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兩輥皮爾格軋機的芯棒與芯桿之間的連接裝置,其一端為與芯桿匹配的內螺紋結構,另一端為與芯棒匹配的內螺紋結構,連接裝置的中部設有中部空腔,該中部空腔與芯桿一端的內螺紋結構相通,并且在所述連接裝置與所述芯棒聯接的一端開有多個潤滑孔,所述潤滑孔的內部開口與連接裝置的所述中部空腔相連,所述潤滑孔的外部開口設在連接裝置表面。該連接裝置中部所開設的潤滑腔和潤滑通道,能夠有效潤滑管坯內表面變形區,從而提高軋制管坯內表面質量,減少芯棒粘銅,提高芯棒使用壽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屬于機械加工
,尤其涉及一種兩輥皮爾格軋機的芯棒與芯桿之間的連接裝置。
技術介紹
在銅及銅合金的生產過程中,兩輥皮爾格軋機是一種廣泛應用的設備。軋機芯棒是軋制管坯內孔的成型工具,現代軋機的軋制頻率為60-120次/分鐘,芯棒在軋制過程中承受著極大的軋制沖擊力作用,表面易發生磨損、粘銅和斷裂的故障,需要經常進行更換。在軋制管材生產過程中,對管坯的內表面需要進行潤滑,以減小軋制摩擦,防止管坯內表面出現拉毛和軋制裂紋,提高軋制管材的內表面質量。合理的潤滑對提高芯棒的使用壽命,降低軋制工序生產成本,提高軋制生產效率均有極大的幫助。對高速皮爾格軋機或者超長管坯軋制而言,由于軋制速度快、潤滑液需要輸送的距離大,如何對軋制管坯內壁進行均勻、適量的潤滑一直是困擾銅及銅合金管材軋制過程的難題。潤滑液供給不足時,芯棒易斷裂、 粘銅,造成軋制管坯報廢,增加生產成本,軋制芯棒更換不方便。潤滑液供給量過大時,過量的潤滑液還會通過管材頭部溢出,造成設備和廠房地面污染。在潤滑裝置設計不合理的情況下,軋制過程甚至會出現軋制變形區潤滑不足,而管材端部同時出現大量的潤滑液外流的現象。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就是針對上述不足,提出一種兩輥皮爾格軋機的芯棒與芯桿之間的連接裝置,解決軋制過程的潤滑不良和芯棒更換不便問題。上述目的是通過下述方案實現的一種兩輥皮爾格軋機的芯棒與芯桿之間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裝置的一端為與芯桿匹配的內螺紋結構,另一端為與芯棒匹配的內螺紋結構,所述連接裝置的中部設有中部空腔,該中部空腔與芯桿一端的內螺紋結構相通,并且在所述連接裝置與所述芯棒聯接的一端開有多個潤滑孔,所述潤滑孔的內部開口與連接裝置的所述中部空腔相連,所述潤滑孔的外部開口設在連接裝置表面。根據上述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潤滑孔為3個或3個以上。根據上述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潤滑孔通道向所述芯棒側傾斜。根據上述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連接裝置的中部外側加工成六角形。本技術的有益效果使用本技術的連接裝置結構,能夠快速聯接、方便快速拆卸,在處理芯棒磨損、粘銅和斷裂故障時,方便操作人員快速拆卸、快速更換和快速聯接新的芯棒;連接裝置中部所開設的潤滑腔和潤滑通道,能夠能夠有效潤滑管坯內表面變形區,從而提高軋制管坯內表面質量,減少芯棒粘銅,提高芯棒使用壽命。由于采用快速聯接、易于拆卸式的工裝結構,可以大大縮短軋制輔助時間,提高軋制系統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附圖說明圖I是使用本技術的連接裝置連接芯棒和芯桿的示意圖;圖2是圖I中連接裝置的放大圖;圖3是圖2的A-A向視圖;圖4是本技術的立體圖。具體實施方式一種兩輥皮爾格軋機的芯棒與芯桿之間的連接裝置,該裝置包括芯棒I、芯桿3以及芯棒與芯桿之間的連接裝置2三部分構成。見圖I。芯棒I與連接裝置2、芯桿3與連接裝置2之間均采用易于聯接、易于拆卸式螺紋連接結構(分別于芯桿2和芯棒I匹配)。方便在生產過程中快速聯接、拆卸與更換。芯棒I為帶一定錐度的實心圓臺體,材質依所軋制的合金不同而不同,一般軋制紫銅時選用 GCrl5,軋制 BFelO-I-I、BFelO-1-2、BFe30-l_l、HSn70_l、HA177-2 合金時選用H13。芯桿3采用厚壁無縫不銹鋼管制作。連接裝置2選用材質為30CrMo。芯棒I、連接裝置2、芯桿3安裝在同一軸線上,該軸線與軋制中心線重合。芯棒I是軋制管坯內孔的成型工具,芯桿3對軋制芯棒起到送進和定位作用,當芯棒I處在軋輥環孔(圖中未示出)中的合適位置時,由芯棒I和軋輥環孔構成的孔型對管坯起到成型、定徑、定管坯壁厚的作用。芯桿3為中空結構,在軋制過程中,通過芯桿3中部空腔對連接裝置2輸送潤滑液。連接裝置2的兩端為內聯接螺紋,通過螺紋聯接與芯棒I和芯桿3緊固為一體。連接裝置2與芯桿聯接的一端6為空心內螺紋結構,其空腔開口側與芯桿3中部空腔3a相連,由芯桿輸送來的潤滑液可以順暢的輸送至連接裝置2。見圖2。連接裝置2與芯棒I聯接的一端4開有3個及以上的潤滑孔。該潤滑孔的內部開口與連接裝置2的中部空腔相連,外部開口設在連接裝置2表面,潤滑孔通道5向芯棒I側傾斜,潤滑孔通道5的軸線與連接裝置2心部軸線成30-50°角(見圖3)。在軋制過程中,由潤滑孔噴出的潤滑液能夠有效潤滑管坯內表面變形區。連接裝置2的中部外側加工成六角形(見圖4)。在軋制過程中,由于芯棒I承受著極大的軋制沖擊力作用,表面易發生磨損、粘銅和斷裂故障,設計此六角形區域的作用是,方便在處理故障時拆卸芯棒與芯桿。具體的工作過程如下操作前,利用連接裝置2將芯桿3與芯棒I聯接成一個整體,將芯桿、連接裝置、芯棒就位并調整到合適的位置。管坯上料后,將芯桿的末端與軋機的潤滑液輸送機構進行聯接,供應潤滑液即可進行軋制作業。當芯棒出現磨損、粘銅和斷裂故障時,將裝置從軋機環孔中退出,利用管道鉗將芯棒和芯桿固定,利用活絡扳手夾住連接裝置2中部的六角形區域,反向旋轉(與軋制時芯棒的旋轉方向相反)即可拆開芯棒和芯桿,換上新的芯棒后,固定芯棒和芯桿,正向旋轉連接裝置2的中部六角形區域(與軋制時芯棒的旋轉方向相同),至芯棒I、連接裝置2、芯桿3緊固成一個整體,及完成了更換過程。使用本技術的連接裝置結構,能夠快速聯接、方便快速拆卸,在處理芯棒磨損、粘銅和斷裂故障時,方便操作人員快速拆卸、快速更換和快速聯接新的芯棒;連接裝置中部所開設的潤滑腔和潤滑通道,能夠能夠有效潤滑管坯內表面變形區,從而提高軋制管坯內表面質量,減少芯棒粘銅,提高芯棒使用壽命。由于采用快速聯接、易于拆卸式的工裝 結構,可以大大縮短軋制輔助時間,提高軋制系統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權利要求1.一種兩輥皮爾格軋機的芯棒與芯桿之間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裝置的一端為與芯桿匹配的內螺紋結構,另一端為與芯棒匹配的內螺紋結構,所述連接裝置的中部設有中部空腔,該中部空腔與芯桿一端的內螺紋結構相通,并且在所述連接裝置與所述芯棒聯接的一端開有多個潤滑孔,所述潤滑孔的內部開口與連接裝置的所述中部空腔相連,所述潤滑孔的外部開口設在連接裝置表面。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潤滑孔為3個或3個以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潤滑孔通道向所述芯棒側傾斜。4.根據權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連接裝置的中部外側加工成六角形。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兩輥皮爾格軋機的芯棒與芯桿之間的連接裝置,其一端為與芯桿匹配的內螺紋結構,另一端為與芯棒匹配的內螺紋結構,連接裝置的中部設有中部空腔,該中部空腔與芯桿一端的內螺紋結構相通,并且在所述連接裝置與所述芯棒聯接的一端開有多個潤滑孔,所述潤滑孔的內部開口與連接裝置的所述中部空腔相連,所述潤滑孔的外部開口設在連接裝置表面。該連接裝置中部所開設的潤滑腔和潤滑通道,能夠有效潤滑管坯內表面變形區,從而提高軋制管坯內表面質量,減少芯棒粘銅,提高芯棒使用壽命。文檔編號B21B25/06GK202516843SQ20122012370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9日專利技術者賀永東, 趙海龍 申請人: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兩輥皮爾格軋機的芯棒與芯桿之間的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裝置的一端為與芯桿匹配的內螺紋結構,另一端為與芯棒匹配的內螺紋結構,所述連接裝置的中部設有中部空腔,該中部空腔與芯桿一端的內螺紋結構相通,并且在所述連接裝置與所述芯棒聯接的一端開有多個潤滑孔,所述潤滑孔的內部開口與連接裝置的所述中部空腔相連,所述潤滑孔的外部開口設在連接裝置表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賀永東,趙海龍,
申請(專利權)人: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