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毛細管纏繞裝置,包括支架和纏繞機構,所述纏繞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支架上的底座;其外殼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電機;設置在所述電機的聯軸器上并可跟隨所述電機旋轉的纏繞模,所述纏繞模上具有夾持毛細管的繞模鉤。工作時,手動或者自動將毛細管伸入并穿過繞模鉤內,然后驅動電機運行,電機運行時帶動聯軸器轉動,聯軸器帶動纏繞模轉動,由于毛細管一端固定在繞模鉤內,另一端相對自由,在電機帶動下,可迅速完成毛細管的纏繞工作。由于上述纏繞過程中代替了手動纏繞,從而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電機纏繞與手動纏繞相比效率更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機電
,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毛細管纏繞裝置。
技術介紹
凡內徑很細的管子叫“毛細管”,通常指的是內徑等于或小于2毫米的細管,因管徑有的細如毛發故稱毛細管。毛細管一般被用于IOkW以下的小型氟利昂制冷裝置。毛細管由紫銅管制成,長度f6m,內徑為0. 5 2_,通過長度和管徑的多種組合可使其滿足不同的工況和不同制冷量的制冷劑裝置要求,但毛細管被選定和安裝后,便不能隨負荷變化而變化,為使制冷裝置在絕大多數時間下高效率運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設計工況是及其重要的。一直以來毛細管繞制都是采用傳統的人工繞制,由毛細管下料機按規格完成下 料,在通過人工運輸到備料班繞制工作臺。讓操作工進行繞制,通過對員工的了解,其反映工作勞動強度較大,且產量跟不上。尤為以繞制4. 5圈的毛細管較突出。經過對員工的工作統計和分析以繞制4. 5圈毛細管為例,一個操作熟練的員工的平均速度在10 13個/分鐘;在繞出的產品質量上很難保證毛細管的密度和角度的一致性。為此,如何研究出一種降低工人工作強度的毛細管纏繞裝置,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毛細管纏繞裝置,以實現降低工人工作強度,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毛細管纏繞裝置,包括支架和纏繞機構,所述纏繞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支架上的底座;其電機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電機;設置在所述電機的聯軸器上并可跟隨所述電機旋轉的纏繞模,所述纏繞模上具有夾持毛細管的繞模鉤。優選地,上述毛細管纏繞裝置中,還包括軸向設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卸料氣缸,所述卸料氣缸的伸出端設置有可沿所述纏繞模外周滑動地推板。優選地,上述毛細管纏繞裝置中,所述纏繞模可拆卸的設置在所述聯軸器上。優選地,上述毛細管纏繞裝置中,所述底座與所述支架之間還設置有高度調整機構,所述高度調整機構包括調節螺桿和相對所述支架在豎直方向移動的第一螺母,其中,所述調節螺桿穿過所述支架,并與所述第一螺母上的螺紋相配合;所述第一螺母固定在所述底座上。優選地,上述毛細管纏繞裝置中,所述調節螺桿的操作端設置有操作手柄。優選地,上述毛細管纏繞裝置中,所述支架的橫梁上還設置有送料機構,所述送料機構包括橫向設置在所述橫梁上的送料氣缸和設置在所述送料氣缸的伸出端用于夾持所述毛細管,并與所述繞模鉤相對應的夾持部。優選地,上述毛細管纏繞裝置中,所述支架底部還設置有橫向移動機構,所述橫向移動機構包括機座、絲杠、線性滑軌、第二螺母和滑塊,其中,所述絲桿一端軸接在所述機座上,另一端與固定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二螺母相配合;所述線性滑軌兩端均固定在所述機座上并與所述絲杠相平行,所述滑塊套設在所述線性滑軌并固定在所述支架上。優選地,上述毛細管纏繞裝置中,所述絲杠的一端設置有旋轉電機。優選地,上述毛細管纏繞裝置中,所述支架上設置有兩套纏繞機構。優選地,上述毛細管纏繞裝置中,所述電機由PLC模塊進行控制。 從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一種毛細管纏繞裝置,包括支架和纏繞機構,所述纏繞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支架上的底座;其固定端面固定的電機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電機;設置在所述電機的聯軸器上并可跟隨所述電機旋轉的纏繞模,所述纏繞模上具有夾持毛細管的繞模鉤。工作時,手動或者自動將毛細管伸入并穿過繞模鉤內,然后驅動電機運行,電機運行時帶動聯軸器轉動,聯軸器帶動纏繞模轉動,由于毛細管一端固定在繞模鉤內,另一端相對自由,在電機帶動下,可迅速完成毛細管的纏繞工作。由于上述纏繞過程中代替了手動纏繞,從而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電機纏繞與手動纏繞相比效率更聞。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毛細管纏繞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毛細管纏繞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種毛細管纏繞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種毛細管纏繞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第三種毛細管纏繞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第三種毛細管纏繞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第四種毛細管纏繞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第五種毛細管纏繞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第五種毛細管纏繞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第六種毛細管纏繞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1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第六種毛細管纏繞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第六種毛細管纏繞裝置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其中,圖I至圖12中100為支架;101為固定梁;200為纏繞機構;201為底座;202為電機;203為聯軸器;204為纏繞模;205為繞模鉤;206為連桿壓料機構;207為卸料氣缸;208推板;300為高度調整機構;301為調節螺桿;302為第一螺母;303為固定板;304為導柱;305為軸承座;306為操作手柄;400為送料機構;401送料氣缸;402送料臂;403為滑塊;404為夾緊氣缸;500為橫向移動機構;501為機座;502為絲桿;503為螺母;504為線性滑軌;505為滑塊;600為毛細管。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至圖12所示,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毛細管纏繞裝置,以實現降低工人工作強度,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如圖I和圖2所示的毛細管纏繞裝置,該毛細管纏繞裝置包括支架100和纏繞機構200,纏繞機構200包括底座201、電機202和纏繞模204,其中,底座201設置在支架100上;電機202的電機座固定在底座201上;纏繞模204設置在電機202的聯軸器203上并可跟隨電機202旋轉,纏繞模204上具有夾持毛細管600的繞模鉤205。 工作時,手動或者自動將毛細管600伸入并穿過繞模鉤205內,然后驅動電機202運行,電機202運行時帶動聯軸器203轉動,聯軸器203帶動纏繞模204轉動,由于毛細管600 一端固定在繞模鉤205內,另一端相對自由,在電機202帶動下,可迅速完成毛細管600的纏繞工作。由于上述纏繞過程中代替了手動纏繞,從而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電機202纏繞與手動纏繞相比效率更高。上述電機202可直接固定在底座201上,還可以可拆卸的固定在底座201上,其中,當電機202可拆卸的固定在底座201上時,為了方便調整電機202的橫向距離,如圖3和圖4所不,底座201的一端設置有卸料板,該卸料板可拆卸的固定在底座201上,另一端設置有其橫向距離可調的連桿壓料機構206。采用上述結構的毛細管纏繞裝置可以根據不同毛細管600的尺寸要求,需要更換上述部件時,改變連桿壓料機構206的伸出端的長度即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毛細管纏繞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和纏繞機構,所述纏繞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支架上的底座;其電機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電機;設置在所述電機的聯軸器上并可跟隨所述電機旋轉的纏繞模,所述纏繞模上具有夾持毛細管的繞模鉤。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封波,馮小平,孫亮,沈雁飛,吳偉,朱學義,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格力電器合肥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