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舊砂再生裝置,包括機架及其上設置的可相對回轉的上磨盤和下磨盤,上磨盤的下端設有上磨盤磨面,下磨盤的上端設有與上磨盤磨面位置相對并用于與上磨盤磨面配合而擠壓、搓動相應舊砂顆粒的下磨盤磨面,所述上磨盤磨面與下磨盤磨面之間設有用于容納相應舊砂顆粒的容納間隙。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使用成本較低、且舊砂再生時舊砂顆粒不易破碎的舊砂再生裝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用于鑄造生產中產生的舊砂再生的舊砂再生裝置。
技術介紹
在鑄造生產行業,無論是采用粘土砂鑄造還是采用水玻璃砂鑄造,都會產生大量的廢砂,也稱舊砂,幾乎所有的樹脂自硬砂生產企業都將樹脂自硬砂舊砂經機械摩擦方式再生后用于樹脂砂造型和制芯;部分企業通過沖擊和搓擦粘土舊砂,去除部分砂粒表面的死粘土膜,全部或部分代替新砂用于粘土砂中;這些處理方式很難去除砂粒表面所包覆的死粘土和惰性膜,達到的再生效果有限,致使鑄件質量降低、性能下降。多數企業經過幾次回用以后就將舊砂拋棄,重新更換新砂,造成環境污染和成本提高。隨著對鑄件質量要求的提高,從經濟和環保的角度來看,舊砂再生已成了鑄造生產中不可缺 少的組成部分。目前,工廠常用的舊砂再生工藝方法根據其設備工作原理的不同主要分成三大類干法再生、濕法再生、熱法再生。熱法再生是通過焙燒爐將舊砂加熱到850-900°C,以除去舊砂粒上可燃殘留物的再生方法,熱法再生對有機粘結劑砂的再生效果特別好,殘留粘結劑除得干凈,再生砂的熱穩定性好,可恢復原粒度分布,但成本較高,能耗較大,其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濕法再生是利用水的溶解、擦洗作用及機械攪拌作用,使舊砂中的假顆粒破裂,砂粒表面的殘留粘結劑膜溶解、脫落或去除。濕法再生的主要優點是,對某些溶于水的舊砂,有很好的再生效果,再生砂質量好,可作面砂使用,舊砂的再生回用率高,它的主要缺點是工藝復雜、占地面積較大,成本高,并有污水處理等問題。但為了避免舊砂再生污水處理這一難題,目前舊砂再生多轉向采用干法再生。干法再生又分為離心式、氣流式、振動式、逆流式等,離心式和氣流式再生是利用機械離心力和壓縮空氣流將舊砂粒加速至一定的速度,依靠砂粒與金屬構件間或砂粒相互間的摩擦作用再生舊砂;振動式再生是在振動力的作用下,裝滿舊砂塊的機體不停地振動,從而弓I起砂塊之間的沖擊、摩擦,以及砂塊與振動體內壁的沖擊、摩擦,使砂塊破碎、I日砂粒得到再生,逆流式再生是靠砂粒之間及砂粒與構件之間的強烈摩擦作用來再生舊砂的。上述這些離心式、氣流式、振動式和逆流式干法再生的工作原理均為通過使舊砂殼粒產生較高的速度,然后舊砂顆粒與舊砂顆粒間和舊砂顆粒與相應設備間發生劇烈沖擊、碰撞,從而使舊砂粒得到再生,因此舊砂顆粒的較大速度是舊砂再生的一個必要條件。這些再生工藝方法所提供的脫膜力有限,不能完全脫除舊砂粒上的殘留膜,再生砂的質量不太高;由于需要為舊砂殼體提供較高的速度,這就需要設備有較高的強度,增加了設備的成本,高速度小的舊砂對設備的磨損相當嚴重,設備的更換頻率較高,也增加了設備的成本,同時,由于舊砂顆粒易碎,高速下的舊砂顆粒相互沖擊、碰撞,經常會出現舊砂顆粒破碎現象,隨著舊砂顆粒脫模率的提高,舊砂顆粒所需的速度、沖擊力和摩擦力越大,設備構件的磨損和舊砂顆粒的破碎現象越嚴重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成本較低、且舊砂再生時舊砂顆粒不易破碎的丨日砂再生裝置。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舊砂再生裝置,包括機架及其上設置的可相對回轉的上磨盤和下磨盤,上磨盤的下端設有上磨盤磨面,下磨盤的上端設有與上磨盤磨面位置相對并用于與上磨盤磨面配合而擠壓、搓動相應舊砂顆粒的下磨盤磨面,所述上磨盤磨面與下磨盤磨面之間設有用于容納相應舊砂顆粒的容納間隙。所述的下磨盤與所述機架轉動裝配,所述的上磨盤與所述機架間設有迫使所述上磨盤朝向所述下磨盤運動的彈性預緊機構。所述的上磨盤通過可輸出上下調整動作的調節機構可上下移動的設置于所述的機架上。 所述的調節機構包括固設于所述機架上的連接套和上端穿設于所述連接套的內孔中的連接桿,所述連接桿的下端與所述上磨盤固定相連,所述連接桿上于所述連接套的上方螺紋連接有對連接桿進行上下移動調整的調節螺母。所述連接桿的外周面與所述連接套的內孔壁之間設有安裝間隙,所述的彈性預緊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安裝間隙中的調節螺套,所述調節螺套的外周面與所述連接套的內孔壁螺紋連接,所述的彈性預緊機構還包括套裝于所述連接桿上的預壓彈簧,預壓彈簧頂裝于調節螺套和上磨盤之間。所述上磨盤的下端設有呈螺旋漸開線狀分布的上磨盤磨齒,所述上磨盤磨齒具有弧形的下端面,所述上磨盤磨齒的下端面構成了所述的上磨盤磨面;所述下磨盤上端設有呈螺旋漸開線狀分布的下磨盤磨齒,所述下磨盤磨齒具有弧形的上端面,所述下磨盤磨齒的上端面構成了所述的下磨盤磨面。所述的上磨盤包括上磨盤本體及固設于所述上磨盤本體下端的上磨盤耐磨板,所述的上磨盤磨齒與所述上磨盤耐磨板一體設置;所述的下磨盤包括下磨盤本體及固設于所述下磨盤本體上端的下磨盤耐磨板,所述的下磨盤磨齒與所述下磨盤耐磨板一體設置。所述的上磨盤耐磨板由多塊形狀相同的扇形上耐磨板拼接而成,所有扇形上耐磨板的外弧連線為一個整圓;所述的下磨盤耐磨板由多塊形狀相同的扇形下耐磨板拼接而成,所有扇形下耐磨板的外弧連線為一個整圓。所述的上磨盤的中部設有貫穿其上下端面并用于相應舊砂進料的進料孔,所述進料孔的下端與所述容納間隙連通。所述的舊砂再生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所述下磨盤下方的用于收集相應經上、下磨盤對磨后的舊砂的環形砂斗,所述環形砂斗的上端安裝有防塵蓋板,所述的防塵蓋板上開設有除塵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使用時,將相應舊砂放置于上、下磨盤之間的容納間隙中,上、下磨盤相對回轉運動,在上、下磨盤的回轉運動過程中,舊砂顆粒與舊砂顆粒之間、舊砂顆粒與上、下磨盤的研磨面之間擠壓、摩擦及研磨,由于舊砂顆粒耐磨的特性和上、下磨盤的加壓、搓動作用,使得舊砂顆粒表面的逭性膜很容易去除,惰性膜的去除過程中不需要上、下磨盤之間有較大的相對回轉速度,這就降低了舊砂再生對設備的要求,從而降低了設備的成本;舊砂顆粒與舊砂顆粒之間及舊砂顆粒與上、下磨盤之間不會發生劇烈的沖擊、碰撞,舊砂顆粒不易破碎,且舊砂顆粒對上、下磨盤的磨損不會很嚴重,從而也減小了設備易損件的更換頻率。進一步的,連接桿和調節螺母可以調整上磨盤上下移動,從而調整容納間隙的上下寬度,可以增加整個舊砂再生裝置的適用范圍。進一步的,通過預壓彈簧和調節螺套的作用,可以實現上、下磨盤間壓力的調節,從而增加上、下磨盤對舊砂顆粒的研磨效果。進一步的,上、下磨盤磨齒均呈螺旋漸開線分布,這樣舊砂顆粒在上、下磨盤的研磨過程中,可以按螺旋漸開線軌跡由磨盤中部逐漸運動到磨盤邊緣,方便出料。進一步的,在上磨盤的中部設置進料孔,可以一邊研磨、一邊加料、,一邊出料,能夠實現連續生產,提高了舊砂再生效率。 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 圖2是圖I的俯視 圖3是圖I的B-B向剖視 圖4是圖I中上磨盤耐磨板的安裝示意 圖5是圖I中下磨盤耐磨板的安裝示意 圖6是圖2中的D-D向斷面 圖7是5中單個扇形下耐磨板的結構示意 圖8是圖7的A-A向剖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舊砂再生裝置的實施例如圖廣8所示包括機架及通過機架連接梁7設置于機架上的主套筒5,主套筒5的內孔壁上通過轉動軸承和推力軸承轉動裝配有轉動軸線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主軸6,主軸6的上端通過螺釘固裝有下磨盤14,主軸6的下端固裝有傳動帶輪31,機架的一側設有驅動下磨盤14轉動的驅動機構,驅動機構包括驅動電機1,驅動電機I的動力輸出端通過傳動帶2與主軸6下端的傳動帶輪31傳動連接。下磨盤14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舊砂再生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及其上設置的可相對回轉的上磨盤和下磨盤,上磨盤的下端設有上磨盤磨面,下磨盤的上端設有與上磨盤磨面位置相對并用于與上磨盤磨面配合而擠壓、搓動相應舊砂顆粒的下磨盤磨面,所述上磨盤磨面與下磨盤磨面之間設有用于容納相應舊砂顆粒的容納間隙。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小龍,曹紅范,胡群芳,李明,張東陽,
申請(專利權)人:機械工業第四設計研究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