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手機及其電池安裝裝置,涉及移動通信設備領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括手機本體以及安裝于手機本體上的電池,其中,手機本體包括一容納部、兩個第一接合部、兩缺口、一第一連接器,設置于容納部上;一第一固定組件、一第二固定組件;電池包括:兩個第二接合部,分別與對應的第一接合部配合;一第一固定部,與手機本體的第一固定組件相配合;一第二固定部,與手機本體的第二固定組件相配合;一第二連接器,設置于電池的下端,與手機本體的第一連接器相對應。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電池安裝和拆開方便、不影響布線且外觀更加流線化,同時,其以旋轉方式來接合電池,以提供新一代手機設計的新選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移動通信設備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手機及其電池安裝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之一。手機及其電池在安裝時,要求有較強的便捷性,目前市場上的手機中,常見的電池安裝方式主要包括二種,其一,將電池安裝于手機的容納電池部位,蓋上后蓋并卡緊;其二,電池與后蓋組合成一整體電池蓋,將整體電池蓋蓋于手機容納電池的部位并卡緊。上述兩種電池安裝方式中,手機的容納電池部位以及后蓋或電池蓋均需要設置多個卡接片,安裝電池時需要先將卡接片對應好之后才能卡緊,而拆開電池時則非常繁瑣,若使用者的手指指甲不夠長又無專業工具則使不上力,難以拆開。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設計了通過旋扭將電池固定的安裝方式,但旋扭裝置對空間有一定的影響,往往在布線階段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擾,而且就安裝機構方式來說,該旋扭安裝方式單調而缺少變化形式,影響手機的外觀。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手機及其電池安裝裝置,該手機及其電池安裝裝置的電池安裝和拆開方便、不影響布線且外觀更加流線化,同時,其以旋轉方式來接合電池,以提供新一代手機設計的新選擇。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手機及其電池安裝裝置,包括手機本體以及安裝于手機本體上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機本體包括一容納部,位于手機本體中央部位,用以容納電池,該容納部包括兩個圓弧狀邊緣;兩個第一接合部,分別形成于容納部的邊緣上,呈導槽結構;兩缺口,分別形成于相應的第一接合部上;一第一連接器,設置于容納部上;一第一固定組件,設置于容納部的一邊緣上;一第二固定組件,設置于容納部的另一邊緣上;所述電池包括兩個第二接合部,分別設置于電池的兩端面,呈卡塊結構,該卡塊結構可經由手機本體的缺口放入第一接合部的導槽結構中,以便在導槽結構中滑動;一第一固定部,設置于電池的一端面,與手機本體的第一固定組件相配合,使電池定位于手機本體;一第二固定部,設置于電池的另一端面,與手機本體的第二固定組件相配合,使電池定位于手機本體;一第二連接器,設置于電池的下端,與手機本體的第一連接器相對應,通過將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接觸,使電池與手機本體電性連接。所述第一固定組件包括擋珠以及第一彈性構件,擋珠借助第一彈性構件以可移動的方式設置在手機本體中,第一彈性構件與擋珠連接,使擋珠在一既定范圍中移動;該第一彈性構件優選為彈簧。所述第二固定組件包括擋柱以及第二彈性構件,擋柱借助第二彈性構件以可移動的方式設置在手機本體中,第二彈性構件與擋柱連接,使擋柱在一既定范圍中移動;該第二彈性構件優選為彈簧。所述第一固定部為珠型凹槽,該珠型凹槽與第一固定組件中的擋珠接合,將電池定位于手機本體上。所述第二固定部為棘爪,該棘爪與第二固定組件中的擋柱相配合,且在手機本體與電池接合時產生干涉碰撞。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一方面,本技術的手機本體與電池安裝和拆開非常方便,在安裝時,先將電池經由手機本體的缺口放入手機本體的第一接合部中;接著,旋轉電池,當電池旋轉快到定位時,使用者僅需再加一點扭力,即可將手機本體的第一固定組件與電池的第一固定部配合定位,將手機本體的第二固定組件與電池的第二固定部配合定位,從而完成扣合而使電池固定于手機本體上;另一方面,本技術無需旋扭裝置,因此,不影響手機內部布線;再一方面,本技術以旋轉方式來接合電池,以提供新一代手機設計的新選擇。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組合后的立體圖。圖3為手機本體的立體圖。圖4為手機本體的另一角度立體圖。圖5為圖3中的第一固定組件的剖面示意圖。圖6為圖4中的第二固定組件的剖面示意圖。圖7為電池的立體圖。圖8為電池的另一角度立體圖。圖9為本技術組合狀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I至圖9所示,本技術公開了一種手機及其電池安裝裝置,包括手機本體I以及安裝于手機本體I上的電池2,其中所述手機本體I包括一容納部17,位于手機本體I中央部位,用以容納電池2,該容納部17包括兩個圓弧狀邊緣;兩個第一接合部11,分別形成于容納部17的邊緣上,呈導槽結構;兩缺口 12,分別形成于相應的第一接合部11上;一第一連接器15,設置于容納部17上;一第一固定組件13(如圖3所示),設置于容納部17的一邊緣上;一第二固定組件14(如圖4所示),設置于容納部17的另一邊緣上;所述電池2包括兩個第二接合部21,分別設置于電池2的兩端面,呈卡塊結構,該卡塊結構可經由手機本體I的缺口 12放入第一接合部11的導槽結構中,以便在導槽結構中滑動;一第一固定部22(如圖7所示),設置于電池2的一端面,與手機本體I的第一固定組件13相配合,使電池2定位于手機本體I ;一第二固定部23 (如圖8所示),設置于電池2的另一端面,與手機本體I的第二固定組件14相配合,使電池2定位于手機本體I ;一第二連接器24,設置于電池2的下端,與手機本體I的第一連接器15相對應,通過將第一連接器15與第二連接器24接觸,使電池2與手機本體I電性連接。作為第一固定組件13的優選方式,所述第一固定組件13包括擋珠131以及第一彈性構件132,擋珠131借助第一彈性構件132以可移動的方式設置在手機本體I中,第一彈性構件132與擋珠131連接,使擋珠131在一既定范圍中移動;進一步,該第一彈性構件132優選為彈簧。作為第二固定組件14的優選方式,所述第二固定組件14包括擋柱141以及第二彈性構件142,擋柱141借助第二彈性構件142以可移動的方式設置在手機本體I中,第二彈性構件142與擋柱141連接,使擋柱141在一既定范圍中移動;進一步,該第二彈性構件142優選為彈簧。作為第一固定部22的優選方式,所述第一固定部22為珠型凹槽,該珠型凹槽與第一固定組件13中的擋珠131接合,將電池2定位于手機本體I上。作為第二固定部23的優選方式,所述第二固定部23為棘爪,該棘爪與第二固定組件14中的擋柱141相配合,且在手機本體I與電池2接合時產生干涉碰撞摩擦。本技術的組裝方式為結合參考圖9,首先將電池2以一既定角度A由上而下放入手機本體I中,此時電池2上的第二接合部21經由手機本體I的缺口 12,而放入手機本體I的第一接合部11中;接著,沿著旋轉方向R旋轉電池2,利用第一接合部11和第二接合部21,電池2可被旋轉至一既定位置,當電池2旋轉快到定位時,因為手機本體I的擋柱Hl與電池2的第二固定部(如棘爪)23產生摩擦干涉,此時使用者會有喀嚓的感覺;最后將卡定時,手機本體I的滾珠131與電池2的第一固定部(如凹槽)22產生干涉,使用者僅需再加一點扭力,即可完全扣合而使電池2固定于手機本體I上。另一方面,當使用者將電池2從手機本體I拆開時,只需依據上述接合方式的步驟反向操作即可。通過本實施方式的旋轉接合方式,在外觀上不需使用旋扭設計,即可使整個手機的外形更加流線化。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較佳實施方式,凡是依據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對以上的實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屬于本技術技術方案的范圍內。權利要求1.手機及其電池安裝裝置,包括手機本體以及安裝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手機及其電池安裝裝置,包括手機本體以及安裝于手機本體上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機本體包括:一容納部,位于手機本體中央部位,用以容納電池,該容納部包括兩個圓弧狀邊緣;兩個第一接合部,分別形成于容納部的邊緣上,呈導槽結構;兩缺口,分別形成于相應的第一接合部上;一第一連接器,設置于容納部上;一第一固定組件,設置于容納部的一邊緣上;一第二固定組件,設置于容納部的另一邊緣上;所述電池包括:兩個第二接合部,分別設置于電池的兩端面,呈卡塊結構,該卡塊結構可經由手機本體的缺口放入第一接合部的導槽結構中,以便在導槽結構中滑動;一第一固定部,設置于電池的一端面,與手機本體的第一固定組件相配合,使電池定位于手機本體;一第二固定部,設置于電池的另一端面,與手機本體的第二固定組件相配合,使電池定位于手機本體;一第二連接器,設置于電池的下端,與手機本體的第一連接器相對應,通過將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接觸,使電池與手機本體電性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寧寧,
申請(專利權)人:西可通信技術設備河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