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柜式空調器,包括機殼和設置在機殼內的具有出風口的蝸殼部件,蝸殼部件包括蝸舌和圍成出風口的出風口側板,出風口側板包括與蝸舌連接的第一側板及與第一側板相對的第二側板,在蝸殼部件的出風口內設置有沿出風方向延伸的導流部件,導流部件在出風方向上的前、后兩端分別為第一端和第二端,導流部件的第二端位于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之間的中部位置,且導流部件的第一端相對于其第二端向第一側板側傾斜。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在蝸殼部件的出風口內設置有導流部件,不均勻的氣流經過該導流部件導流后,均勻地吹出,各檔抖動度降低了15%~20%,噪聲總值降低了1~3dB,有效提升了整機的聲品質,提高了空調使用的舒適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空調器,特別是涉及一種柜式空調器。
技術介紹
目前,柜式空調器存在出風不均的現象,噪聲波動性較大,引起噪聲音質較差,使得用戶難以接受,已不能滿足用戶對聲品質的要求。本專利技術人對其分析發現,如圖I所示,由于在靠近后板區域,氣流分布極不均勻,呈兩側高流速,中間部分低流速狀分布。由于壓力分布的不均衡,中間部分很容易產生渦流區,使得低速氣流在該處打轉。同時,該處流場在不同時刻也呈現明顯的非定常性。不同時刻,氣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很大的改變,從而產生出風不穩定的喘息聲。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柜式空調器,其出風均勻,以降低噪聲,提高聲品質。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柜式空調器,包括機殼和設置在所述機殼內的具有出風口的蝸殼部件,所述機殼包括后板,所述蝸殼部件包括蝸舌和圍成所述出風口的出風口側板,所述出風口側板包括與所述蝸舌連接的第一側板及與所述第一側板相對的第二側板,在所述蝸殼部件的出風口內設置有沿出風方向延伸的導流部件,所述導流部件在所述出風方向上的前、后兩端分別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導流部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之間的中部位置,且所述導流部件的第一端相對于其第二端向所述第一側板側傾斜。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流部件靠近所述后板側。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流部件的橫截面為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且所述等腰三角形或所述等腰梯形的底邊面對所述后板。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流部件的橫截面沿所述出風方向逐漸變大。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流部件第一端橫截面的底邊長為D1、高為H1,且20mm ^ Dl ^ 100mm,20mm ^ Hl ^ 80mm ;所述導流部件第二端橫截面的底邊長為D2、高為H2,且 IOmm < D2 < 90mm、IOmm < H2 < 80mm。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流部件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0,且0度< a ^ 80度。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蝸舌內表面上的與所述第二側板內表面在水平面內距離最短的點為0,所述點0與所述第二側板內表面在水平面內的距離為C,所述點0與所述導流部件第二端中心在水平面內的距離為A,所述點0與所述導流部件第二端中心在豎直面內的距離為B,且0.1<會<0.85,0< ^ < CC U.o3。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流部件的第一端伸出所述出風口。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流部件采用泡沫材料制成。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蝸殼部件由蝸殼體與所述后板相互固定連接形成,所述導流部件固定在所述后板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所提供的柜式空調器,在蝸殼部件的出風口內設置有導流部件,不均勻的氣流經過該導流部件導流后,均勻地吹出,各檔抖動度降低了 15% 20%,噪聲總值降低了 I 3dB,有效提升了整機的聲品質,提高了空調 使用的舒適性。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技術中的柜式空調器的出風氣流分布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的柜式空調器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所示柜式空調器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2中所示柜式空調器的導流部件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2中所示柜式空調器的導流部件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2中所示柜式空調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7為圖2中所示柜式空調器的出風氣流分布示意圖。以上各圖中,100、柜式空調器,110、機殼,111、后板,120、蝸殼體,120a-出風口,121、蝸舌,122、第一側板,123、第二側板,130、風葉,140、導流部件,141、導流部件的第一端,142、導流部件的第二端,150、蒸發器。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以下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參見圖2及圖3,本技術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的柜式空調器100包括機殼110、上下設置在所述機殼110內的蒸發器150和離心風機,所述機殼110包括后板111,所述離心風機包括具有出風口 120a的蝸殼部件和設置在蝸殼部件內的風葉130。所述蝸殼部件包括蝸舌121和圍成所述出風口 120a的出風口側板,所述出風口側板包括與所述蝸舌121連接的第一側板122及與所述第一側板122相對的第二側板123。在所述蝸殼部件出風口120a內設置有沿出風方向延伸的導流部件140,所述導流部件140在所述出風方向上的前后兩端分別為第一端141和第二端142,所述導流部件140的第二端142位于所述第一側板122與所述第二側板123之間的中部位置,且所述導流部件140的第一端141相對于其第二端142向所述第一側板122側傾斜。優選地,所述蝸殼部件由蝸殼體120與所述后板111相互固定連接形成,所述導流部件140固定在所述后板111上。參見圖7,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柜式空調器100,由于在蝸殼部件的出風口120a內設置有導流部件140,不均勻的氣流經過該導流部件140后被分流,使得出風變的均勻,噪聲總值降低ldB,抖動度降低了 20%,有效提升了整機的聲品質,提高了空調使用的舒適性。優選地,參見圖4及圖5,所述導流部件140的橫截面為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且所述等腰三角形或所述等腰梯形的底邊面對所述后板111。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導流部件140的橫截面沿所述出風方向逐漸變大。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導流部件140第一端141橫截面的底邊長為D1、高為Hl,且20mm ^ Dl ^ 100mm>20mm ^ Hl ^ 80mm ;所述導流部件140第二端142橫截面的底邊長為D2、高為H2,且10_彡D2彡90mmU0mm彡H2彡80_。采用此種結構的導流部件140,氣流經過時被分流,使得出風氣流變得均勻。優選地,參見圖6,所述導流部件140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0,且0度彡a ^ 80度。所述蝸舌121內表面上的與所述第二側板123內表面在水平面內距離最短的點為0,所述點0與所述第二側板123內表面在水平面內的距離為C,所述點0與所述導流部件140第二端142中心在水平面內的距離為A,所述點0與所述導流部件140第二端142中心在豎直面內的距離為B,且0.1 < < 0.85,0 < 0.85。A、B、C滿足上述關系,導流部件140的位置更加有效合理,能起到導流的目的,反之氣流將變的更加紊亂。優選地,所述導流部件140的長度為L,且IOOmm彡L彡500mm,所述導流部件140的第一端141伸出所述出風口 120a。優選地,為了降低噪音,所述導流部件140采用泡沫材料制成。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技術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技術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因此,本技術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權利要求1.一種柜式空調器,包括機殼和設置在所述機殼內的具有出風口的蝸殼部件,所述機殼包括后板,所述蝸殼部件包括蝸舌和圍成所述出風口的出風口側板,所述出風口側板包括與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柜式空調器,包括機殼和設置在所述機殼內的具有出風口的蝸殼部件,所述機殼包括后板,所述蝸殼部件包括蝸舌和圍成所述出風口的出風口側板,所述出風口側板包括與所述蝸舌連接的第一側板及與所述第一側板相對的第二側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蝸殼部件的出風口內設置有沿出風方向延伸的導流部件,所述導流部件在所述出風方向上的前、后兩端分別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導流部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之間的中部位置,且所述導流部件的第一端相對于其第二端向所述第一側板側傾斜。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曹雷,鄒建煌,劉中杰,馬重夫,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