基臺的下方突出,并且在與行進方向交差的寬度方向配置于不與上述第一抵接部的位置重疊的位置的第二抵接部;第一止擋部,該第一止擋部配置于上述軌道上、且與上述第一抵接部在上述寬度方向的位置對應的位置;以及第ニ止擋部,該第二止擋部配置于上述軌道上、且與上述第二抵接部在上述寬度方向的位置對應的位置。由此,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配置于在寬度方向不重疊的位置。因此,具有第一抵接部的第一行駛車不會被第二止擋部限制行駛。并且同樣,具有第二抵接部的第二行駛車不會被第一止擋部限制行駛。根據上述情況,能夠在第一行駛車的行駛區域和第二行駛車的行駛區域之間設置共用的行駛區域,并且能夠利用第一止擋部來限定第一行駛車的行駛區域的邊界,能夠利用第二止擋部來限定第二行駛車的行駛區域的邊界。并且,優選行駛車系統還具備軌道用變更機構,該軌道用變更機構改變上述第一止擋部以及上述第二止擋部的至少一方在上述寬度方向的位置。而且優選上述第一止擋部以及上述第二止擋部的至少一方在上述行進方向配置有多個。由此,由于相對于行進方向設置兩處(或者更多)第一止擋部,因此,通過使其中任意一方移動至不與第一抵接部重疊的位置,操作人員能夠不撤除或者設置止擋部而改變第一行駛車的行駛區域。可以認為第二止擋部也與此相同,由此能夠使改變第二行駛車的行駛區域的作業變得容易。并且,優選行駛車系統還具備行駛車用變更機構,該行駛車用變更機構改變上述第一抵接部以及上述第二抵接部的至少一方在上述寬度方向上的位置。由此,例如通過改變第一抵接部在寬度方向的位置,使其移動至不與第一止擋部重疊的位置,由此,能夠改變第一行駛車的行駛區域。可以認為該情況對于第二止擋部也相同。并且,優選上述第二止擋部配置于從上述軌道的端部隔開與上述第一行駛車在上 述行進方向的長度對應的距離的位置。由此,例如在第一行駛車因進行維護而停止的情況下,將第一行駛車配置于軌道上的端部。在該情況下,第一行駛車存在于從軌道上的端部到與第一行駛車在行進方向的長度對應的距離之間的區域(以下設為第一維護區域)。因此,通過將第二止擋部配置于從軌道上的端部隔開該距離的位置,由此,在第一行駛車進行維護時、亦即存在于第一維護區域的情況下,能夠防止第二行駛車侵入維護空間。因此,進行第一行駛車的維護的操作人員能夠不確認第二行駛車的狀況而集中于維護作業。并且,優選行駛車系統還具備第三行駛車,該第三行駛車具有向下方突出、且在上述寬度方向配置于不與上述第一抵接部以及上述第二抵接部的位置重疊的位置;以及第三止擋部,該第三止擋部配置在上述軌道上、且與上述第三抵接部在上述寬度方向的位置對應的位置,上述第三止擋部位于從上述第二止擋部隔開與上述第二行駛車在上述行進方向的長度對應的距離的位置。由此,第一抵接部、第二抵接部和第三抵接部沿寬度方向配置于不重疊的位置。因此,具有第一抵接部的第一行駛車不會被第二止擋部以及第三止擋部限制行駛。并且同樣,具有第二抵接部的第二行駛車不會被第一止擋部以及第三止擋部限制行駛。并且同樣,具有第三抵接部的第三行駛車不會被第一止擋部以及第ニ止擋部限制行駛。根據上述情況,能夠在第一行駛車的行駛區域與第二行駛車的行駛區域之間設置共用的行駛區域,并且能夠利用第一止擋部來限定第一行駛車的行駛區域的邊界,能夠利用第二止擋部來限定第二行駛車的行駛區域的邊界,能夠利用第三止擋部來限定第三行駛車的行駛區域的邊界。根據本專利技術所涉及的行駛車系統,即使在多個行駛區域中存在共用的行駛區域的情況下,也能夠配置用于限定行駛區域的邊界的止擋部。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I中的行駛車系統的簡要立體圖。圖2是實施方式I中的行駛車的詳細立體圖。圖3是在由第一行駛車的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視圖。圖4表示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行駛車系統的各個行駛車的基臺與第一止擋部以及第二止擋部之間的位置關系,是由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視圖。圖5的(a)是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行駛車系統在通常運行時的俯視圖,(b)是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行駛車系統在維護時的俯視圖。圖6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2中的行駛車系統的各行駛車的基臺與各個止擋部的位置關系,是由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視圖。圖7的(a)是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駛車系統在通常運行時的俯視圖,(b)是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駛車系統的第一行駛車在維護時的俯視圖,(c)是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駛車系統的第二行駛車在維護時的俯視圖。圖8的(a)是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駛車系統的第一行駛車以及第ニ行駛車在維護時的俯視圖,(b)是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駛車系統的第一行駛車以及第三行駛車在維護時的俯視圖。圖9的(a)是示出具有軌道用變更機構的第三止擋部以及第一止擋部的結構的簡 要立體圖,(b)是由第三止擋部以及第一止擋部的X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IOa :第一行駛車;10b :第二行駛車;10c :第三行駛車;11、I la、I lb、I Ic :基臺;12 :車輪;13 :支柱裝置;14 :升降臺;15 :移栽裝置;16 :調整裝置;17 :支承框架;18a :第一抵接部;18b :第二抵接部;18c :第三抵接部;30 :導軌;41、42、43 :第一止擋部;51、52 :第ニ止擋部;61、62、63 :第三止擋部;100、200 :行駛車系統;CL :中心線;A1、A21、A41 :第一行駛區域;A2、A22、A32、A62 :第二行駛區域;A12、A23、A33、A43、A53 :第三行駛區域;A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行駛車系統,其特征在于,該行駛車系統具有在軌道上往復行駛的多個行駛車,并且該行駛車系統具備:第一行駛車,該第一行駛車具有第一基臺和向所述第一基臺的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第二行駛車,該第二行駛車具有第二基臺和第二抵接部,該第二抵接部向所述第二基臺的下方突出,并且在與行進方向交差的寬度方向配置于不與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位置重疊的位置;第一止擋部,該第一止擋部配置于所述軌道上、且與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所述寬度方向上的位置對應的位置;以及,第二止擋部,該第二止擋部配置于所述軌道上、且與所述第二抵接部的所述寬度方向上的位置對應的位置。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押川誠享,
申請(專利權)人:村田自動化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